园艺产业案例库

主编:邹志荣

 

 

 

 

 

 

 

 

 

 

 

 

2017年11月

 

 

 

 


 

第一章  中国桃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桃生产及科技发展概况

第二节  市场流通概况

第三节  北京平谷区桃生产产业案例

第二章  猴桃产业发展案例

第一节  猕猴桃概述

第二节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成功发展案例

第三章  新西兰苹果育种高效育种技术

第一节  新西兰基本信息

第二节  新西兰苹果育种案例分析

第四章  中国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案例

第一节  桃可持续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可持续科技发展战略对策

第三节  可持续市场与流通发展战略对策

第四节  中国优质黄桃之乡湖南省炎陵县桃产业发展对策案例

第五章  蓝高效栽培与遗传育种案例

第一节  甘蓝栽培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甘蓝遗传育种主要进展

第三节  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配“中甘11”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四节  甘蓝双单倍体系选配“秦甘60”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五节  半干旱区早熟甘蓝超高密度栽培技术成功案列

第六章  大白菜育种技术与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案例

第一节  基本知识

第二节  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配的“秦白2号”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三节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选育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四节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豫白菜7号”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五节  春大白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七章 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案例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阎良甜瓜产业成功案例

第三节  杨凌西甜瓜产业成功案列

第八章  茶产业案例

第一节  茶树鲜叶适制性案例

第二节  陕西发展乌龙茶案例

第三节  茶树引种与选育案例

第四节  安吉白茶引种案例

第五节  陕茶1号选育案例

第六节  茶叶清洁化加工案例

第九章  猕猴桃贮藏案列

第一节  猕猴桃产业概况

第二节  猕猴桃采收及贮藏特性

第三节  猕猴桃采后贮藏案例分析

第十章  休闲农业规划

第一节  休闲农业概述

第二节  休闲农业规划概述

第三节  天书山山寨规划案例

第四节  大唐小镇玉皇洞村农业观光园规划案例

第十一章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典型案例

第一节  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安塞县设施蔬菜发展成功案例

第十二章  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与立项背景

第二节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第三节  园区特色、主要目标与建设期限

第四节  园区功能与建设地点规模

第五节  总体布局规划

第六节  基础工程和建设要求

第七节  投资概算、资金来源与效益分析

第八节  保障措施与运营模式

第十三章  休闲农业策划

第一节  休闲农业的策划概述

第二节  休闲农业产品策划案例

第三节  营销规划案例柞水县乡村旅游与休闲策划为例

 


第一章  中国产业发展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安柱

摘要:桃是我国主要的果树种类之一,在落叶果树中仅次于苹果、梨,居第三位。我国是桃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至少达3000年以上,深州蜜桃、肥城桃、无锡水蜜、奉化玉露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并于1993年以后成为世界第一产桃大国。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国桃的种植规模连续多年呈持续增长之势。根据2015年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种植面积79.95万公顷,总产量1287.41万吨。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16年我国桃的产量可能达到1350万吨,人均占有量超过欧盟的7kg和美国的3kg,达到人均9kg,趋于饱和。从产业分布看,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有29个从事桃的商业化生产,其余3个省份(海南、内蒙古和黑龙江)中,海南因缺乏休眠所需的低温而不能生产,内蒙古和黑龙江因冬季严寒而不能露地生产,但也有少量的温室栽培。产量居前十位的省份有山东、河北、河南、湖北、辽宁、陕西、江苏、北京、四川、浙江,但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安徽和湖南等地也呈迅猛发展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桃果生产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稀植底冠开心型生产模式转向小株距大行距高冠主干形生产模式,主干形有利于农机使用,整形修剪技术简单,减少人工用量,降低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桃果生产已经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性转变;未来桃果生产将会向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流域及华北等优生区发展。

案例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节  生产及科技发展概况

一、桃栽培与生产发展历程

桃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也是我国主要果树树种之一,在落叶果树中,仅次于苹果、梨。起源于我国西南山谷地区,随着河流和古人类的迁徙而传播,黄河上游和江汉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源地。根据《诗经》记载,最早的桃的栽培就出现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及两大河流之间的区域。《诗经》成书距今已2500~3000年,说明我们的祖先进行人工栽培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迁徙、通商和贸易往来、桃的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向东传播至中原腹地、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逐渐扩大到全国,形成了许多具有规模和地方品种特色的著名产区。例如:久负盛名的深州蜜桃、蜚声中外的肥城桃、著名的上海水蜜桃以及浙江奉化和浙江无锡的水蜜桃。

虽然我国作为桃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栽培历时和广泛的地域分布,但在旧中国,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限,桃的生产整体上处于零散、自发、小农式的生产模式,品种以农家和地方品种为主,管理粗放,产品以自给自足和就近销售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桃的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桃同其他果树一样被看作是经济作物,由于当时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果树不能与粮棉争地,被迫“上山下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桃产业的发展。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农业生产从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历,到取消“农林特产税”,面向国内外市场进行大规模种植业结构调整,果树产业得到空前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桃在经历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还伴随有以下发展变化:

(一)品种趋于多样化,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

过去罕见的蟠桃、油桃、黄肉鲜食开始批量供应市场,一些风味淡、肉质软、不耐运输的老品种被淘汰,并逐渐被优质、硬肉的桃和油桃品质品种取代。近年来,国家对新品种选育愈加重视,经费支持力度加大,而且对外开放也促进了国际间品种的交流,各种桃、油桃品种不断被推出。

(二)栽培体制更新,一批新技术被推广应用

栽培体制和技术方面,由传统的间作和盛果后清耕逐渐采用生草覆盖和土壤培肥;栽培密度由传统的大冠稀植逐渐回归到合理密植;花果管理方面,套袋技术、疏花疏果技术被普遍采用。而且,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综合防控技术得到重视和推广。

(三)单产大幅度增加,果品质量逐渐提高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果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之相适应,我国桃的生产逐渐摆脱了粗放管理、低效经营的模式,生产者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逐渐提高,加之新优品种的推广、栽培管理和采后新技术的采用,桃的单产和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已初见端倪

由传统的自产自销,就近销售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过渡,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北京平谷(晚熟水蜜桃)、安徽砀山(加工桃、油桃)、成都龙泉、上海南汇(中熟水蜜桃)、江苏阳山、山东临沂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型集中产区和集散地。

(五)设施栽培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促成栽培为目的的桃设施生产在我国北方地区迅速发展。温室大棚不仅可以使桃提前10~50天成熟上市,填补市场空缺和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拓展桃的栽培区域,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中国设施面积已超过1.5万hm2占桃总面积2.5左右,品种以油桃为主。

设施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努力提高设施栽培果实的品质,主要通过选择高品质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改善设施栽培的光照条件,增施二氧化碳和有机肥,合理调节设施内温度;二是创新栽培模式(基质栽培、容器栽培、延迟栽培等)。

(六)观光果园初步展示良好的发展前景

观光果园是现代果树生产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新型果园,既突出了果树的新、奇、特,又展示了现代果园的韵律美和自然美。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其他大中城市的郊区,观光桃园的发展已初见规模,果实的售价是市场售价的几倍至几十倍,经济效益可观。

二、桃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上将桃的栽培区域划分为五个生态区,即华北生态产区、西北干旱生态产区、长江流域生态产区、云贵高原生态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产区。近几年,随着果树树种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以晋北、豫中、鲁南、皖北、苏北一线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含故道及泛区),面积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一个以早熟桃、油桃为特色的大型产区。目前,我国产区在区域布局上,已形成以华北产区、黄河流域产区、长江流域产区的三大产业带为主,华南亚热带产区和东北设施产区为必要补充的产业格局。

桃科技发展现状

(一)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

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1956年以来,全国适宜栽培的省份都相继开展了桃资源调查。甘肃省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该省桃属包括普通桃、山桃、甘肃桃、陕西桃、新疆桃、扁桃等种,1959年在新疆南部调查发现了10甜仁桃,均为实生群体,果型大,品质优,其中绿肉双仁甜仁桃属桃中珍品。浙江省在1963年的桃资源调查中,对144个品种进行详细记载。

1977-1979年,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组织了西北罐桃资源调查组,对陕西、甘肃的桃资源进行调查,发现了许多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丰产性强、加工性状优良的实生树,如龙1-2-4,龙2-4-6下庙1,西庄1号,肉蟠桃等17个优良品种(品系)。

1981-198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全国25个单位对西藏进行考察,除毛桃和山桃外,还发掘出宝贵的种质资源“光核桃”,树龄千年的古老植株仍生长旺盛,高达21米,干周10m,而且类型多、变异大,是西藏分布最广泛的野生果树之一,这对研究桃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1982-1983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对云南主要桃区进行考察,在海拔1300m的山地发现许多溶质粘核桃,对选育短低温品种和加工品种具有重要价值。

1986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调查和搜集了200多个品种(品系),对山西省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保存和利用。在台湾低海拔地区,也拥有需冷量很小的脆桃系(硬肉)品种,如莺歌桃等,他们都是短低温种质资源。

在桃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从1982年筹备,到2001年编辑出版了《中国果树志桃卷》,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桃专著。国家非常重视种质资源收集,至2008年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3个国家种质资源共保存种质资源1300余份,另外还有14个科研教学单位也保存了桃种质资源,共计保存1508资源。

2. 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主要是对桃果实经济性状的数据进行评价。2013年,由王力荣研究员主编

的《中国桃遗传资源》出版,该书首次全面、系统、规范、定量、图文并茂地描述了桃及野生近缘种从形态、物候期、贮藏加工性能、抗逆性、抗病虫性及分子生物学9类近200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出每一性状的优异、特异或典型种质,并对700多个品种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建立了植物学标准图像。

(二)我国育种发展现状

我国有计划的杂交育种工作开展的较晚,早期的桃育种以实生选种为主,生产品种多为对当地生态条件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地方品种。1973年,轻工业部组织了全国罐桃育种加工协作组,制定严格的育种目标,开始了全国性的以人工杂交育种为主的罐桃黄品种选育,培育出郑黄2、郑黄3号、锦香、锦绣、金旭、金晖、浙金1浙金2等品种,基本实现了早中晚熟期配套。

早熟胚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大促进了早熟桃,尤其是特早熟品种的培育,春蕾、早花露、霞晖1号、京春、早霞露等一批品种问世。早熟蟠桃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推出了早露蟠桃、新红早蟠桃等。

育种目标逐渐出现多样化,全国各桃育种单位纷纷根据本地条件确立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目标,新品种也层出不穷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快速发展,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辅助选择技术等的研究逐渐深入,未来将逐渐应用到育种工作中,特别是对于基因组相对较小的桃,必将带来一场革命,进一步推动育种的发展。

(三)我国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生产多采用大冠稀植,后来受西方果树密植栽培的影响,逐渐向密植发展,并在矮化砧利用、不同株行距、整形修剪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如采用毛樱桃、欧李矮化砧来实现密植,还使用乔,采用合理施肥,轻剪疏剪等措施,达到早结果、丰产优质的效果。

、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激励机制偏向学术性,成果转化缺乏动力

科研工作多由上而下,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科研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定位于市场接受许可,而是追求高水平的论文及评奖创优;技术推广环节问题严重,基层农技部门行政性质强于服务性质,难以在技术推广上有作为。整体就是“重研究、轻开发、轻推广”的现象。

(二)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层次不清晰,分工不明确

中央、区域、省、地、县等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院校、生产部门同时进行,形成多系统、多单位齐头并进的科研局面,各相关单位定位不明确,分工不清,任务不明。

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基本的品种与栽培模式评价,这些工作都是依靠惜土如金的果农利用有限的土地搞“瞎子摸象”,由于多数果农缺乏必要的科技

素质,这些工作也就没有必需的系统性和可靠性。

(三)区域性科技力量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区域性的科研机构应立足本地,重点解决本地产业科技问题,与基层的科技服务人员密切沟通,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促进本地产业发展。

()科技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

重基础研究,轻应用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对科技投入的认识未落实到实处;促进科技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不健全,影响科技投入效益;科技投资体制不顺,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不健全,基层科技投入缺乏。

(五)人才短缺

非公共科研体系中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少,地区间科技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我国果树科技人力资源广泛分布于农业科学院、非农业科学院系统的科研机构等公共农业研究体系中,以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为主。

  市场流通概况

一、市场与流通模式

(一)国内贸易规模

近几年,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市场价格增长的刺激下,农户种植热情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供应量呈增长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0-2011年,桃供给量年增长率为9.27%2011-2012年,总产量增加14.77%,市场供给规模增加144.24亿元。

(二)国际贸易规模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我国鲜桃进出口贸易额相对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主要鲜桃贸易国较低。2011年以前,我国桃的进口量多于出口量,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呈现增长态势,贸易逆差不断缩小。另外,我国出口加工品主要以桃罐头为主,近几年的平均年出口量约134580t。目前,我国在世界黄桃罐头贸易中每年约有13t的占有量。要想增加占有量,必须加强基地现代化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二、市场流通结构

(一)供应链结构

近年来,我国市场发展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从生产、批发到零售或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但整个产业链以批发市场为主,运作流程是:根据市场信息的传播于反馈,桃种植户、合作社或生产企业通过田间地头或近距离销售市场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通过水果批发市场的渠道进入零售或深加工领域,少部分进入国际市场,最终到消费者手中。但我国现有的批发市场主要以交易功能为主,管理、服务手段落后,加上不耐贮运的特点,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损耗较大,目前的销售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属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市场流通无秩序。

根据我国国情,如果能对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和完善批发市场功能,主要包括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功能、增值服务功能,尤其是信息功能和增值服务功能,这样就能使批发市场从传统的交易中介转变为供应链的组织者于管理者,批发市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批发市场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整合供应链,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户小生产于流通大市场的对接,以适应我国大量鲜桃通过批发市场流通道消费者的流通机制。

(二)鲜食与加工结构

我国生产主要以鲜食为主,桃加工比例较低,约占产量的4%。就加工品而言,有桃罐头、桃干、桃果酱、桃汁等,以桃罐头为主。黄桃罐头原料基地规模最大的产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砀山,山东临沂、潍坊和诸城,北京的平谷,大连的瓦房店四大产地。其中安徽砀山的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产量也最多。白桃罐头加工用原料主要集中在河北深州、保定两个区域。

三、消费偏好与市场价格

(一)消费者偏好

我国消费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设施集中在5月,以需冷量较短的品种为主,露地栽培集中于6~8月上市,品种非常丰富。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有差别。但总体来看,对于普通桃和油桃,普通受到普遍欢迎,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肉软多汁的水蜜桃品种更受消费者青睐。在果肉颜色方面,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喜爱白肉桃,东北地区消费者更喜爱黄肉油桃,上海地区则更喜欢黄肉毛桃。在肉质方面,软肉桃比肉桃更受欢迎。在果形方面,果形端正圆整的桃比椭圆、长圆形的桃更受欢迎。在风味方面,消费者对甜桃、高甜桃的喜爱程度远高于酸味桃。在外观方面,表面红色多且均匀的桃更受欢迎,颜色鲜红比浅红、深红更受欢迎。

但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桃品种,消费者对其辨识度较低,没有区分品种的能力。若不能品尝,通过看外观和闻味道来判断;

(二)市场流通价格

近年来,桃价格稳中有升,市场活跃,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桃面积不断扩大。同时,我国鲜桃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明显变化,由果实大、外观漂亮向外观与内在品质并重的方向发展,由普通为主向普通桃、油桃、蟠桃多品类发展。例如大连瓦房店地区引进了外观与品质兼优的中油8号新品种,批发价格在10元/kg以上,而当地普通中晚熟品种价格在4~5元/kg;北京地区普通批发价格在8元/kg左右,而油桃批发价格均在10元/kg,蟠桃批发价在14~16元/kg

当前市场价格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区域性明显,同一桃品种在不同的产区,即使是标准完全一样的桃,价格也不同。原因是由于桃的不耐贮运性,生产者和批发商多采用就近销售。第二,需求敏捷性大,需求敏捷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于时间变化表现敏捷。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供应关系,往往极早熟和极晚熟或者节假日表现较强的供需不平衡,价格也高于其他各个时期。

四、市场与流通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2、市场结构更加合理

3、产业链更加合理

4、产业链继续延伸

5、市场对高品质需求量增加

三节  北京平谷区桃生产产业案例

主要介绍北京市平谷区的地理概况,大桃产业现状,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呈现出来的竞争优势。

1.1平谷区的经济地理概况

1-1  平谷区地图

平谷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秒一11724秒,北纬4002~4022秒。境域东西长35. 5公里,南北宽30. 5公里,区域总面积为1075平方公里,2003平谷区全区总人口40万人。该区14镇,2乡,275个行政村。按地理位置和具体经济状况的不同,将平谷区的各乡镇分为平原乡镇、半山区乡镇和山区乡镇三种形式。平原乡镇包括:平谷镇、马坊镇、马昌营镇、大兴庄镇、东高村镇、王辛庄镇;半山区乡镇包括:峪口镇、山东庄镇、南独乐河镇、夏各庄镇、金海湖镇;山区乡镇包括:大华山镇、刘家店镇、镇罗营镇、黄松峪乡、熊尔寨乡,其中大华山镇、刘家店镇、镇罗营镇是露地主要种植区;峪口镇、大兴庄、东高村镇、山东庄镇和南独乐河镇等是设施比较集中的乡镇。如图1-1

平谷区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北部、东部、东南部为山区、半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3;西南部为平原,占全区面积的1/3平谷区地处平谷山麓向西开口的簸箕形,半盆地中央,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在24-34米之间,枷河、沟河分别从区西侧和东南侧流过。西北与北京市密云县、西与顺义区接壤,南与河北省三河市为邻,东南与天津市蓟县、东北与河北省兴隆县毗连。该区不仅改扩建了平快速路,还扩建了密三路,实现了与101, 102国道的对接。

2003年,平谷区粮经比例达到1.2- 8.8“南上菜、北上果、全区上畜牧”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区果品面积达到36万亩,果品总产量突破2亿公斤,荣获“世界栽培桃树面积最大区县”的称号。畜牧养殖业产值己占大农业比重的48%。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连续五年获得市级先进区、县称号。六个低收入村全部跨过2500元低收入线。农民专业经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带动能力较强、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 此外,平谷区还是北京东部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基地,北京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京津冀北地区的物流集散地,京东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以及首都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等。

1.2平谷大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平谷区是中国著名的桃乡,到2004年底,全区大桃面积17万亩,产1.85亿公斤,占全北京市大桃总量的三分之二,实现大桃销售收入3.1亿元。从事大桃生产的农户3.9万户,户均收入8000元。设施面积达8000亩,产量200万公斤,是全国最大的设施生产基地。此外平谷区还有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有机面积1950亩。拥有白桃、黄桃、油桃、蟠桃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主栽品种50多个,产品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出口到东南亚、韩国、蒙古、俄罗斯及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为1300万公斤,创汇1500多万美元。

大桃加工企业有华邦、泰华、平乐等9家果品加工企业,年加工果品能力20万吨,主要产品有果实原浆、果汁、果酱、罐头等,是国内大的果汁饮料企业“茹梦”“汇源”等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出口到亚洲(韩国、日本)、西欧、北美等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创产值1亿多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另外,平谷区拥有占地380亩的全国最大的大桃产地批发市场和建筑面积5000平米的北京平谷产学研中心,比较完善的区乡镇村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一批运行良好的果品运销组织。到2003底,平谷区共有从事大桃中介服务、运销的合作组织130多个,大桃运销大户1000多个,年运销能力为7000万公斤。此外,平谷区还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平谷”证明商标,打出“平谷鲜桃”品牌,具备了果品自营出口权。同时平谷区还建立了“铁路果品运销走廊”和“空中果品运输走廊”,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平谷区政府非常注重在科技上的投入,他们充分利用果品生产研究的最新成果,按国际化果品标准生产的要求,制定了大桃“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狠抓大桃标准化生产,全区建起10万亩大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达到了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围绕着大桃种植和加工企业,也出现了一些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带动了观光旅游、中介服务、餐饮、住宿、包装、建材、运输、农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种植业的发展,加工企业的兴起,市场的形成,科技的投入,相关行业的发展,平谷的大桃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1.3大桃产业群的形成发展过程

平谷区大桃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大桃产业的起步阶段、大桃产业的发展阶段(大桃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阶段)和大桃产业集群的升级三个阶段。大桃产业的起步阶段:我国的桃树栽培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平谷区处在我国最早适宜栽培区之一的燕山山脉范围内,所以平谷区的桃树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大桃成为一个平谷地区的产业还是历经周折的。

    建国初期一直到80年代末,平谷区根据国家政策,一直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对于经济作物尤其是果品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平谷并没有大面积的栽种,只有小部分的土地面积被用来栽种大桃,以大华山镇后北宫村为代表。

19913月,区委、区政府为了加强对全区果品生产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筹服务,成立了“平谷区人民政府果品办公室”,从此,平谷的大桃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1993年,北京市政府对郊区粮食生产取消了命令性计划,下达指导性计划。随着市场的全面放开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平谷县开展科技兴农、推广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开始由自给自足的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此期间,平谷区委政府针对平谷区三分之二是山区半山区的自然区域特点,提出了大力发展果品生产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果品生产作为北部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地位。该县本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高标准一步成型到位”的原则,在山区半山区实施了“8515”工程,即开发80条千亩以上的经济沟,5条万亩经济川,10面千亩经济坡,一条50公里长的山前果树走廊,引进推广了燕山滴灌技术、爆破改土技术,建蓄水池、小水窖、便携式水泵扬水上山和“围山转”工程整地、果粮间作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在全县掀起了以果品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沟开发高潮。全县共开发荒山、荒滩、荒沟18.6万亩,大力发展果品生产,实现大桃上山、入川、进滩,大桃的种植面积开始迅速增加。

90年代中期,平谷区本着乡一品、一村一品、坡一品、一沟一品的原则,在全区实施了以大桃为重点,兼顾其它果树名特优品种发展的高标准果品基地建设。至此,大桃产业才开始了真正的发展。大桃产业的发展阶段(大桃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阶段):“九五”期间,平谷县人民政府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加农业含量,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农民致富的战略举措。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果树、牧草、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1997年果园面积148227亩,2000年果园209054亩,2002年果园发展到249391亩。平谷林果产量为1.47亿 kg,占北京市鲜果产量的1/4,其中大桃产量1亿多千克,占北京市总产量的1/2。大桃产量占平谷区鲜果的比例也由1987年的34%增加到2000年的70%大桃产业成为平谷区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主导产业,全区果树专业村180多个,其中桃树专业村就160多个,平谷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名优特大桃之乡”。此外,在2001年,平谷区开始进行IPM生态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大华山镇小峪子村建立了IPM生态示范区,面积1000亩。2002年,基地发展到1万亩,涉及8个乡镇10个村,带动农户2000户。与此同时,九十年代末到现在的调整设施种植品种,大力发展以设施为主的设施果品阶段。到2003年底,全区设施面积达到27033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2183亩,主要分布在大兴庄镇、马昌营镇、马坊镇、平谷镇、东高村镇。设施果品3872亩,主要分布在山东庄镇、平谷镇、东高村镇、大兴庄镇、峪口镇等乡镇。设施花卉、瓜类及其他共计978亩。2003年全年生产设施菜1.13亿公斤,亩产5094公斤;设施果品291.6万公斤,亩产753公斤。截止至2004年底,设施面积达8000亩,产量200万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生产基地。至此,大桃种植业的集聚初步形成。

由于大桃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大桃产业建立了华邦、泰华、平乐等6家果品加工企业,年加工果品能力10万吨,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产品种类包括桃汁、桃浆、桃酒、果醋、桃罐头等系列产品,加工产品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并远销到日本、韩国、美国等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此外,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北京平谷国际桃花烟花节”和“金秋采摘节”,使大桃产业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吸引150万人来平谷观光采摘,实现采摘收入3500万元。此外,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先后开发了桃木剑、桃木梳、桃花盆景、桃果艺术品等一系列工艺制品,并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至此,围绕着大桃种植业,出现了加工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也出现了一些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带动了观光旅游、中介服务、餐饮、住宿、包装、建材、运输、农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平谷区大桃产业集群。

 

 

1.4平谷大桃产业集群初显出来的竞争优势

    平谷大桃产业通过在十年的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大桃产业集群,在品质、种植面积、产量、市场等许多领域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平谷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势主导产业。

2005年,据来自平谷果品办的资料显示,平谷大桃有几项指标堪称全国领先。一是种植面积大,目前全区大桃基地化种植面积约有1hm2,其中包括0.83hm2白桃生产基地、666. 67 hm2蟠桃基地、666. 67 hm2油桃生产基地和666. 67 hm2设施基地;二是种植品种多,全区共有白桃、黄桃、油桃、蟠桃4个系列218个品种;三是上市时间最长,平谷大桃从3月中旬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11月底,实现了四季有鲜桃;四是设施单产最高,单产54750kg/ hm2,居全国首位;五是出口量最多,平谷拥有大桃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量1300kg;六是出口合格率最高,平谷大桃在商检时100%合格;七是口味极佳,得到好多消费者的认同。

其实在平谷周边桃果主产省还有山东、辽宁和河北等省市。据调查,山东桃树近年发展也较快,其面积较集中的3个市:临沂面积1.37hm2,主栽春蕾、雨花露;潍坊面积1. 18hm2 ,主栽青州蜜桃、安农水蜜;泰安面积0.63hm2,主栽肥城桃。辽宁在沈阳与大连之间大规模地发展桃树,其面积占全省桃果总面积的42.5%。但这两省由于距北京较远,运输成本较大,而且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平谷构成的竞争威胁不是太大。而河北省是我国桃的传统产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唐山的乐亭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鲜桃之乡”,乐亭县鲜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鲜桃23万吨,年创产值3.8亿元,相关的加工、仓装、仓储业年收入3.9亿元。鲜桃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2%,产量和效益均居河北之首。而且河北环绕京津地区,对平谷大桃构成的竞争关系较大,是平谷大桃的主要竞争对手。

但是随着近几年平谷大桃的发展,在单产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且,乐亭的桃产业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停留在种和直接卖的阶段,桃加工的企业寥寥无几,能称得上龙头企业仅有露一家,还不是本地根植的企业。在这上面平谷大桃则占有较强的优势。

可从自然资源状况、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发展概况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的课程、专业、教学目标

2

涉及知识点

落叶果树栽培课程及相应的知识点

3

配套教材

1、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桃树学

3、陕西产业技术体系

4

启发思考题

分析其竞争优势

5

分析思路

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

6

理论依据

对桃产业目前的发展概况有所了解

7

背景信息

经济地理概况,发展现状,竞争优势

8

关键要点

地理情况,资源,政策,市场流通

9

建议课堂计划

2学时

 


第二章  猴桃产业发展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春潮

摘要;此案例版权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有,案例在介绍猕猴桃种、品种及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的成功发展进行了分析。

例来源文献资料,事实真实。

第一节  猕猴桃概述

一、猕猴桃种类及品种

(一)猕猴桃种类

猕猴桃属攀缘性落叶藤本果树,在植物分类学上 属于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猕猴桃的种类很多, 到目前为止已查明本属全世界有66个种,原产我 国的有62个种。在我国,生产栽培的猕猴桃种有4 :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和毛 花猕猴桃,但以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栽培为 主。猕猴桃果型似梨而皮色如桃,但和桃、梨毫 无亲缘关系,在植物分类学上自立门户。

)世界猕猴桃主要栽培品种

1、海沃德 由新西兰奥克兰的苗木商人海沃德·赖特(Hayward wright)选育。果实阔椭圆形至阔长圆形,平均单果重80克,最大150克;果皮绿褐色,密被褐色硬毛;果肉绿色,汁液中多,甜酸 适度,有香味;含可溶性固形物14.6%,总糖7.4%,总酸1.5%,维生素C 93.6毫克/100克。5月中旬开花,果实10月中、下旬成熟。

2、早金(Hort16A, ZespriGold) 陕西也叫早黄金。新西兰园艺研究所育成,Zespri公司专利品种。属中华猕猴桃。果实倒圆 锥形,果皮绿褐色,果皮细嫩,易受伤;单果重80~ 105克;果肉金黄色,质细汁多,味甜,香 气浓;含可溶性固形物15~17%,维生素C120~150毫克/100克。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

3、秦美

 由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和周至猕猴桃试验站合作选出的优良品种。果实椭圆形,纵径7.2.厘米,横径6.2厘米,平均单果重106.5克,最大单果重204克;果皮褐色,密被黄褐色硬毛;果肉绿色,质地细而果汁多,酸甜可口,香味浓;含总糖8.7%、总酸1.58%、维生素C 190354.6毫克/100克,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4%,味酸甜多汁;以鲜食为主,也可加工成罐头、果酱、果脯和果汁。5月上、中旬开花,果实10月上旬成熟。

4、徐香

由江苏徐州果园从海沃德实生苗中选出。果实圆柱形,平均单果重75~110克,最大单果重137克;果皮黄绿色,被黄褐色茸毛;果肉绿色,汁液多,风味酸甜适口,香味浓,维生素C含量99.4~123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15.3~19.8%。5月上、中旬开花,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

5、米良1

 由湖南吉首大学生物系育成。果实长圆柱形,果皮褐色, 密被黄褐色硬毛;平均单果重95克,最果重162克;果肉黄绿色,汁液较多,酸甜适度,有芳香;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5%,总糖7.4%,有机酸1.25%,维生素C188~207毫克/100克;货架期较长,较耐贮藏。5月中旬开花,果实10月上旬成熟。极丰产、稳产,抗逆性较强,是鲜食、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

6、金魁

由湖北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育成。果实阔椭圆形,果面黄褐色,密被棕褐色茸毛;平均单果重103克,最大172克;果肉翠绿色,可溶性固形物18.521.5%,总糖13.24%,有机酸1.64%,维生素C含量120243毫克/100克;风味酸甜,具清香,货架期长。5月上旬开花,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

7、金香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与眉县园艺工作站等共同育成。果实近圆柱形,果顶洼陷,果面有黄褐色短绒毛;平均单果重87克,最大116克;果肉绿色,含可溶性固形物14.314.6%,总糖9.27%,总酸1.29%,维生素C71.34mg/100g,货架期、贮藏性较长。5月中旬开花,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

8、哑特

由西北植物所等单位选育而成。果实圆柱形,平均单果重87克,最大127克;果皮褐色,密被棕褐色糙毛;果肉翠绿色,维生素C含量150~290毫克/100克,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8%;风味酸甜适口,具浓香,货架期、贮藏性较长。5月上、中旬开花,果实10月上旬成熟。

9、翠香

是西安市猕猴桃研究所选育而成。果实长椭圆形,果皮绿褐色,薄、易剥离;平均单果重82.0 ,最大单果重130.0 克;果肉深绿色,肉质细,汁液多,芳香味极浓,风味香甜;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7.0%以上,维生素C 1 85毫克/100克;果实8月底成熟,为中早熟品种。

10、红阳

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等育成。果实柱形或到卵形,果顶下凹,果皮绿色;平均单果重70克,最大87克;果肉黄绿色,果心周围呈放射状红色;含可溶性固形16%,总糖13.45%,总酸0.49%,维生素C135.8毫克/100克。4月底5月初开花,果实9月中旬成熟。

11、晚红

由宝鸡市陈仓区桑果工作站等单位育成。果实圆柱形或倒卵形,果顶突出或平,果皮绿色,被黄褐色稀软毛;平均单果重91g,最大单果重 132g果肉初采时绿色,软熟后为黄绿色,果心周围呈放射状红色;含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5%,含总糖5.16 %,总酸1.29 %,维生素C含量128.3 mg100g4月下旬开花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

12、楚红

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果实长椭圆形或扁椭圆形,果皮深绿色,无毛;平均单果重50g,最大单果重80g;果肉绿色,果心周围呈放射状红色;含可溶性固形物16.5%,最高可达21%含总酸1.47%;4月下旬开花,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

13、华优

由陕西省中华猕猴桃科技开发公司、周至县华优猕猴桃产业协会和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协作选育而成。为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的自然杂交后代。果实椭圆形, 果面棕褐色或绿褐色; 单果重80120 g,最大150 g; 未成熟果肉绿色,成熟或后熟后果肉黄色或绿黄色,果肉质细汁多,香气浓郁,风味香甜,质佳爽口, 含可溶性固形物18%~19%、维生素C 150.6 毫克/100克、总糖183%、总酸095%;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果实9月中旬成熟。

14、金桃

果实长圆柱形,果皮黄褐色,果面光洁无毛,果顶稍凸,外观漂亮;平均单果重82g,最大果重121g;果肉金黄色,质地脆,细而多汁,酸甜适中;含可溶性固形物18.05%,有机酸1.69%,维生素C1470-1520mg/kg1997年经过鉴定,2000年在欧盟国家申请专利,2001年以品种繁殖权拍卖方式转给意大利kiwigold公司进行商业化繁殖及栽培,商品名为‘JINTAO’

15、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育成。果实倒卵形,果凹处有肚脐状凸起,果皮绿色,被黄褐色稀软毛;平均单果重97.7g;果肉黄色,果心周围呈放射状红色;含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9%,含总糖12.56 %,总酸1.14%,维生素C含量188.1 mg100g4月下旬开花,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在在1℃±0.5℃贮藏条件下,可存放120天以上。

16、魁绿

由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选育。属于软枣猕猴桃。果实圆形,果皮绿色,光滑;平均单果重18.1克,最大果重32克;果肉绿色,质细多汁,风味酸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5%,总糖8.8%,有机酸1.5%,维生素C 430毫克/100克,总氨基酸209.3毫克/100克;在吉林,6月中旬开花,果实于9月初成熟。

17、华特

由浙江农科院园艺所选育。属于毛花猕猴桃。果实圆柱形,果皮褐色,密被灰白色茸毛;平均单果重61克,最大果重87克;果肉绿色,肉质细、味甜酸微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3 %,总糖5.6%,有机酸1.88%,维生素C 813毫克/100克; 5月中、下旬开花,果实于10月中旬成熟。

18、金艳

金艳是以毛花猕猴桃为母本,以中华猕猴桃作父本进行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长圆柱形,果皮黄褐色,少茸毛;平均单果重101g,最大果重141 g;果肉金黄,肉质细嫩多汁,风味香甜可口;含可溶性固形物16%,酸0.86%-1.55%,维生素C105.5mg/100g;果实软熟前硬度大,特耐贮藏,在常温下贮藏3个月好果率仍超过90%,与最耐贮的品种海沃德相当。

二、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栽培猕猴桃,2012年面积已达到20.95万公顷,产量286.5万吨。主要生产国有中国、意大利、新西兰、智利和希腊。其中,我国栽培面积最大,11.0万公顷,产量145.2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猕猴桃栽培面积、产量的52.5%和50.7%;意大利次之,猕猴桃面积2.43万公顷,产量38.5万吨,约占世界猕猴桃面积、产量的11.6%和13.4%;新西兰第三,面积1.28万公顷,产量37.6万吨,占世界猕猴桃面积、产量的6.1%和13.1%;智利第四,猕猴桃面积1.12万公顷,产量24.0万吨,占世界猕猴桃面积、产量的5.3%和8.4%;希腊第五,猕猴桃面积0.73万公顷,产量16.1万吨,占世界猕猴桃面积、产量的3.5%和5.6%;除上述国家外,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栽培面积4.41万公顷,产量25.1万吨,占世界猕猴桃栽培总面积的21.1%、产量的8.8%。

近年来世界猕猴桃面积、产量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从2000年到2015年15年间世界其他国家猕猴桃面积从约6万公顷增长到约10.5万公顷,产量从100万吨增加到约160万吨,而中国猕猴桃面积从5万公顷增长到约15万公顷,产量从80万吨增加到约260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增加3倍。

第二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成功发展案例

新西兰是世界上猕猴桃商业化栽培最早、最成功的国家,但其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垄断竞争发展的道路。

1新西兰猕猴桃经历的曲折

(1)猕猴桃出口市场从垄断走向竞争

★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新西兰猕猴桃垄断世界市场,利润丰厚。

★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由于猕猴桃利润丰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智利等国竞相发展猕猴桃产业,猕猴桃出现供过于求。

★产量从1983 年的5.8万吨增长至1992年的99万吨,出口量也相应地从1980年的1.6万吨快速增长至1993年的67万吨。

★出口单价则从2120美元/吨下降860美元/吨,1993年成为1980年以来世界猕猴桃出口价格的最低点。

★意大利和智利也以“kiwifruit”的商品名称参与猕猴桃的国际竞争,新西兰猕猴桃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80年的100% 锐减至1999年的21.1% 。

(2)“猕猴桃危机”和“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对新西兰猕猴桃提出严峻挑战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又于1990~1992年遭遇“猕猴桃危机”。意大利零售商认为新西兰猕猴桃杀虫剂的残留量超过了意大利当地的标准,威胁要诉讼新西兰的整个猕猴桃产业。

★为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欧洲零售商协会在1997年发起了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运动,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对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是其核心 内容,主要是通过第三方的检查认证和国际统一的标准来协调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分销商和零售商的生产贮藏和管理,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中食品安全的风险。

★欧洲是世界重要的猕猴桃进口市场,也是新西兰猕猴桃重要的出口市,因此,面临欧洲食品零售商提高产品安全标准,新西兰的猕猴桃出口面临巨大的挑战。

2新西兰猕猴桃成功发展的经验

面对这些变化,新西兰在生产、组织和营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立“ZESPRITM”的品牌,逐渐以“优质高价”的全新形象,在世界猕猴桃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仍然保持了世界猕猴桃出口大国的地位。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的经验主要包括:

(1)    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

新西兰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促进了各阶段猕猴桃产业化发展 ,保障了猕猴桃产业化链中主要群——果农的利益。

★ 1953 年颁布了《 农产品销售法》,该法确保了果农掌控营销自己的农产品 , 促使了猕猴桃管理局(NZKA )的成立。NZKA 只给有限的出口商颁发许可证,协调出口商的行为。同时建立了行业质量标准,控制营销和包装,支持研究。

★ 1977 年颁布《 猕猴桃营销法》,该法的出台, 废除了NZKA出口许可系统 , 促使猕猴桃行销局(NZKMB) 的成立。该法授权 NZKMB唯一从事收购 、 配置及国际 市场营销活动。同时要求 NZKMB 必须全部收购果农生产达到出口标准的产品。

★ 1999 年 政府颁布 《 猕猴桃产业化重建法案 》 和《 新西兰猕猴桃营销法》,以法律形式规定新西兰猕猴桃实行单一准许机制《 重建法》促进了2000 年NZKMB 由全体果农股份组成的商业运销部门改组为zespri公司。《 新西兰猕猴桃营销法》授权 Zespri公司为新西兰唯一的猕猴桃出口商运销除澳大利亚以外所有出口市场。同时成立了独立于 Zespri商业活动之外的猕猴桃委员会负责监测 Zespri公司的活动是否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

★ 2004 年修订了《 新西兰猕猴桃营销法》,加强了对出口澳大利亚的管理,要求欲从事猕猴桃出口至澳大利亚的公司必须申请许可证或者得到园艺出口管理局 (HEA )的免税许可方可经营。HEA制定了强制出口营销策略通过制订园艺产品分级标准提高了产品价格,监督获许公司的活动是否遵守策略。

(2)建立以单一准入机制——成立生产者控股的“Zespri”公司

新西兰猕猴桃采取“公司+ 农户”的组织形式,猕猴桃由公司统一组织采收、分级和营销。在公司+农户的过程中经历了调整、优化:

★为了进一步扩大新西兰猕猴桃的出口份额,新西兰成立了猕猴桃出口促进委员会(Kiwifruit ExportPromotingCommittee,简称KEPC),以促进猕猴桃的营销。KEPC出资比例为生产者60%,出口商40%。

猕猴桃出口促进委员会用多国语言编制小册子,重点宣 传猕猴桃的功能,并介绍猕猴桃的历史。

★由于KEPC 是唯一的猕猴桃组织,它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原先的营销作用,还担负起该产业重要的决策制定者的角色。KEPC 的成立使得新西兰猕猴桃出口获得了更大的发展。1978年新西兰猕猴桃产量的80%用于出口。

★ KEPC 运行后,猕猴桃出口量和出口商数量快速增加果农所处地位开始削弱 ,出口商间恶性竞争难以规范,果农利益逐渐受损,果农和出口商利益冲突加剧这种冲突贯穿于20 世纪70年代。果农迫切要求通过成立自己控制的实体来保证利益。

★为了更好地控制出口商,并保护生产者的利益,1977年新西兰成立了猕猴桃管理局(The New Zealand KiwifruitAuthority,简称NZKA), 由8人组成其中果农代表5人,出口公司代表2人,政府官员1人,既代 表大多数果农的利益适当维护出口商的利益同时保证在政府管理之下。

管理局下设4个委员会,分别主管猕猴桃的销售、质量控制、品种培育及产后运输等问题。该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出口商进行许可证管理,设定质量、分级和包装的标准,促进猕猴桃的出口,并保证生产者利益。NZKA 的出资比例仍然是生产者60%,出口商40%。

NZKA 通过颁发许可证将原先的 14个出口商减少到7个,很好地协调了出口市场 。

★ 1982 年猕猴桃产业获得高额回报之后,由于面临智利、意大利等后起的猕猴桃生产国的激烈竞争,生产者利润不断下降,迫切需要对营销体系加以战略性变革。1988 年,NZKA被改组为新西兰猕猴桃行销局(NZKMB),颁布了新西兰猕猴桃营销法规,宣布 NZKMB 为新西兰唯一的猕猴桃出口商,对新西兰猕猴 桃实行全球统一销售。1997 年NZKMB 改名为“猕猴桃新西兰”(Kiwifruit New Zealand),加强从选育品种、果园生产、包装、冷藏、运输、销售及广告促销 等环节的协作。

★为了进一步强化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Kiwifruit New Zealand”于2000 年改名为“Zespri”国际有限公司,由专业人士管理,只有拥有果园的果农才有资格加入,成为公司股东,股东按照其果园面积折算相应股票,股票仅在果农间自由流通, 确保果农持有全部 公司股份,至2012 年底, Zespri公司有2171个股东 。果农成为公司股东,不仅每年可通过出售产品给公司获取收益,还可以按股票得到分红。这种模式,将果农从纯粹生产者转换为生产者兼股东的双重角色促进了营销商与果农形成统一利益联盟 ,该模式集中了国家所有猕猴桃生产和销售力量,避免了国内无序恶性竞争,达到了资源整合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新西兰猕猴桃经历了自然发展到品牌经营的道路为鲜明地表达出新西兰“猕猴桃”健康活力、营养美味、以及充满能量与乐趣的特质,“Zespri”公司推出“ZespriTM”作为新西兰猕猴桃的品牌名称,“Zespri”公司享有“ZespriTM”商标的法律所有权,负责新西兰猕猴桃全球的销售。 该品牌战略的目的是将新西兰猕猴桃定位于“高质高价”的产品,重点强调猕猴桃独特的营养性以及由于采用“Zespri” 体系使得新西兰猕猴桃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从而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3)采用“Kiwigreen”及“Zespri”生产体系

为了符合“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要求,对产品可追溯性和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

★“Kiwigreen”体系于2000年被改名为“Zespri”体系。与原有的“Kiwigreen”体系相比,新的“Zespri”体系不仅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引入环境因素,使得猕猴桃的生产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对猕猴桃产业全过程进行监控。

“Zespri”公司与果农签订生产合同,对与之签约的果农从种植、采摘、分拣、包装到运输和贮藏的整个过程实施极严格的产品质量跟踪检测和现场管理。 “Zespri”公司对产品实施可追溯性管理,如在其包装箱上印有该箱产品果农许可证编号,一旦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就可查出其产地和果农。通过产品质量与果农收入的直接挂钩制度,大大提高了新西兰果农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 由于新西兰已经采用“Zespri”体系或有机体系进行生产,赢得了高于竞争对手的出口价格。2000~2005 年间,世界猕猴桃主要出口国中,意大利猕猴桃的平均出口单价为883.9美元/吨,智利为702.9美元/吨,中国为772.8美元/吨,世界平均为1029.5美元/ 吨,而新西兰的单价高达1294.4 美元/吨。

(4)培育适合不同消费市场的新品种

“Zespri”公司成立后,以“市场导向,顾客引领”的原则,每年不惜重金对消费者在口味、大小、品种和成熟度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不同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其偏好的差异,开发出不同的品种,如海沃德及早金猕猴桃等。

(5)信息共享及实用技术传播

Zespri公司开发形成了一个高效信息共享平台。公司在官方网站设立内网各股东实名注册网上猕猴桃果园管理资料丰富、时效强包括发布关键栽培技术实施时间的通知病虫害预测适用药剂清单和用量药剂施用时间等果园管理的细节信息也包括每年公司重大决策股东大会年度工作报告公司收益等信息同时还处理果园病虫害用药申请等日常管理事务通过信息共享,将最新的生产技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全国整个大行业协会成员。

(6)全球性营销网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目前Zespri在全球设有17个办公室在全球范围从事营销工作公司通过全力支持果农采后管理员其他厂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产业网络发展成 为持续增长的稳定贸易网络Zespri不是简单收购果农产品而是与果农签订生产合同, 参与果农从种植采摘分拣包装到运输和贮藏的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产品质量跟踪检测和现场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3、讨论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成功的关键

4、试题

(1)世界猕猴桃主要种类

(2)世界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借鉴新西兰猕猴桃发展成功之经验,对我国猕猴桃发展提出建议

 


猕猴桃产业发展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园艺产业案例课程、果树专业教学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知识面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涉及知识点

园艺产业案例课程知识点包括猕猴桃基本知识、产业发展现状及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3

配套教材

猕猴桃属:分类 资源 驯化 栽培

4

启发思考题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成功的关键

5

分析思路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现状,新西兰猕猴桃发展历程,曾面临的困难及采取的措施、成功所在

6

理论依据

猕猴桃基本知识、猕猴桃产业发展历史、新西兰一些相关法规

7

背景信息

新西兰猕猴桃现状、世界地位、成功经验

8

关键要点

猕猴桃基本知识、新西兰猕猴桃发展历程、困难及采取的措施

9

建议课堂计划

总需2学时,其中理论部分0.5学时,案例分析部分1.5学时

 


第三章  新西兰苹果育种高效育种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邹养军

摘要:新西兰是苹果育种强国,培育的品种为世界苹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西兰苹果育种体系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培育杂交种实生苗并在田间进行初选;第二阶段是将初选优系嫁接在M9上进行区域试验并选出复选优系;第三阶段是将复选优系扩大面积进行试验,最终综合性状表现优异者即决选优系可面向社会推广。一个品种的选育,从杂交开始到培育成功需要大约10-15年时间。

案例来源与真实性:作者在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年,主要从事苹果育种工作,该案例来源于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苹果育种组育种实践,案例真实。

 

作者2013年到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访学1年,在新西兰北岛霍克斯湾的Havelock North学习苹果育种技术,发现新西兰苹果育种技术非常高效,从杂交到品种培育成功大约10-15年,而我国培育一个新品种常常超过20年,本案例介绍了新西兰苹果育种全过程,并同我国育种方法比较,旨在学习新西兰苹果育种先进技术。

 

第一  新西兰基本信息

新西兰是位于南半球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由南岛和北岛组成,两大岛屿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最大的城市是奥克兰。新西兰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混合英国议会民主制,现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依据2013年新西兰年鉴统计,新西兰面积26.9652万平方公里,人口443.3万,是一个主要由欧裔、毛利裔、亚裔、太平洋裔等组成的多种族国家。

新西兰四面环海,山峦起伏。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西风影响,西海岸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3000毫米,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东海岸仅500毫米。附近没有大片陆地影响气候变化,故冬夏季的气温相差甚少,仅10度左右。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0℃。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越往北气温越高。北岛气候温和,常年绿草如茵。新西兰的年平均降雨量在一千至两千毫米之间。新西兰季节变化与中国正好相反,九月至十一月为春季,十二月至下一年二月位夏季,三月至五月为秋季,六月至八月为冬季。

新西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十分利于苹果的生长。新西兰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降雨充沛且分布较为均匀,苹果产区年降雨量达1000-2000mm,年均温10-15℃,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日照充足,紫外光强,昼夜温差大。果园环境极佳,没有任何污染,空气和水源洁净,几乎所有果园均配备滴灌或喷灌设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苹果生长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该区苹果生长周期长,生长量大,果实果面洁净着色鲜艳,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苹果是十九世纪初随欧洲移民传入新西兰的,距今约有近200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新西兰的第一株苹果树是由英国传教士Samuel Marsden1819年栽植的。苹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的霍克斯湾和尼尔逊地区,约占总面积的90%。另外奥塔哥(Otago)、吉斯伯恩(Gisborne)、奥克兰 Auckland)、怀拉拉帕(Wairarapa)、马尔伯勒(Marlborough坎特伯雷 Canterbury)也有少量栽培。新西兰虽然是苹果生产面积很小的国家,但发展水平很高,生产的苹果大部分用于出口。依据FAO统计数据,2011年新西兰苹果面积8998公顷,产量437782吨,平均产量为486694.83 Hg/Ha(中国面积为2052000公顷,产量35985000吨,平均产量175365.5 Hg/Ha)。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苹果成熟期正好和北半球相反,苹果出口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西兰苹果产量不足世界产量的1%,但苹果外贸占世界苹果贸易量的5%。目前苹果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主要是欧洲大陆,近年来面向亚洲、中东地区的出口呈增加趋势。新西兰十分重视苹果出口,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888年,新西兰苹果第一次从基督城出口到智利,19世纪90年代开始向英国出口。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的尼尔逊地区是苹果的主产区,当时出口全国大约三分之二的苹果,以后随着霍克斯湾地区苹果的快速发展,霍克斯湾逐渐成了新西兰苹果的最大产区,到2008年时全国出口苹果约50%产于霍克斯湾,尼尔逊地区仅站30%。近年来苹果年出口量约为26.5万吨-32万吨,年创汇3.75亿新元-4.25亿新元,出口的品种由以前皇家嘎拉和布瑞本为主,增加了太平洋系列、爵士、粉红女士等新品种。整体而言新西兰约60%的苹果用于出口,12%用于国内消费,其余用于加工。

新西兰苹果生产规模较大,全国约有400名种植户,户均种植面积300亩左右,近年来约有50%的种植户与公司合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模式多采用种植户+公司+协会的形式,种植户隶属于某一公司,按照公司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然后进行贮藏、清洗、分级、包装等一系列的采后处理,销售到国内国际市场。种植户与公司紧密结合,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为苹果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将研究所的新品种、新技术、生产技术规范及时传递给果园经营者。PrevarPipfruit NZ Inc.100% Pure ApplesTHE Yummy Fruit CompanyApollo Apples Ltd等是新西兰著名的涉果企业和组织。新西兰的苹果品种主要有皇家嘎拉、布瑞本、爵士、太平洋玫瑰、太平洋皇后、澳洲青、恩派、富士等,果园以矮化栽植为主,主要砧木为M106M9,果园采用生草制,几乎所有果园配有滴灌或喷灌设施,病害以喷药防治为主,虫害主要采用生物防治,果园用工主要是疏果、采果,喷药、割草、修剪、灌水等均为机械化,果实不套袋栽培,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C:\Users\Y\Desktop\dcc451da81cb39db527ea3ccd0160924aa18972bd50718d2.png

第二  新西兰苹果育种案例分析

、新西兰苹果育种

1. 新西兰苹果育种历史

    新西兰在苹果育种方面具有自豪的历史,为世界苹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报道2004年新西兰苹果品种占世界栽培面积的11.5%2010年达到14.5%,卓越的苹果育种能力使新西兰苹果产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新西兰苹果育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在怀拉拉帕(Wairarapa)地区有一位思想超前的苹果种植者J. H. Kidd先生,他将欧洲苹果和美洲苹果进行人工杂交,于1931年从元帅和桔苹的杂交后代选育出综合性状显著优于双亲的Kidd Orange, 这是新西兰选育出的第一个苹果新品种。然后J. H. Kidd先生用Kidd Orange与金冠杂交,并培育了几百株杂交苗,但不幸的是J. H. Kidd先生突然去世,他并不知道他已经培育出来了第二个成功的商业品种嘠拉。1965年,Havelock North研究所从这几百株杂交苗里发现了一个优良品种并命名为嘠拉,1973年从嘠拉中发现了芽变皇家嘎拉。新西兰DSIR苹果育种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前期工作主要是收集世界各地的苹果资源并进行评价,同时制定了选育口感好、质地脆、外观美、耐贮藏的育种目标,并进行了Red DougherGolden Delicious, GalaSplendour的杂交,其中Gala × Splendour组合选出了太平洋系列:太平洋玫瑰 (Pacific Rose),太平洋皇后 (Pacific Queen),太平洋美丽 (Pacific Beauty)等,这些品种的甜度和脆度均超过了当时其他栽培品种。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Braeburn × Royal Gala的杂交,成功选育出了爵士。


    近年来,新西兰苹果育种工作进展更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育种目标定位高品质、高营养、高抗性,计划选育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7%的高甜度苹果,选育出具有独特口感例如菠萝口味、柑橘口味、椰子口味,选育果肉为红色的红肉苹果,选育抗苹果黑星病、白粉病等后代类型。育种方法成熟先进,育种效率极高,优系井喷式出现。

2.新西兰苹果育种基本程序

    新西兰苹果育种体系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选择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杂交种实生苗培育一年(1年),然后将杂交苗的高位枝条,即高度约2米左右的枝条嫁接在M9自根砧上,苗圃育苗一年(1年),再将嫁接在M9上的杂交苗高密度定植在田间选育,株行距约为0.5×3米,育种第一阶段每年定植嫁接在M9上的杂交苗约5000,三年内经过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数据分析完成杂交后代的初选工作(3年),选出初选系50-100株;第二阶段是将初选系嫁接在M9上在研究所果园内进行小型观察试验,重复建立2个试验区,每区每个初选系栽植2-5株,经过5年选出优系(5年),株行距约为1×3米;第三阶段是将优系栽植在商业果园进行试验,一般选择6个点,每个试验点至少栽植优系50株(5年),栽植管理模式同商业果园一致,最终综合性状表现优异者即可面向社会推广。一个品种的选育,从杂交开始到向社会释放,需要大约10-15年时间(见下图)。

3. 亲本选择

    亲本选择是否得当是最终获得优良单株的关键一步,亲本选择不当,杂交实生 苗再多也培育不 出所希望 的品种; 亲本得 ,只 要有一定数量的杂 种实生苗就可 以选 出优 良的单 ,培育成优 良的新品种。新西兰收集了世界各地众多品种资源,并对资源的特性有了深入的研究,为苹果杂交亲本选择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苹果育种遵循少组合大群体的原则,每年杂交组合较少,但每一组合获得的杂交种子数量大。新西兰亲本选择依据小群体、多组合的原则。以2013年为例,进行了30多个组合,一个组合计划获得大约200个果实,获得1000粒种子,整体一年计划获得20000多粒杂交种子。亲本以获得的优系为主,生产中的品种较少。

4.杂交

    每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是新西兰苹果的开花期,杂交在初花期进行,将已经开放的花摘除,选择铃铛花,用手指甲从萼片基部掐除整个花瓣和雄蕊,保留且注意不要损伤花柱。杂交用的父本花粉为上一年制备,用橡皮蘸取花粉,轻点柱头即完成整个杂交过程。苹果花期杂交授粉的同时需为第二年制取花粉,采集父本铃铛花,在实验室剥取花药,并将花药放置在60瓦台灯下24小时,待花药变干散粉后,将花粉装到1.5ml离心管中,将管口用棉花封紧,然后放在含有干燥剂的塑料瓶中保存在-20℃冰箱来年待用,来年使用贮藏花粉前一周,需要将花粉取出,测定花粉发芽率,如果花粉发芽率高于15%,即认为花粉可用。

5.播种与层积

    新西兰苹果育种杂交种层积工作与我国不尽相同。我国杂交种层积一般在播种前2个月进行,例如陕西省在12月中下旬,按照一定比例将种子与湿沙混合,然后存放在积水的背阴处或者在冷库存放两个月,种子露白后播种。新西兰杂交种子播种和层积同时进行,每年6月上旬开始,首先给组合式穴盘填装育苗基质,基质的成分主要由草炭和珍珠岩组成,一个育苗盘32孔,每个孔播一粒杂交种,深度约1cm播种后立刻喷洒浇水,然后将穴盘整齐放入衬有塑料膜的大木框中,木框放满盘后,用塑料膜包严并将大木框运入冷库,冷库温度设置为0.5℃,存放6-8周即可完成种子层积工作。

6.培育杂交实生苗

    杂交苗的培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自动化温室穴盘培育,第二阶段是实生苗由穴盘移栽到营养袋,在玻璃温室培育。第一阶段育苗,8月上旬当种子层积8周后,将育苗穴盘搬到自动化温室育苗床,每天自动灌水一次,根据需要每天空中喷雾若干次,增加空气湿度且保持室内温度不能过高,经过1-2周后种子即可萌芽生长,9月上旬实生苗生长4片真叶时,进行抗病筛选的接种工作,今年接种了苹果黑星病孢子,大约淘汰一般实生苗。11月上旬,当杂交苗高度30cm时,将杂交苗从穴盘移栽到直径约12cm15cm的黑色营养袋中,在另外一个玻璃温室培育,营养袋间距大约5-10cm,灌水采用微喷灌,玻璃温室有温湿度检测仪,根据室内温湿度变化可以自动开窗通风和喷雾。当实生苗长到50cm时,利用绳子和细竿固定实生苗,保证实生苗始终垂直朝上生长,在12中旬和来年1月中旬,分别除二次两次。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定期预防真菌病害为主,虫害很少。7月初为了促进杂交苗落叶和休眠,需要将杂交苗从玻璃温室转移到室外。

7.嫁接杂交实生苗与苗圃培育

    杂交实生苗的嫁接工作一般在9月份上中旬进行,选择粗度和接穗接近的M9自根,接穗一般选择杂交实生苗顶端枝段,采用舌接的方法嫁接。嫁接后嫁接苗首先保存在湿锯末中,9月下旬集中定植在大田育苗圃中,株距约20cm,行距1m培育大苗。来年7月上旬,嫁接杂交苗基部粗度多超过1.5cm,此时将嫁接杂交苗挖出并分类,按照组合分别假植在湿锯末中待栽。

8.杂交苗初选的建立

    每年9月中下旬,将假植在锯末中的杂交苗定植在初选,初选栽植密度是0.5m×3m。定植后立刻用钢丝和木桩搭建篱架,并将树干固定在篱架上钢丝上,树干套桶膜防止兔子啃食,安装滴灌设施。

9.优系的选择

    初选建立后,很多杂交苗定植当年即可开花见果,但是第一年会疏除所有花果,第二年既有大约60%以上植株开花结果,从第二年开始进行初选工作,果实成熟后每株采收6个苹果,然后贮藏在冷库中,当所有样品采集完毕后,开始在实验室观察分析样品。首先评价外观,从果实单果重、着色面积、颜色类型、色度、果绣、裂果、日烧、霜冻害等方面记录,然后测定记载可溶性固形物、酸度、硬度、脆度等指标,最后切一小块品尝,从甜酸度、脆度、淀粉含量、香味、霉味、涩味等方面评价口感。综合性状优良者,进入初选系,进一步试验观察,并从中选出优系参加商品果园的试验。

新西兰苹果育种同我国相比的主要优势

1.育种体系与设施很完备

    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的Havelock North中心,在Cross Road, Napier RoadLoan Road三个地点为苹果育种提供了大约1000亩土地,用于繁育杂交苗,建立选育,建立优系试验点,并在Havelock North中心为苹果育种提供了2个实验室,4个冷库,2个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自动化控制温室。直接参与苹果育种的固定科研人员7名,合作研究的人员约10名,果园日常工作例如挖树、栽树建园、灌水、喷药、除草等工作,均由研究所果园管理组人员完成,这些日常工作几乎都是机械化操作,效率很高。科研人员只进行杂交、培育杂交苗、标记挂牌、安排试验、采样分析等工作。科研人员与果园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并且密切配合,工作效率都很高。

2.育种目标超前且稳定

    新西兰的育种目标很高并且很有针对性,整体育种目标是培育出高品质抗病的杂交后代,但是依据不同地区人们口味的偏差,按照苹果出口地区,针对性的进行了调整,例如针对欧洲市场选育的品种同时要求偏酸一点,但对果实大小要求不严,针对亚洲市场同求果实偏甜,同时果要大。另外还有意选育一些特殊口味,例如菠萝口味、柑橘口味、椰子口味苹果的选育,以满足市场的不同消费群体。新西兰的苹果育种目标定的很长,因为研究团队人员稳定,因此育种目标也持续稳定,例如计划利用20年时间选育出1型红肉 苹果新品种、计划用15时间选出2型红肉苹果新品种,目前2型红肉即将进入商业果园进行试验。

3.关键技术较我国先进

新西兰苹果育种育种基本程序和我国基本相似,但是在杂交苗培育以及实生苗阶段的早期性状选择方面,技术显著领先于我国。我国苹果育种杂交苗结果,一般需要5-7年的时间,而新西兰的杂交苗定植第二年即结果开始评价,一般三年即可结束初选工作,其关键技术在于杂交实生苗的培育条件十分领先,一年生实生苗生长高度均超过了2米,而采用舌接方法嫁接实生苗高位枝段,高位枝段已经度过童期,因此嫁接在M9上的杂交苗在栽植第一年即可见花,第二、三年即可完成初选工作,大大节约了育种周期、节省了科研经费。

苹果杂交后代性状分离很大,为了选育出优良品种,必须有一个大的群体,待结果后再从中选出优系。但是群体越大,育种的成本就越大,耗费的人力也越大,如果能够进行早期淘汰,那么必将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工作量。我国目前苹果育种早期选择很少,但新西兰已经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抗黑星病的基因、红肉基因进行标记,然后在苗期依据育种目标进行早期选择,大大降低了杂交群体的数量,极大的提高了育种效率。

 

新西兰苹果育种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了解与学习新西兰苹果育种技术

2

涉及知识点

苹果育种的基本程序

3

配套教材

果树育种学

4

启发思考题

新西兰苹果育种是如何缩短童期的?

我国苹果育种同新西兰相比最大的薄弱环节是什么?

5

分析思路

学习新西兰苹果育种的基本程序,与我国苹果育种程序比较,总结出目前我国苹果育种那些地方同尚存在缺陷。

6

理论依据

缩短童期理论;早期筛选理论

7

背景信息

新西兰是世界苹果育种强国,培育了皇家嘎拉、太平洋玫瑰、爵士等世界级优良品种,对世界苹果生产国影响很大。

8

关键要点

苹果育种亲本选择、杂交苗培育、早期筛选等关键环节不同于我国。

9

建议课堂计划

共授课4学时,重点是新西兰苹果育种基本程序与方法。

 

 

 


  中国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安柱

摘要:系统阐述了我国生产的基本情况,以湖南省炎陵县黄桃发展为案例,阐述了其发展的情况,分析其优劣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从中总结学习发展的战略对策。

案例来源:新闻

第一节  可持续生产发展概况

一、控制产业模式,提高产业素质

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我国栽培总面积已达到72.03hm2,产量1098t,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3.25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产桃大国。但是根据近几年果市场丰年滞销、灾年扬价的事实,说明我国产业规模已接近饱和。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不应再扩大产业规模,而应重点转向提高产业的素质,即提高产业效益,增加技术含量,提高果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研究和推广各种防灾、减灾技术,增强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4-1 四大桃产区特点及发展建议

产业带

特点

建议

华北产区

降水少,光照及冷凉资源丰富

发展优质中晚熟油桃品种;

黄河流域产区

比北方早熟,比南方优质

选择耐贮运品种,提高果品质量;

早中熟桃、油桃品种占较大优势;

长江流域产区

优质水蜜桃产区和重点消费区

成熟期尽量避开雨季;选择裂果品种;起垄栽培,避免使用除草剂;

华南亚热带产区

具有成熟早,反季节优势

选择需冷量低、抗性强的品种;成熟期尽量避开雨季和台风;

我国生产上品种众多,据统计,在全国或某一区域具有一定栽培规模的品种就有200 多个。栽培品种过多不仅是果农在选择品种时无所适从盲目跟风,而且消费者在购买桃果时,也辨不清屁种,只能根据外观进行选购,往往引导果农和育种家更重视果实外观而非内在品质。为此,建议国家农业主管部门,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内外兼优的桃品种,并通过示范向各地果农推荐;同时,建议果农在销售桃果时,注意标明名称和产地,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

在产业布局方面,国家还没有制定优势产区规划,但是我国各地发展产业的气候条件差异还是很大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四大桃产业带,即华北产业带、黄河流域产业带、长江流域产业带和华南亚热带产业带。

三、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化水平

 桃生产环节,政府支持、果农自愿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承担了部分社会服务职能,果园投入品的统购,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果品统销和品牌创立,都增强了果农面向市场的能力。但是,这些还不够。多数产区的摘后处理环节还很薄弱。要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产业链、健全社会化服务、提高其产业化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化服务,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有效帮助。

产前:要预测和发布产业发展前景和风险评估,推介新优品种;产中: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预报和发布自然灾害信息,防灾减灾;产后:要及时发布权威的市场信息,统筹全国市场销售,沟通产销。

第二节  可持续科技发展战略对策

生产发展历史悠久,但以前的桃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其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用来自己消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难形成规模或产业化。近现代以后,桃生产的发展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科技在桃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科技的发展要靠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一、科技创新与桃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创新是桃产业结构优化的助力

科技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促使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太高。科技变动主要指技术结构变化和科技创新。技术结构变化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向专门化、综合化发展的技术现代化过程。

科技创新会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为产业部门提供新的、有效的生产经营手段,使科技创新的产业部门成本降低、产业质量提高、市场扩大、利润增加,并触发产业的扩张机制。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油桃的商品化种植,主要是由于品种缺乏,特别是适应性强、风味以甜为主的品种匮乏。80年代以后我国的桃育种者利用国外风味多酸的油桃品种与普通品种杂交,培育出一系列甜油桃品种,带动了油桃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

1)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表现为创立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两种途径:一种是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的某一阶段,随着技术变革和社会需要而分离出来,形成心得产业和产业部门,如油桃产业、采后处理及包装产业等的形成和发展;另一种是由于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

2)科技创新改造了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即一些传统产业并不是被消灭,而是在科学技术革命中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中。例如,随着采后冷藏技术的发展,使桃可以实现远距离运输,拉近了产地和市场的距离,是传统生产和近距离销售的升级,也是商品生产的未来。

3)改变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破而产生的新兴部门,往往由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成熟有没重大突破的传统产业部门,生产效率就提高的较慢发展也较缓慢甚至出现衰落。

4)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力各要素更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呈乘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高科技对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呈指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如何推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科技发展战略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

政府作为社会计划者,为实现创新最大化,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与开发,支持私人部门的创新投资。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使研发经费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其次,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使产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超过政府研发投资比例;最后,要积极拓展研发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三)进行研发组织形式创新,改变传统的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分离的状况

第一,推行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实行研发项目阶段评估,建立虚拟(网络)研发组织,实行多形式研发联盟,如企业—企业、企业—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国内企业间及其与国外企业或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等。

第二,要特别重视产—官—学的战略合作。根据日本的经验,保证此战略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三点:一是相关参与者要对战略合作的概念达成共识;二是形成真实的公司,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一种虚拟公司的形式,但是运作要像现实中的公司一样;三是形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参与者原则上自由退出,新进入者要周到限制。

(四)深化涉农企业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一方面,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大力发展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使它们具有创新能力,明晰产权,激励创新。

(五)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产业组织合理化,要以市场、技术为基础,培养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以充分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产业升级,并牵动周围配套中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从而建立一种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还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科技创新全球化的特点随国家和地区以及产业不同而不同,对于东道国而言,能否从中受益,关键取决于本地的创新体系是否完备,如技术能力、当地劳动力素质和成本及教育和培训系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形成竞争。

(六)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保证基本普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普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保证科技创新有不竭的动力。

采取多种措施开发人才资源,包括:培养和造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创新能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吸引、聘用海外高级专门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的方式为祖国服务;此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鼓励大学兴办科技园,将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等。

 

第三节  可持续市场与流通发展战略对策

我国的桃果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其不耐运输,国外桃对国内市场的进口有限,所以对于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桃在国内水果消费中的比例在稳步升高,确定其可持续市场与流通发展战略对桃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如何发展可持续市场与流通发展?首先要对果品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和考察。

一、果品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市场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的安全性欠缺;

(二)果品品质有待提高;

(三)缺乏统一分级标准;

(四)缺乏知名品牌,区域特色不明显;

(五)缺乏高效的电子信息平台,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六)果品商品化处理相对落后;

(七)耐贮品种的选育 有待加强;

二、可持续市场与流通发展战略对策

(一)加强市场上果品安全性的检测;

(二)提高市场流通中的桃果实综合品质;

(三)制定分级标准,严格执行;

(四)创建自己的品牌,发展自己的区域特色;

(五)建立桃树信息平台,为桃果品交易服务;

(六)研究适合的包装方式及贮藏运输条件;

(七)加强对桃耐贮性的选育工作;

第四  中国优质黄桃之乡湖南省炎陵县产业发展对策案例

一、炎陵黄桃的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锦绣黄桃属于黄肉桃品种群,对外界环境要求类似于北方品种群,即需要休眠期的低温、生长季节充足的阳光和凉爽的气温。炎陵县300-1200米的山地能够满足该品种的要求,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为黄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适应范围。从气候条件来看,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大,具有区域的立体气候特征,非常适合农产品生长。从土壤条件看,炎陵县以花岗岩成土母质为主,土壤疏松,土层深厚,还含有稀土元素,这些都利于生产优质黄桃产品。

二是品质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加上无公害生产方法,使炎陵县的农产品在外观、口感、安全等各方面都得到保障。锦绣黄桃的原产地为上海,引进炎陵县栽培后,由于栽培环境的改善,其品质得到明显的变化,果品中糖分含量由原产地的10%提升到13.5-15.0%,香甜可口。通过套袋栽培,外观品质亦有显著提高。

三是品牌优势。炎陵黄桃自投放市场后,得到顾客一致好评。2012年,获得“优质黄桃之乡”称号。产品在省内的长株潭地区、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是技术优势。县内从事黄桃种植将近30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农技部门有30余人多年在黄桃的栽培、植保、土壤肥料、储藏保鲜、种苗繁育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尤其是开心型整形、水果套袋、绿色防控技术,基本是采用台湾水果生产的先进经验。

 五是产能优势。锦绣黄桃是上海农科院培育的一个最优秀的鲜食类黄桃品种,北方区区虽有零星种植,但是数量有限。而炎陵县栽种面积已达1.5万亩,在全国属栽种该品种面积最大的区域。目前产量可达3500吨,亦是最大产能区域,为取得在鲜食黄桃产业的龙头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炎陵黄桃的发展

炎陵黄桃在炎陵县已有30年的栽培历史。是1987年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引进最新选育的优良黄桃新品种—锦绣黄桃,在海拔4001000 米的山区进行试种,表现出适应性强、早果丰产、果型大、裂果、外观美、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等优点。炎陵黄桃,又称高山黄桃,以香、脆、甜而闻名于世。生长在平均海拔400-1400米的深山中,是纯原生态,无公害的保健水果。果肉金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8%,风味浓甜微酸,香气浓;正品单果重180克以上,炎陵黄桃以其“大、形正、 色艳、肉脆、味甜、香浓、绿色”等特点享有盛誉,以其外表无杂色斑点,无石细胞伤痕,口感好而走俏市场。迈过多年停滞不前的泥潭,黄桃在近几年爆发成了“网红”、“名果”,早期种植农户的发家致富,物流电商的高速崛起,意味着黄桃在炎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种植面积也得以推广扩张。

2007年起,炎陵黄桃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每年新增面积近千亩。到20147止,炎陵黄桃初步形成了“业、一村一品”产业化生产格局,主要集中分布于炎陵县下村乡峰村、炎陵平乐、霞阳、龙溪、十都、渡等6个乡镇。为做大做强炎陵黄桃产业,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增进品质,炎陵县政府在平乐乡、下村乡、霞阳乡等地分别建立了黄桃优质高效栽培示范点5个,示范面积500余亩,通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广大农民很直观的看到了经济效益,学到栽培技术,带动当地农民自发调整种植结构,加快了生产极低的建设步伐。

炎陵黄桃盛产时间为每年8月上中旬,正值高温季节采收,在自然条件下不耐贮藏,现在炎陵黄桃的贮藏方法主要采用冷藏库(室)贮藏。分暂时贮藏(贮藏13天)和长时间贮藏(15天~25天)2种。挑选合格的桃子进行装箱贮藏,贮藏的条件一般是0℃~1,相对湿度85%90%。为延长黄桃的上市期,促使黄桃多样化和系列化发展,该县不断加强黄桃优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充分发掘良种资源的优势,建立了30亩良种母本园、种苗繁育及优质黄桃新品种中试示范园。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和上海农业科学院等地引进早熟及迟熟黄桃新品种10个,正在进行试种观察,以期从中筛选出适合该县种植的黄桃新品种,形成以“锦绣”为主,其他特色黄桃品种为辅的良种体系。

黄桃的扩张就几乎超出了所有人想象。经过30余年的发展,炎陵县黄桃种植基地21个、散户2500多户,黄桃种植面积达2.6万亩。今年新扩9257亩,挂果面积8900亩,产量4300吨,产值1.45亿元,全县有105个村39501.2万人参与黄桃种植。黄桃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增速。

三、炎陵黄桃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炎陵黄桃在发展期间,在种植面临大肆扩张的同时,炎陵黄桃的产业基础并没有跟上,以前规模小可以被市场立即消化,如今规模扩大,保鲜、生产、加工却依旧一片空白。在黄桃之前,李、新世纪种植在炎陵都曾经达到过辉煌,而新世纪梨败走麦城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解决销售渠道和市场扩张的难题。如今,新世纪梨从几千亩的规模降到了两三百亩,在炎陵几乎销声匿迹。

农户很少去考虑以后的市场和销售问题。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可以看见打着炎陵黄桃售卖的假冒产品。农业主管部门在推广黄桃标准化栽培、绿色食品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全社会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个别部门在黄桃还未成熟时提前采收送礼,由于小、味淡、色青,消费者品尝后普遍反映炎陵黄桃品质差。

20157月,炎陵县成功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互联网为突破点,做好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结合文章,全县有过万人在热推黄桃,掀起了“全民推黄桃、黄桃富全民”热潮,实现了“线上线下”齐肩并进的良好销售局面。在引进、示范、推广、总结的基础上,以黄桃种植大户为基础,按"自愿、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该县相继成立了平乐、下村等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时向农户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供求信息、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农户负责搞好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出优质果品,合作社负责果品分级包装与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模式,较好地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产品市场对接"工程,通过“农超”、“农企”对接等方式和签协定购、团购直销及合作社购销、义卖、田头超市展销等方式,拓展黄桃销售渠道,确保黄桃销售顺畅。

四、案例总结

1从案例中得到的主要经验

1建立示范基地,带动黄桃优势产业发展;

2依靠科技,大力普及先进技术;

3突出重点,力抓标准化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

4探讨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2陵黄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生产监管机制不健全;

2品牌意识薄弱;

3市场培育不全,主打礼品市场;

4贮藏保鲜技术滞后

3加快黄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1完善市场体系,健全流通机制;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产业化投入;

3引进技术与设备,提高贮藏保鲜能力;

4科技兴果,加快成果转化;

5主攻质量,创立品牌;

6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

7完善机制,做强产业

 


中国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填写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的课程、专业、教学目标

2

涉及知识点

北方落叶果树栽培学及相应的知识点

3

配套教材

1、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桃树学

3、陕西产业技术

4

启发思考题

产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

分析思路

让学生回答,互动

6

理论依据

对黄桃的生产环节和桃产业科技状况及其相对应的解决政策要了解

7

背景信息

炎陵县的地理情况,栽培历史,黄桃栽培管理技术,当地经济情况有了解

8

关键要点

案例中得到的主要经验,炎陵黄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9

建议课堂计划

2学时

 


第五章  蓝高效栽培与遗传育种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恩慧

摘要:全面阐述了 甘蓝栽培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国内外甘蓝育种的进展,以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配“中甘11”品种与产业应用、半干旱区早熟甘蓝超高密度栽培技术两个案例全面分析了甘蓝育种与栽培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  甘蓝栽培历史与现状

甘蓝类蔬菜主要包括结球甘蓝、紫甘蓝、皱叶甘蓝、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羽衣甘蓝,甘蓝类的祖先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及北海沿岸,在英国、丹麦沿海地区和法国的西北部及希腊等地均发现过甘蓝的野生种;芥蓝也属于甘蓝类,其原产于中国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结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等其它甘蓝类变种是经野生甘蓝进演变而来。甘蓝野生种的改良栽培相传最早被古罗马和希腊人所利用,在公元前25002000年就已栽培,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的蔬菜之一。虽然甘蓝野生种栽培很早,但据日本星川清亲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书中认为,不结球甘蓝的原始种,早被栽培食用,但到了13世纪才出现结球松散的品种,16世纪开始出现皱叶型和紫红叶型的品种。甘蓝类的变种在形态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是同科、同属、同种,染色体数都是2n=18条,是同一个基本染色体组(CC);它们彼此间天然杂交可育率达100%,杂交种子都能正常发育。这些不同变种的进化演变是经野生甘蓝的茎和芽生长习性的改变以及阶段性的变异,经过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目标的选择与培育逐步形成的,以致这些变种与它们的祖先—野生甘蓝几乎没有相的地方了。野生甘蓝枝繁叶茂、节间发育良好,顶芽和侧芽均为活动芽,开放生长。表现为茎高而多分枝,不结球。现在栽培的结球甘蓝,茎退化成短缩茎,顶芽活动优势很强,早期开始生长形成莲座叶丛,当莲座叶发展到一定程度,构成很大的同化基础后,心叶开始抱合生长、逐渐充实,然后形成叶球;球茎甘蓝茎部短缩膨大形成球状或扁圆状的肉质茎;花椰菜由顶端生长优势显著的花枝形成肥嫩花球。

结球甘蓝简称甘蓝,又称莲花白、洋白菜、圆白菜、大头菜、卷心菜、包菜、子白、蓝菜、西土蓝;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为甘蓝类的一个变种;以叶球为食。甘蓝9世纪在欧洲广泛作园艺栽培;加拿大于1540年引进;美国在移民后引进,1799年在纽约附近也有栽培的记载;日本在明治初期引进栽培。中国最早栽培甘蓝,据光泽何秋涛所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一书记载,甘蓝在清康熙二十九年,即公元1690年开始栽培;结球甘蓝传入我国途径据考证有三条,一条是由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传入我国云南,一条是由俄国传入我国黑龙江和新疆,一条是通过海路传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国内栽培迄今约有300多年历史据国家农业部统计,2015年全国甘蓝栽培面积约96.2hm2

一、甘蓝品种类型

甘蓝依据叶片颜色分类可分为绿色(普通)、紫色两类。依据叶球生长成熟天数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早熟品种:适龄苗定植后60天左右达到商品成熟;中熟品种:适龄苗定植后80天左右达到商品成熟;晚熟品种:适龄苗定植后100天左右达到商品成熟。

依据成熟叶球形状可分为尖头、圆头和平头三种基本类型

1. 尖头类型:球形指数(叶球纵径∕叶球横径)>1.2。植株开展较小,叶球小而尖,呈心脏形,形似牛心或鸡心;叶片长卵形、叶片向上直立生长,开展度小、中粗;叶球中心柱长,多为早熟和中熟品种;从定植到叶球收获50-70天。

2. 圆头类型:球形指数(叶球纵径∕叶球横径)=0.81.2植株开展较大,叶球圆球形,外叶少而生长紧密,叶球中心柱较短多为早熟中熟品种,包心紧实,球形圆正,成熟期集中,栽培较普遍从定植到收获50-80天。

3.平头类型:球形指数(叶球纵径∕叶球横径)<0.8。植株开展大,叶球为扁圆球形,叶球顶部扁平,多为晚熟的大型或中熟的中型品种,叶球较大,结球紧实,耐贮藏和运输从定植到叶球收获80-120天。

二、甘蓝栽培类型

甘蓝具有适应性广、耐寒性和耐热性较强等特性,对栽培环境要求不严,甘蓝在全国各地均可栽培。但因区域气候差异不同,栽培茬次和季节也不相同。一般在严寒、高温较长月份不能露地栽培外,其余月份均可栽培。

1.栽培季节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结球甘蓝依收获期来分,一年栽培可以分为春、夏、秋三季。

春甘蓝:秋或冬季播种,春末到初夏收获;

夏甘蓝:春或夏季播种,晚夏或早秋收获;

秋冬甘蓝:夏季播种,秋末冬初收获。

甘蓝在全国各地普遍栽培,选用适当熟性品种,排开播种育苗,采用露地和适宜的设施类型栽培,分期收获,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2.栽培类型

我国南北区域以长江为界,南方地区甘蓝栽培主要以露地栽培为主,北方地区甘蓝栽培以露地和设施栽培均衡发展。南方地区设施栽培主要采用遮阴防雨栽培;北方地区设施栽培主要采用增光保温栽培。高山甘蓝栽培也称高山越夏甘蓝栽培,它是高山蔬菜栽培中的一个主要种类。高山蔬菜是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蔬菜新型生产模式,是解决蔬菜“夏淡”供应,实现蔬菜周年均衡上市的主要途径

(1)露地栽培:依据自然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季节露地栽培。栽培形式主要有平畦,高畦和半高垄栽培。

(2)设施栽培:创造适宜甘蓝生长环境条件,选择适宜品种栽培。设施栽培形式主要有地膜覆盖栽培(平畦地膜覆盖,半高畦地面覆盖),小拱棚覆盖栽培(小拱棚覆盖,小拱棚+地膜覆盖),中棚覆盖栽培(中棚覆盖,中拱棚+地膜覆盖),大棚覆盖栽培(大棚+地膜覆盖,大棚+中棚+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栽培。

(3)高山栽培:依据高海拔山区69月自然气候条件和甘蓝生长特点,选择适宜品种露地和地膜覆盖栽培。

第二节  甘蓝遗传育种主要进展

一、国外甘蓝遗传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势

    甘蓝非我国原产,资源较少,育种研究起步较晚;以往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目标相对欧美国家及一些发达国家较滞后;但随着近三十年来国家对甘蓝育种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大大缩小,甚至某些方面位居世界领先。现就近年来国外甘蓝遗传育种发展动态趋势概括如下

1.突出新的育种目标

(1)产量目标:构成产量的性状研究,如叶重型、叶数型,株型与栽培密度等。产量的生理基础研究,如:如何提高品种的光合效率;提高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

(2)品质目标:产品外观、整齐一致;叶球心柱长短和体积;提高营养价值;消除自身有害成分和外部有害成分(硫代葡萄糖苷)。

(3)抗病育种:防止病害引起减产,农药用量超标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主要针对的病害是病毒病,黑腐病,黄萎病,枯萎病和根肿病等;如抗原筛选,抗病基因遗传规律、分子标记;抗病基因转移,多抗病害品种选育。

(4)抗虫育种:自身抗虫性提高,如叶片蜡粉增加;防止减产措施;消减农药残毒,抗虫品种选育

(5)机械收获品种:球叶片韧性,植株形态与球型识别性。

(6)加工专用品种,如绿叶层多的脱水品种,叶片脆硬的腌菜、泡菜品种等。

2.重视育种新途径新方法的研究

(1)常规的有性杂交育种:杂种一代;常规品种。

2新途径和新方法:远缘杂交理化因素诱变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单细胞营养突变体的筛选遗传信息的转移

3.实行多学科协作配合的综合育种

对于解决复杂的育种问题,从育种原始材料的鉴定筛选杂种后代的选择,品系、品种的比较、鉴定,以至栽培试验等都是由育种、遗传、生理、生化、植保、土肥、栽培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参加,以育种工作为中心,统一分工,协同研究。

4.采用现代化的研究分析手段

(1)大批育种材料样品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高效准确的测试仪器。

2含量极少的成分进行微量和超微量的分析。

(3)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植物组织细胞结构和解剖学形状和性状研究

(4)计算机育种:对于原始材料的数据贮存,亲本选配,组合力测定,品种试验的结果输入计算机模拟育种。

5.现代化辅助育种手段

1分子生物学研究

(2)遗传工程

(3)生物技术

二、国内甘蓝遗传育种目标变化

甘蓝育种目标确立和变化是随着消费者要求和市场变化,以及国内甘蓝育种研究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最初甘蓝传入我国至解放前,对品种特征未见要求,主要重视栽培。解放后,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目标变化主要经历五个阶段。

1.引进品种适应性筛选:二十世纪50年代前后,国内甘蓝栽培品种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对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或引进之后通过多次混合选择或集团选择加以驯化,品种选育目标以植株生长整齐为主;品种仍然沿用国外名称,或命名为当地农家品种;区域性气候条件和栽培习惯对品种的特征特性影响较大

2.高产品种选育: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甘蓝育种开始了杂种优势利用起步研究,品种选育才有了明确的育种目标。二十世纪70年代,国内甘蓝育种科研单位相对独立,各省市自治区科研院所自由设立甘蓝育种课题,各自以本地区栽培特点和消费习惯确立甘蓝育种目标,但共同的品种选育目标均以高产为主,同时附带春季早熟品种不易未熟抽,或夏秋高温季节中熟品种耐高温等。

3.抗病品种选育:二十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3年国家正式立项设立国家甘蓝抗病育种攻关研究组,参与单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组成,国家甘蓝育种从此由高产目标进入了抗病目标。甘蓝抗病育种主要针对病害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黑腐病(Br);植物病理方面研究在我国甘蓝主要产区进行了甘蓝病毒病和黑腐病的病原物的采集,分离、鉴定和苗期抗病性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研究。选育甘蓝新品种要求单抗或双抗病害和丰产。

4.多抗丰产优质品种选育: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甘蓝育种水平大幅度提高和引进国外品种的不断自交分离纯化,国内甘蓝资源具有了多样化。此时,甘蓝育种目标确定为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黑腐病(Br),新品种产量比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叶球中心柱长度小于叶球高1/2,叶球紧实度0.5,叶球叶片的帮(中肋)占叶片30%;春甘蓝耐未熟抽,不易裂球。植物病理方面研究建立了甘蓝三种病害田间自然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和抗性划分标准。甘蓝品种选育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培育杂种一代,要求新品种抗TuMV、CMV和Br、丰产和优质。

5.优质多抗丰产品种选育:二十一世纪起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食用蔬菜要求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甘蓝育种目标随之改变,选育新品种的优质性位居育种目标首位。甘蓝育种目标确定为叶球品质脆甜,叶球圆正,叶球中心柱长度小于叶球高40%,叶球紧实度0.5,叶球叶片的帮(中肋)占叶片25%;抗病毒病、黑腐病和枯萎病,耐裂球和春甘蓝耐未熟抽;新品种产量比主栽品种增产8%。植物病理方面在甘蓝发病严重的主产区进行了甘蓝枯萎病的病原物的采集,分离、鉴定和苗期抗病性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研究。甘蓝品种选育利用自交系或DH(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简称DH)系转育的雄性不育系培育杂种一代,要求新品种优质抗病毒病、黑腐病、枯萎病和丰产。

三、国内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50 年代以来我国甘蓝遗传育种取得显著成绩5060 年代甘蓝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和系统选育以及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取得重要进展70 年代突破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改变了我国大量使用国外甘蓝品种的被动局面80 年代甘蓝抗病育种和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成绩显著, 一批优良种质资源的发现为甘蓝品种的进一步改良打下良好的基础90年代开始优质育种与抗病抗逆育种相结合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逐步相结合;二十一世纪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普遍应用、开展甘蓝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强优势杂交品种选育研究,使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甘蓝种质资源研究

甘蓝起源于欧美,1690年传入我国后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性状优异的我国地方品种二十世纪5060年代我国各地开展蔬菜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工作, 并对收集的种质资源有选择地进行了鉴定筛选出46个优良甘蓝品种在国内各地区推广种植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30余个省()的蔬菜科研教学单位对品种资源再次进行收集整理保存2000年底已整理入库保存甘蓝品种资源221,其中很多资源用作选育杂种一代亲本的原始材料,表现突出的有:黑叶小平头金早生黑平头西安大平头、鸡心甘蓝牛心甘蓝大平头二乌叶楠木叶二虎头等甘蓝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在欧美各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因此由国外引进优良甘蓝种质资源十分重要二十世纪4060年代国外引进部分甘蓝常规固定品种后经鉴定或选择表现优良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主要品种有:北京早熟金亩丹京早熟狄特马尔斯卡黄苗等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 国外引进的甘蓝新品种绝大部分为一代杂种, 而当时我国甘蓝杂种一代育种技术也已获得突破, 并正在逐渐推广应用, 此时引进的国外品种大部分作为选育一代杂种亲本的原始材料二十世纪80年代后引进国外品种经适应性鉴定后推广应用;或用作育种的原始材料,采用自交分离创制育种材料,现广泛用于甘蓝杂种一代种子生产的Ogura异源胞质雄性不育源是由国外引进的品种中获得。国外甘蓝新品种的不断引入和资源的相互交流,为我国甘蓝育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我国对甘蓝杂种优势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 起初利用部分地方品种作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同时由地方品种中进行自交不亲和性状选育;二十世纪70年代初系统地开展了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3年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选育成功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杂种一代种植面积已占我国甘蓝总栽培面积90 %以上。二十一世纪前,世界各国甘蓝一代杂种绝大部分都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为克服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存在的杂交率很难达到100%亲本长期自交易发生退化, 亲本繁殖时需要人工蕾期授粉成本高等缺陷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利用雄性不育的途径我国对甘蓝雄性不育的研究开始于70 年代二十一世纪后,引进或发现用于杂种一代制种的甘蓝雄性不育主要有2种,第一种是来源国外的改良萝卜胞质甘蓝不育CMSR3第二种是来源于国内发现的79-399-3甘蓝的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当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甘蓝杂种一代品种几乎都用雄性不育系配制。

3.生物技术在甘蓝遗传育种上的利用

二十世纪80年代初, 利用甘蓝花茎茎尖等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这一技术主要用于特异甘蓝育种材料的扩繁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甘蓝与萝卜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成功并得到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结合胚培养,获得了白菜与甘蓝萝卜与甘蓝甘蓝型油菜与甘蓝的远缘杂种植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取得重要成就,创制出一批优良DH系并成功育成杂种一代品种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用同源序列法克隆出与甘蓝抗TuMV 高度相关基因TuR 2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蓝育种中的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采用BSA分析法, 获得了与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甘蓝抗TuMV 基因等性状连锁的RAPD 标记;利用RAPD、SSR等分子标记进行甘蓝品种纯度鉴定

第三节  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配“中甘11”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甘蓝早熟品种“中甘1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1987年育成,并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推广应用面积达到500万亩。该品种选育与应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自交不亲和系亲本选育

自交不亲和系亲本育选:“中甘11一个亲本是从北京早熟中选育出的自交不亲和系01-88另一个亲本是从金早生中选育出的自交不亲和系02-121979年开始两个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在自交分离筛选过程中,01-88 明显分离出三种类型, 一类为花期自交亲和一类虽花期自交亲和但蕾期授粉所得种子在尚未完全成熟时即大部分在种荚内发芽第三类为花期自交不亲和且蕾期自交结实良好淘汰前两种类型将第三种类型继续纯化,1984年选育成中甘11亲本01-88在自交分离筛选过程中 02-12也出现三种类型, 一类自交亲和叶球内中心柱极短另一类自交亲和但叶球内中心柱长冬性弱第三类自交亲和且中心柱短冬性强淘汰前两种类型对第三种类型继续纯化鉴定, 1984年育成“中甘11号”亲本02-12两个自交不亲和系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稳定, 蕾期自交结实好主要经济性状良好整齐一致等优良特性

2杂种一代组合选配

在亲本纯化的同时, 1980年开始进行了杂交组合的试配, 三年品种比较试验01-88×02-12组合表现优势,产量超过对照“报春17.44%以上,是一个配合力高的一代杂种。

3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推广

1987年参加全国春甘蓝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比对照品种“报春”增产10.6742.23%,同时在我国北方地区18 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试种示范, 1983年开始试验采种,至1986年累计制种17742.1公斤,累计示范推广面积约35万亩,在北京

天津等地已占早熟春甘蓝总种植面积的80-90%代替了原有早熟甘蓝品种报春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早熟春甘蓝新品种

4、案例点评

(1)新品种选育前找准了当时春甘蓝主栽品种报春缺点,确定了新品种中甘11’的育种目标,中甘11具有:熟性相同对照品种;增产幅度大,超过17%以上;整齐度高等具有的推广优势。

(2)推广应用成功是在组合选配时,发现‘中甘11’新品种的两个亲本01-88和02-12早先所配组合比报春具有产量、抗病的优势;采用提早繁殖杂交种子,提早推广试种;品种审定后短时间内推广面积扩大。

第四节  甘蓝双单倍体系配“秦甘60”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甘蓝中熟品种“秦甘60”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于2010年育成,并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00多万亩。该品种选育与应用201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双单倍体(DH)系亲本选育

1)母本选育:母本DH09-MP01-78CMS胞质雄性不育系是2004年利用甘蓝Ogura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DH09-MP01-78 M2杂交后,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图1)。保持系DH09-MP01-78 M2是通过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利用甘蓝杂交种的小孢子培养创制的DH系。

(2)父本选育:父本DH11-52-81M3是利用引进甘蓝中熟品种“超越”的游离小孢子创制而成,2006年获得DH11-52-81株,2006年获得DH11-52-81M3系(图2)。经20062008年田间农艺性状鉴定,于2008育成的性状高度整齐,基因遗传性稳定、是一个结球紧实抗病性强的双单倍体自交系。

2 杂种一代组合选配

2008依甘蓝杂交种亲本选配原则,开始选择DH09-MP01-78CMS5个圆球型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选择DH11-52-81M3在内的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和耐运输、耐裂球,抗病性强的共8DH系或自交系为父本,杂交配组对配合力进行研究分析(图320082009年经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DH09-MP01-78CMS×DH11-52-81M3组合表现杂种优势显著,综合经济性状优良,耐运输,结球紧实,优质性、抗病性和产量均优于对照品种“珍奇”

3秦甘60品种的创新点

秦甘60甘蓝中早熟品种是依照国家确立的甘蓝新品种育种目标和选育指标,通过对中早熟耐运甘蓝优质育种材料的性状纯合、鉴定,胞质雄性不育性转育和配合力比较筛选,将耐运性优质性和抗病性聚集一起育成品种,品种特征特性符合国家育种目标和产业需要,是一个优良耐运优质新品种。其主要创新点如下。

1叶球叶片肥厚、结球紧实,耐运输:2011年对秦甘60叶球外层5片球叶片厚度和重量测定结果表明,秦甘60单个球叶片平均厚度0.26cm,平均重28.9g,分别比对照珍奇增加21.2%12.6%;秦甘60叶球紧实度0.67,结球紧实,耐运输。

2品质优良,叶质脆甜,叶片帮少20112012品种比较试验的调查分析和口感评定秦甘60品种与对照珍奇品种比较,品质优良,球叶脆甜,中心柱长度4.3cm、占到叶球高1/6短于对照2.7cm帮叶比21.0%,小于对照2.9%

3耐裂球、高抗病害:经多年田间鉴定,晚收5天裂球指数小于1级,裂球率小于2%,耐裂球;经田间抗病性鉴定高抗病毒病黑腐病。

4)丰产性强秦甘60品种与对照珍奇品种比较,经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连续4丰产性突出,秦甘60平均产量4840.5kg/667m2,比对照珍奇品种增产11.0%

5植株性状整齐一致:秦甘60品种是利用甘蓝DH系代替自交系作为双亲配制出的杂种一代中熟甘蓝品种,其DH系基因型的高度一致性使 秦甘60”品种田间的植株形态、叶色和结球性表现高度整齐。

4结论

秦甘60DH09-MP01-78CMS×DH11-52-81M3)为甘蓝中早熟杂种一代品种,定植到收获65左右;利用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DH09-MP01-78CMS和DH系DH11-52-81M3杂交配制育成,双亲均为双单倍体自交系(DH系),杂种一代田间表现整齐度高,植株株型直立,绿色,叶面平滑,蜡粉中,叶球绿色;植株开展度42.5cm,外叶数1415片,单球重1.8 kg左右,叶球圆型,叶球紧实度0.67,中心柱长度4.3cm,小于球高1/6帮叶比21.0%。高抗病毒病黑腐病,结球紧实,耐运输、耐裂球。商品性好,叶球外观符合消费者习惯;球叶质地脆甜,风味品质优良。品种丰产性好,平均产量4840.5kg/667m2,比对照珍奇品种增产11.0%;是一个中早熟甘蓝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

5、案例点评

1秦甘60品种育种目标确立比较超前,将优质性、抗病性,耐运性集于一起,品种特征特性符合市场和栽培需求,当品种育成后推广面世,很受市场欢迎,推广速度就快;

2品种叶球圆正,口感脆甜,食用性很好,很符合市场和消费者要求;

3品种栽培田间整齐度极高,因由DH系配制,叶球成熟采收期一致,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菜农种植效益高。

 半干旱区早熟甘蓝超高密度栽培技术成功案列

根据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半干旱区气候概况,从整地覆膜、品种选择及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半干旱地区早熟甘蓝超高密度栽培技术,此栽培技术在当地应用成功,获得较高产值,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帮助农民致富提供条件。

1整地覆膜(分析:基肥比正常多1倍)

整地前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施氮肥270300 kg/hm2、磷肥150180 kg/hm2、钾肥210240 kg/hm2。机械深翻整平耙细,做成4 m×6 m 的小畦,然后采用幅宽120 cm 地膜全地面覆盖,增温保墒,地膜要压严压实。

2品种选择及育苗

(1)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甘蓝品种应选择产量高抗病强优质,定植到收获55天左右品种,如中甘21秦甘50

(2)育苗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选择的品种特性确定播期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适宜2月上旬至3月上旬在日光温室或大棚育苗种子播种前要用温水浸种催芽选择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高水肥条件好无病虫源的地块作为苗床选择符合品种标准性状的壮苗57片真叶时定植

3定植分析:正常密度35cm见方

4月中下旬定植,按照株距23cm行距23cm保苗18.018.5万株/hm2的要求在每一小畦内全地面定植定植时在膜上打孔孔不宜过大移栽时苗要稍带土坨覆土压稳定植时间选择在傍晚或阴天定植完成后要及时浇透缓苗水促进苗和根系生长

4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定植后10天左右,视天气和土壤干湿情况再轻浇1次水,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一般1015天浇水1 次,共浇水45 次。

2)追肥:由于栽培密度大,甘蓝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田间生长情况,结合灌水,及时追肥。分别在定植后30天左右、结球初期、叶球膨大中期追肥。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150225 kg/hm2,结合浇水施入,结球期叶面喷施0.30%磷酸二氢钾23次,每隔7天喷1次。

3)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主要害虫有菜青虫,蚜虫和小菜蛾等;病害有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和干烧心等。

5适时收获

甘蓝的采收适期为叶球膨大、结球紧实、单球约0.7 kg。采收前7天不可再浇水,防止叶球涨裂

6、案例点评

1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属黄土梁沟壑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80 mm,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种植甘蓝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当地气候条件有利甘蓝生长,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甘蓝的有机物含量高,营养丰富,色泽鲜亮,菜香浓郁,口味纯正,口感甜脆,色、形、味俱佳,造就了优异的先天品质。安定区以甘蓝为主的高原夏菜远销东南沿海20多个城市,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

2高密度栽培技术起因主要来源两个方面,其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年降雨量少,高密度栽培增加了叶片覆盖面;大大减少地面裸露,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其二,目的是缩小叶球重量,增加单位面积叶球数量,从而提高产量。

3该栽培技术的创新主要在于由原来的起垄覆膜栽培改变为不起垄、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密度由原来的13.5万株/hm2 增加到18.0万株/hm2,既有利于地膜的增温保墒,减少灌水次数,节约水资源,也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使生产的甘蓝在形状、品质、重量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都市人群的消费习惯,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蓝高效栽培与遗传育种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的课程、专业、教学目标

2

涉及知识点

甘蓝育种、甘蓝栽培

3

配套教材

作物遗传学、蔬菜育种学蔬菜栽培学。

4

启发思考题

甘蓝栽培、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

分析思路

让学生回答,互动

6

理论依据

甘蓝栽培技术、育种学基础

7

背景信息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甘蓝栽培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早熟品种“中甘11”的育种情况

8

关键要点

经验

9

建议课堂计划

4学时

 


第六章  大白菜育种技术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赵利民

提要: 本章从大白菜栽培历史及在蔬菜生产中的地位栽培制度和栽培季节、优势育种和轻简高效栽培及育种技术典型案例等4个方面,讲解了我国大白菜产业的历史过程、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在种质资源、性状遗传、育种技术与方法上,吸纳了我国大白菜育种工作取得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以资研究生们学习掌握。

 

第一  基本知识

一、大白菜栽培历史在蔬菜生产中的地位

大白菜,又称结球白菜、白菜、芽白、黄芽菜,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类型极为丰富,是历代劳动人民长期培育出来的中国特产蔬菜

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中,曾发现有类似白菜的种子,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六千年至七千年以前已经开始栽培白菜类蔬菜作物。此类蔬菜在古代称为,是一种叶和根都可食用的蔬菜。可以说是今的大白菜、白菜和芜菁等蔬菜的共同祖先。唐朝称白菜类蔬菜为“菘”。 到了宋朝,南宋陆游为菘作诗一首,“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锄翁,可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元、明两代,大白菜的生产和贮存技术已经较为完善。到了清代,大白菜栽培已普遍,而且有了著名的大白菜产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大白菜的主要产区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及沿海一带,其它地区种植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白菜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它是所有蔬菜作物中栽培面积最大,也是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

大白菜生态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产量高,耐贮运,供应期长,营养丰富,食用方法多样,深受消费者欢迎;且种植简易、省工、成本低。由于其栽培面积大,其丰歉关系到蔬菜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市场供应,是名副其实的重要蔬菜。

大白菜除了在中国大面积种植以外,在世界上种植较多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而且各具特色。在日本称大白菜为“唐人菜”、“芝罘菜”,消费量在蔬菜中排第4位,其各地均有种植,周年都有供应。韩国和朝鲜种植面积也很大,其中很大部分用来加工成泡菜。大白菜在欧、美、澳均有栽培,有人称为“中国甘蓝”(Chinese cabbage)。特别在华人居住的地区,一年四季均有供应。总之,大白菜在蔬菜生产和消费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二、大白菜栽培制度和栽培季节

(一)栽培制度

适宜种植大白菜的地域辽阔,各地环境条件差异很大,城市郊区和农村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城市近郊的专业菜区,秋冬大白菜和夏秋早熟大白菜的前作,多为瓜类、豆类、茄果类,春马铃薯,大蒜和洋葱等;在农村多以小麦为前作;在内蒙、新疆、东北北部及西北高寒地区,准备栽培大白菜的田块往往实行春季休闲。无论何地,也无论哪一茬大白菜,在考虑栽培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要生长期应处在最适宜季节

不论是秋冬大白菜和夏秋早熟大白菜,还是夏季大白菜和春季大白菜,都要把该大白菜的主要生长期,安排在当地最适宜于它生长的季节内,尽量避免低温或高温等不良气候因素对它的危害。

2.前作收获期要早

前茬作物的收获期如果比较早,收获后就能及时整地,使土壤经过较长时间曝晒或冰冻,有较长的休闲时间,以促进养分的分解和消灭土中潜伏的病菌和害虫。

3.前作最好是施肥多的蔬菜

为了使大白菜在生长中得到较充足的肥料,其前作最好是施肥多的蔬菜。如黄瓜、西瓜、甜瓜,其次是茄果类蔬菜、春马铃薯和大蒜等,豆类作物由于可以固氮养地,故也很理想。如果是大田地,栽培大白菜时就要施入较多的腐熟有机肥。

4.避免使用前作是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

如果前作是十字花科蔬菜,如结球甘蓝、萝卜等,就有传播大白菜病虫害的危险。因为同科蔬菜都有相同的病虫害,所以要避免用前作为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种植大白菜,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34a轮作制度。如果前作是能产生抗生素的葱、蒜等作物,则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5.土壤质地要适宜

最适宜大白菜生长的土壤,是粉沙壤土、壤土和轻粘壤土。因此,种植大白菜时要尽量选择这些土壤的地块。同时,还要注意选用排灌方便,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

6.大白菜早、中、晚熟的品种配套面积,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安排与调节。

7.根据当地人力条件与技术水平的高低来确定适宜的种植面积。

劳力紧张,技术水平低时,不宜把茬口安排得过紧。大白菜的茬口安排上,一般大、中城市随距离城区的远近有不同的安排方法:

第一种是近郊区,秋播大白菜前茬,主要有瓜类、豆类、茄果类、葱蒜类和甘蓝类。

第二种是中郊区,就是近郊菜区边缘地区,大白菜前茬作物,有些和近郊区是一样的,前茬为玉米和玉米间作的马铃薯、大蒜、洋葱等。

 第三种是远郊区县,一般有两种茬口安排,靠近县城的地方,蔬菜种植以供应当地居民为主的,其前茬和近郊区是一样的,距离县城较远的地方,蔬菜种植主要是向城区调运的,前茬则主要为西瓜和小麦。

—般晚熟大白菜,收获后即进行冬耕,当年不再种植作物,有的可赶种埋头菠菜。早熟大白菜后茬则多种多样,有些可种根茬菠菜,或利用塑料薄膜覆盖中、小棚栽植芹菜,也有的打阳畦,作翌年春播蔬菜育苗等,但一定要田地制宜安排合理。一般土地少,劳力多、肥料充足、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安排茬次可多峰,反之,安排茬次应该少些。不要单纯追求增加茬次和复种指数.固骨理不及时或条件不具备,如肥力不足等,反而收不到好的效果。

栽培季节

1.秋冬季栽培

根据大白菜在营养生长时期内要求的温度是由高向低、转移的特点,即由28℃逐渐降低到10℃的范围为适宜。生长前期能适应较高的温度,生长后期要求比较低的温度。因此,大白菜主要是秋冬季栽培,秋冬季栽培又称正季栽培。即在幼苗期能忍耐的较高温度(27℃)下播种,这样植株同化的积温和日照较多,叶面积的增长量较大,根群发育较好,就能为以后生长,特别为结球打下基础;这样结球期也必然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获得其适宜的生长条件。

2.夏季、早秋及春季栽培

夏季、早秋及春季栽培又称破季栽培。这三种栽培方式由于结球期不是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所以叶球包心较差,品质也较差。但它能提前、延后大白菜的鲜菜上市时间,使大白菜的鲜菜供应时间得到延长。

(1)夏季栽培:5月中旬7月旬可适时播种,生长过程正值高温季节,宜选用生育期短、生长快、耐热抗病的品种。

(2)早秋栽培:由于其产品主要在秋淡季供应,所以又叫秋淡栽培。宜选用耐热、早熟、抗病品种。播种期一般在7月上、中旬。

(3)春季栽培:春季栽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秋播春收,宜选用冬性强、不易抽的品种,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这种秋播春收的种植方式,贵州等南方地区又称迟白菜栽培。另一种是春播初夏收,宜选用冬性强、耐抽、早熟、抗病品种,一般在2~3月播种。为了防止抽,常采取一些保温措施进行育苗移栽。

秋季温度的变化由高到低,气候生态环境温和而凉爽,与大白菜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秋大白菜栽培,主要是选择抗病、优质、适合当地消费习惯的品种,掌握好适期播种和合理密植,并采用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播种期全国各地都有比较严格的适宜播期,自北向南从7月依次推迟至9月;种植密度因品种、地力和气候条件而异,合理密植的指标是植株所占的营养面积约等于或稍小于莲座期叶丛垂直投影的分布面积为宜。夏季和早秋栽培,大白菜生长处于高温季节,很难形成叶球,还会导致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栽培中须选用耐热、抗病的早熟品种以及相应的防病、防涝、防旱管理措施。春季栽培因前期低温,易使植株通过春化阶段,常常未形成叶球便先期抽;或已结球,而后期遇高温、阴雨引起叶球腐烂。因此,春季栽培应选择冬性强、生长期短的品种,并采取保护地设施育苗,适当增加密度,加强肥水管理和适期收获等措施。

大白菜优势育种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农作物提高产量和增强抗性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大白菜的新品种选育途经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世纪60年代的零星研究,20世纪70年代随着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深入,我国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育种途径和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对推动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打下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今大白菜育种的一个繁荣时期。

(一)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是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育种工作者预期育成新品种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目标性状及其应达到的指标。它是育种工作的方向和灵魂,有了明确目标,才能有目的集原始材料、选择亲本、配制组合,进行品系鉴定,从中选育出符合要求的品种。同时,可避免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育种目标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可以随着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以及种植制度的改革适当调整。制定育种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从大白菜杂种优势育种的程序推算,正常情况下,育成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5~6年,多则10多年时间。育种周期长,决定了育种目标制订必须要有预见性,至少要看到5~6年以后生产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再者,制定育种目标,首先要遵循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所以,在制订育种目标时,要了解大白菜品种的演变历史,同时对生产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做全面调查,掌握大白菜生产发展和市场对品种要求的势。育种目标所提出的主要目标性状不仅要考虑比原有同类品种的改进与创新,还要考虑比国内外同行育种工作具备的相对优势,从而制定出使自己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育种目标。

2.目标性状要有针对性并突出重点

生产和市场对品种的要求往往是多方面的。在制订育种目标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和市场的需求,明确主要目标性状和次要目标性状,做到主次有别,落实突出目标性状具有针对性和重点的原则。由于生物遗传的局限性,任何优良品种不可能集所有优良性状于一身,只能在突出主要目标性状的前提下,分类型选育品种。例如丰产、优质、抗病的早熟类型;丰产、优质、抗病的中晚熟类型等,其中丰产、优质、抗病就是必须具备的主要目标性状,而熟性、叶球形状、包球方式等就是一些特需目标性状。育种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相关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确定主要和特需目标性状,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另外,还必须对有关性状作具体分析,确定各目标性状的具体指标。例如选育早熟品种,生期应该比一般品种早熟多少天;选育抗病品种时,不仅要指明具体的病害种类,有些还要落实到病原的生理小种上,同时要用量化指标提出抗性标。

3.注重品种选育的多样性

随着市场经济和栽培方式的发展,所制定的育种目标应进一步适应市场和栽培需求,选育的品种应向专用型和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对育种工作者来说,从长远考虑也需要注重品种的多样性,除考虑结球类型、熟性、株型大小之外,还需考虑一些特需目标,例如保健型、观赏型、加工型、耐运型、不同生态型等等,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大白菜育种的趋势是由大型品种向中、小型品种发展;由类型较为单一向多类型、多品种方向发展。而且,大白菜品质问题会愈来愈重要,对品种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高。以此为基础,育种工作者应培育出能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优良,食用品质好、适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及不同栽培方式的多样化系列品种。

(二)育种途径

杂种优势利用是靠一代杂种实现的。大白菜属异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高,品种的遗传基础复杂,株间遗传组成不同,性状差异大。如果利用品种间杂种、则杂种一代性状很难达到整齐一致。为此,必须先进行亲本的纯化工作,选育出基因型纯合、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亲本系,然后选配不同亲本系间一代杂种。

由于大白菜的花器小,繁殖系数低,人工授粉杂交只能用于早期的组合选配,大量的生产用种需要自然杂交,而自然杂交需要有效的杂交制种技术途径和方法。目前,大白菜杂种优势育种利用的技术途径分别是利用自交系、自交不亲合系和雄性不育系。

1.利用自交系

利用自交系直接生产一代杂种虽然简便,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制种的双亲花期必须完全相遇,而且双亲植株高矮和花粉量一致,蜜蜂充足,花期无长期阴雨等。但事实上由于品种间自交授粉程度的差异个体间开花习性的差异,植株高度、花粉量的差异及环境气候的影响,均为系内自交创造了条件,这是用此方法制种杂交率往往偏低的原因。利用自交系大面积制种生产存在着风险致使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自交不亲和系繁殖方法的改进和雄性不育系的广泛应用,利用自交系制种已经减少。

2.利用自交不亲和系

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交种有较多优点:自交不亲和性在大白菜中广泛存在,其遗传机制比较清楚,而且容易获得自交不亲和系;正反交杂交种子都可以使用,而且种子产量高。但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难点是亲本系自身繁殖系数低,需要采取“人工蕾期授粉”,费工费时,增加了种子的生产成本。同时,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性状的退化和生活力下降。有些自交不亲和系用人工蕾期授粉结实率也很低,更增加了繁殖成本和亲本保存风险。如何克服自交不亲和性提高结实率是多年来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并以摸索出多种克服自交不亲和性提高结实率的方法。到目前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蕾期授粉法、盐水喷雾法、提高CO2浓度法等。

3.利用雄性不育系

利用雄性不育性系是生产一代杂种最有效的途径。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只要将不育系和可育的父本系种植在同一隔离区内,从不育系上采收的种子全部是杂交种。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采用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选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相继育成了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大白菜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以及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目前这三种雄性不育系均已应用于杂交制种生产。

(三)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已先后在大白菜种质创新中得到应用,这显著提高了我国大白菜育种的技术水平。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再生植株首先在日本获得成功此后我国在培养基、培养条件和胚发生机制方面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工作,胚诱导率、成苗率得到大幅提高,获得成功基因型范围不断扩大,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家育种单位作为常规手段应用于大白菜育种。

近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下,由中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组成的“白菜基因组测序国际协作组”共同完成了白菜全基因组研究论文,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这是继黄瓜基因组测序和马铃薯基因组测序项目后,由中国主导,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蔬菜领域基因组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以白菜类作物为代表的芸薹属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大白菜分子育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虽先后利用不同群体、不同标记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白菜分子遗传图谱,在晚抽性、耐热性、抗TuMV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以及桔红心基因、雄性不育基因、TuMV感病基因等重要农艺性状的连锁分子标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分子育种技术还没有在实际育种中得到应用。

我国的大白菜基因工程遗传改良工作主要开展了芜菁花叶病毒(TuMV)抗性、软腐病抗性及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改良方面,大白菜病毒病或抗虫基因的转化材料目前已经有案例进入中间实验,但未见进入环境释放的案例。

第二节  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配的“秦白2号”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中早熟大白菜品种“秦白2号”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1986年育成,1990年陕西省品种审定,199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累计推广面积1200多万667m2,新增经济效益30亿多元,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育种目标确定

根据国家“六五”科技攻关目标和当时陕西大白菜生产中存在着三大病害(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严重,新病害(黑斑病、黑腐病、白斑病等)不断增加,导致品种退化、品质差、产量不稳等问题,确立了“优质、多抗、丰产”选育目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围绕这一育种目标,制定了如下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品种选育               技术支撑

 

 

 

 

 

 

 

 

 

 

 

 

 

2自交不亲和系和自交系亲本选育

母本“72M752”是由西安地方品种“石特一号”大白菜中,经多年单株自交分离和纯化,系统选育,经济性状改进,抗病性鉴定,育成的优良自交不亲和系。生育期75天,叶色碧绿,外叶多皱褶,叶缘波状,叶球呈倒卵圆形叠抱,帮色浅绿,品质好,生长势强,整齐度高,综合抗病性强。

父本“841234MM2”是由郑州地方品种“郑州早黑叶”大白菜中,经多年单株自交分离和纯化,系统选育,经济性状改进,抗病性鉴定,育成的优良自交系。该自交系生育期60天,叶色淡绿,叶缘锯齿,叶球矮桩叠抱呈倒卵圆形,白帮,成球性好,品质优良。

3杂交组合配制

1985年进行杂交组合配制,1986~1989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陕西省大白菜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1990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该品种突出特点

(1)生育期短产最高经济效益好

“秦白2号”生育期平均76天,在不同播期或不同地区条件下变化于65-70天之间。1986年开始在陕西关中白莱产区11个试验点小面积试验,平均667m2产7782.5kg,较对照增产13.8%,1987年全省扩大试验,27个点平均667m2产7438.6kg,较对照增产18.%。1988-1989年参加陕西省大白菜区域试验,1988年6个区试点,产量在6541.3-8799.9kg/667m2,比对照增产28.0-95.4%;1989年8个区试点,产量在7229.8-9300.0kg/667m2,比对照增产5.0-40.0%。1988-1990年在全国22个省(区)79个点,进行试验示范,均比对增产,平均产量6813.7 kg/667m2,平均比对照增产15.3%。普遍反映“秦白2号”生育期短,成球性好,稳产。既适宜早播鲜销,又适晚播冬贮,既适宜单作种植,又可粮菜间作,既适宜在肥沃地种植结大球,又能在痔薄地播种结小球。当时,在陕西关中调查,每667m2产值一般432-1248元,较当地其它品种增值7-30%。在长江以南的柳州、福建、昆明种植,每667m2收入786-1425元,较当地栽培品种增值15-60%。

(2)品质优良适口性好

“秦白2号”在各种植区普遍反映商品价值高,生熟兼用,纤维少,生食味甜,炒食易熟。曾用5级记分法与当时生产上推广的6个大白菜品种(“鲁自一号”、“小杂56”、“鲁白8号”、“沈阳快菜”、“83-2”和“山东2号”)进行风味品评,结果是“秦白2号”得分最高,达优良水平。另据陕西省农业测试中心品质分析结果:叶球含水分95.55%,维生素C14.7omg/100g,糖2.20%,粗蛋白1.037%,粗纤维1.93%,可溶性糖和赖氨酸含量均较生产应用品种高。

(3)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经多地多点试验,“秦白2号”对播期要求不严,除适应在陕西种植外,还在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华东、东北某些地区种植。表现耐热、耐寒、耐旱。

(4)耐病性较强

1985-1990年通过人工接种鉴定和重病年田间自然调查,“秦白2号”对病毒病,霜霉病和黑斑病均具复合耐病性。1986-1990年西安市大自菜病害流行。“鲁白8号”等品种严重减产,唯“秦白2号”获得好的收成。

(5)理想的早熟晚播丰产品种

用早中熟品种晚播密植,夺取群体高产,是大白菜生产的一条稳妥可靠途径。“秦白2号”株型紧凑,棵型较小,有增加密植度的潜力,适当晚播后,将密度提高到每667m22300-2400株,产量就可接近或超过晚熟品种。这样既保留了“秦白2号”早播,鲜销应市补淡季的特点,又发挥了其晚播,不影响冬贮产量的潜力。1988-1990年在陕西关中白菜产区试验,结果是:在8月14-18日播种,密度为2321-2447株/667m2的“秦白2号”比8月8-14日播种,密度为1814-1962株/667m2的晚熟品种“80-7”和“山东4号”增产2-12%。

5、案例点评

①通过生产一线调查,摸清了陕西大白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立了“优质、多抗、丰产” 育种目标。

②广泛征集资源,并进行资源创新。

③以抗病性为突破口,确保优质、丰产的目标实现。陕西省大白菜历次灾害年份的出现,普遍伴随着病毒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的流行。只有抗性过硬的品种,才能充分表达优质、丰产的潜能。为此,从病源研究入手,首先摸清病(毒)原菌的类型和种群组成,逐步深入查清主导菌(毒)源,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建立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确保抗病性鉴定结果的真实、可靠,进而建立复抗、三抗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简化抗病性鉴定程序。

④优质性上,一方面,从营养品质分析入手,强化选育Vc、可溶性糖、粗蛋白等含量高的材料筛选;另一方面,从市场商品性要求出发,强化选育株型紧凑、净菜率高、结球紧实、口感脆甜材料的筛选,实现“优—优组合”。

⑤丰产性上,主要通过不同熟性,不同类型材料之间的广泛测配和配合力分析,着重于一般配合力选骨干亲本,特殊配合力选强优组合,进而选择抗病性强、球形美观、充心快、增产潜力大的组合。

6、问题与思考

(1)确定大白菜育种目标,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2)叙述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方法?

第三节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选育与产业应用案例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1994年育成,并在大白菜、小白菜、菜薹(菜心)、菜花、芥蓝、萝卜、油菜等作物上广泛转育应用,已选出定型新的大白菜、菜薹、小白菜等不同类型胞质雄性不育系4个,配制了杂种一代新品种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得很好效益,促使同类作物生产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制种技术的革新。该成果199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1996年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1不育细胞质来源

IMG_0046
1980年由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玻利马里马油菜不育源(2n=38,aacc)。

图 6-1

2转育父本

大白菜自交系“3411-7” (2n=20,aa)。

3转育模式

图 6-1。

4、转育过程

1980年以马里马油菜不育源为母本,用大白菜自交系“3411-7”为杂交父本,得到大量不同的中间杂种F11(aaccaa)。1981年以上述F11为母本,分别受予大白菜和甘蓝的花粉,得到F11BC1代及三交种F1(aaccaacc),1982年以选取的优良单株F1交种为母本,用“3411-7”回交,得到F1BC1。1983-1985年继续用3411-7回交转育,同时“3411-7”自交纯化,选择优良单株作为轮回父本,到F1BC4代,转育系核内染色体已全部被大白菜所代替(aa ,2n=20),经济性状也已同保持系相似,不育性基本稳定。遂于1987年进行病毒病、霜霉病的人工接种抗性筛选、早期杂交组合测配。1988年进行单株成对交,1989年不育系育成。1988年对不育系中出现的微量花粉进行电镜扫描观察。1988-1991年进行不育系保关系、同工酶及核型分析等遗传规律方面研究。

5“CMS3411-7”不育系优良特性

①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5%以上;

②雌蕊功能正常,结实性强;

③蜜腺发育良好,无黄化,无生长滞慢现象

④无异源胞质不良影响;

⑤在白菜中具广泛保持谱,为十字花科多种作物转育或直接应用提供了新的不育源;

⑥组合力强,制种杂交率100%;

⑦抗霜霉病,耐病毒和黑斑病。

5、案例点评

①该项成果既是一条新的大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途径,又是一种新型的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

②为了解决大白菜杂种一代制种难点,1981年就开始,通过多种方法对比,反复研究、总结、改进,最后采用远源杂交,细胞质工程技术,把甘蓝型油菜的不育细胞质同大白菜的不育细胞核融合在一起,终于育成了国内外第一个可供直接利用的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

③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既克服了萝卜不育源黄化、蜜腺退化等生理缺陷,又克服了甘蓝型油菜不育源不育性不彻底等问题,明显优与自交不亲和系及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制种技术。

④该项成果的应用,简化了制种程序,降低了制种成本,在实践上效地带动了白菜类作物(如小白菜、菜心、白菜型油菜作物)杂优利用,为作物雄性不育理论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6、问题与思考

(1)为什么说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大白菜杂种一代优势利用最理想的途径?

(2)试述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方法?

第四节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豫白菜7号”与产业应用案例

蔬菜作物育种,最重要的是亲本材料的创新及纯化。应用传统的杂交、回交、自交等方法,育成一个稳定的优良自交系(自交不亲和系),一般需要5-7年。而采用小孢子培养或花药培养技术,仅需1-2年即可获得大批育种所需的纯系材料,可直接用于配组,选育优良组合。育种周期缩短约一半,这是常规育种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豫白菜7号”,1997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特点

(1)游离小孢子培养与花药培养的方法

选取处于单核晚期至双核早期的大白菜花蕾,用0.6%有效氯的次氯酸钠表面消毒15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在Keller培养液中压挤出小孢子,经400目滤网过滤,滤液在500rpm离心3分钟,小孢子下沉,弃去含有碎片的上清液,加入新鲜Keller培养液,悬浮小孢子,离心。弃去上清液,加入NLN培养液,悬浮小孢子,离心。弃去上清液,加入NLN培养液,分装至60mm×15mm培养皿中,35℃高温处理24小时,然后置于25℃暗培养。

为比较游离小孢子培养与花药培养的效率,同期对部分大白菜基因型进行了花药培养。花蕾表面消毒后,剥取花药,放于Keller固体培养基表面,高温处理24小时后置于25℃暗培养。

(2)游离小孢子培养后代的获得

经游离小孢子培养可得到大量的胚。为获得二倍体植株及纯系种子,必须经过再生、试管苗移栽和染色体加倍等程序。

小孢子发育至子叶形时,转入MS固体培养基,加0.6mg/L6- BA诱导生芽;然后将芽转至含NAA 0.3mg/L的MS培养基,诱导生根。

大白菜试管苗移栽最佳时期是秋季9-10月份。移栽后马上覆盖薄膜,控制温、光、湿及地下害虫。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植株中,染色体自然加倍率可达到50%-70%。易诱导基因型产生的大量试管苗直接移栽,选花粉正常的植株(二倍体)自交可得到纯系后代。难诱导基因型产生的试管苗较少,一般根据保卫细胞大小把单倍体和二倍体苗分开,单倍体苗用0.01%秋水仙碱处理1周,使染色体加倍,然后移栽试管苗。

(3)根据农艺性状选择优良纯系

游离小孢子培养产生的后代为双单倍体系,基因纯合程度为100%,因此整齐度极高。通过对结球性、品质、外观等性状进行比较,选择优良纯系进行杂交种配制。

2“豫白菜7号”双亲选育经过

1990年春季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分别得到回“郭镇大包头”(编号63)和“山东14号”(编号B8)的大批试管苗。同年9月份移栽大田,进行病圃筛选,并对部分性状进行观察。其中植株“63- 5”抗病、生长势较强;植株“B8-3”生长势极强、较抗病。

1991年对培养后代进行染色体性分析、自交亲和指数测定及性状鉴定,同时试配杂交组合。“63-5”为纯合二倍体(即双单倍体),自交亲和指数0.3,具有矮桩、叠抱、外叶浅绿、叶球黄白色、倒锥形、抗病性强、生长势较强、生育期90天的特点。“B8-3”为双单倍体,自交亲和指数0.5,表现为半高桩、叠抱、外叶绿、叶球白、近卵形、较抗病、生长势极强、生育期75天。配合力测定结果,“63-5×B8-3”净菜产量8089.2kg/667m2,比“鲁白8号”增产15.20%,居246个杂交组合之首,综合性状优良。1992年品种比较试验,“63-5×B8-3”产量为8 940.3kg/667m2,比“鲁白8号”和“豫白菜1号”分别增产17.6%和11.3%。

1993-1996年“63-5×B8-3”参加河南省农科系统区域试验、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丰产性和抗病性表现突出。1997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白菜7号”,为国内第一个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大白菜品种。

3、案例点评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依据细胞全能性的原理来实现的。细胞全能性是指每一细胞中包含着产生完整有机体的全部基因,在合适的离体条件下,细胞能够形成新的有机体的能力。植物不论是性细胞还是体细胞,均含有形成新个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能进行表达,产生一个独立完整的新个体。

②“豫白菜7号”育成是生物技术运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加速了目标性状稳定,缩短了育种时间。

③大白菜单倍体育种程序是对广泛收集的国内外优良遗传资源进行培养,获得大批小孢子再生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可快速获得大批DH纯系,对纯系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筛选后,经配合力测定,选出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配制大量杂交组合,经品比试验,筛选不同类型的杂交种,在不同地区及生态区进行区试、试种及示范等中间试验,最终得到优良的新品种(系)。

4、问题与思考

(1获得胚状体的方法有哪几种?

(2试述蔬菜作物小孢子培养的意义与作用?

第五节  春大白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与产业应用案例

春大白菜栽培,彻底解决了过去大白菜只在秋季栽培的历史,该项技术从品种、地块的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春大白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一方面,在反季节为市场提供了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大白菜产品;另一方面,为农业供给侧种植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致富提供一项实用技术。

1选用生育期短、品种

选耐低温、抗抽,耐病虫害、高产优质、早熟、商品性好的春季专用品种。如“强势”、“秦春1号、“秦春3号”、“京春王、“鲁春白1号”、“春大将”、“春黄”、“强春”、“旺春”、“金峰 3 号”优良品种

2选择肥沃土壤,施足基肥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地块,施足基肥,一般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kg,氮、磷、钾复合肥3040kg。采用平畦或半高垄拱棚膜种植,不论平畦或半高垄,都应做到畦面平整沟垄两平,如果高低不平,浇水不均匀,白菜的生长就不能一致,排水不利,低处积水,易引起软腐病的发生,为了便于排灌防止积水,一般畦、垄不宜过长。半高垄栽培,增厚了土层,土壤透气性好,有利根系发育,利于通风透光,对预防软腐病有显著效果。

3、护地育苗,拱棚覆盖栽培

(1)适时播种白菜在营养生长不同分期内,遇到210℃的低温,都能迅速完成春化过程,在1015℃条件下,时间较长亦能完成春化。所以一般在终霜前后播种才能避免未熟抽,但此时直播生长适期太短,很快就遇到高温,植株生长不良。因此,春结球白菜播种,根据上市时间要求,在温室、温床或防寒设施良好的阳畦内,采用营养钵育苗,苗龄25天,待天气转暖,夜间温度不低于10℃5cm地温稳定在13以上定植于拱棚。亦可采用直播方式,具体做法:在拱棚行距50cm株距35cm穴,穴深3cm,落水点播,每穴34粒种子,播后覆土厚0.6cm,尽量避免低于13以下的低温出现,这样就可以提早播种期而延长白菜的生长期。具体播种时间可根据上市时间要求决定,如要“五一”前后上市,可在2月下旬播种;“五一”后陆续上市,可在3月上、中旬播种。露地地膜覆盖直播或露地育苗栽培的播期为3月20~4月10日。

(2)适期定植过早,易发生冻害和早期抽,定植过晚,影响产量和品质。定植期确定应使其生长环境的气温和5cm地温分别稳定地通过10℃、12℃,方可安全定植。定植时适宜苗龄为25,适宜生理苗龄为4~5片真叶。采用平畦或高畦覆盖地膜栽培。一般畦宽1m,高10~15cm,畦沟宽25~30cm每畦2行中棵型品种,行距50cm,株距40cm,每667m2栽苗3500株小棵型品种娃娃菜),行距50cm,株距20cm,每667m2栽苗7000株

(3)早期保温栽培通过早期保温栽培,能直接改善大白菜生产环境,避开外界前期低温后期高温多雨,在外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下,提早定植进行保护性生产,不仅有效地避开了病虫为害,而且使大白菜提早收获上市,缓解淡季市场供应,达到增产增收。因此春大白菜栽培早期的温度管理非常重要。育苗床的温度白天保持在20~25℃,夜晚最低不低于12℃,定植后也要注意防寒保温,尽量避免10℃以下的低温出现。棚温超过25℃要及时通风降温。4月15~20日,自然条件下气温已回升稳定在15℃以上即可全部去掉棚膜。

4、科学施肥,合理灌水

(1)科学施肥大白菜生产中,施肥方法上坚持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结合,辅之以叶面喷肥的原则,施肥种类上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料为辅的原则。注意土壤中氮、磷、钾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养分平衡,控制氮肥用量。为减少大白菜中硝酸盐的含量,禁止施硝态氮肥。春大白菜生长期短,不宜蹲苗,要肥水猛攻,促到底。除施足基肥之外,追肥还应尽早进行,缓苗后追肥,每667m2穴施尿素10~15 kg。莲座初期结合浇水重施包心肥,每667m2追施磷酸二铵30kg、尿素20~25kg、硫酸钾10kg,此期采用0.20%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2~3次,更有利于叶片生长和叶球形成。结球中后期不必追肥。

(2)合理灌水浇水要掌握浅浇勤浇,保持地面见干见湿,防止大水漫灌,减少软腐病发生。如采用地膜覆盖进行膜下暗灌、渗灌,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而且还可以降低菜田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大白菜整个生育期只需浇水4~5次,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浇灌为宜。如直播应结合浇水施肥,及时进行中耕锄草,促进根系发育。中耕时要细心,禁止机械损伤大白菜叶片及根系,避免诱发软腐病。

5、及时收获,供应市场

及时采收上市定植后50左右白菜即可达到八成心,可及早挑选结球紧实的植株采收以防后期高温多雨,造成裂球腐烂或抽,降低食用和商品价值。对生长整齐度较差,叶球成熟不一致的品种,可分2~3次采收,以保产量和品质。

6、案例点评

(1)春大白菜栽培,具有占地时间短,技术简单,成本低廉,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上市季节5-6月份,正是白菜类蔬菜的淡季,一般667m2收入均在4000元左右,高的达6000元以上。

(2)春大白菜栽培的技术关键是防止未熟抽,导致未熟抽的原因主要品种选择不对、播种定植过早栽培管理不当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7、问题与思考

(1)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春大白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哪些,并描述其特征特性?

(2)试述春大白菜生产中如何防止未熟抽现象的发生?

 

大白菜育种技术与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案例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通过学习本章后了解大白菜栽培历史、现状,栽培制度和栽培季节以及杂种优势育种技术熟悉杂种优势育种的各个环节。通过实际案例掌握大白菜高效栽培技术和杂种优势育种的不同途径和具体方法

2

涉及知识点

遗传、育种、植物病理、植物生理生化、生物技术、蔬菜栽培等课程及相应的知识点

3

配套教材

作物遗传学、蔬菜育种学蔬菜栽培学。

4

启发思考题

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方法,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应具备哪些特性?为什么说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大白菜杂种一代优势利用最理想的途径?

5

分析思路

从大白菜栽培历史→中国特产蔬菜→产业现状→栽培季节→品种演变→大白菜花器特点和授粉特性→市场对品种的需求(案例)→解决途径→强调大白菜杂优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6

理论依据

分析本案例所需要的遗传育种和蔬菜栽培相关的理论。

7

背景信息

大白菜是所有蔬菜作物中栽培面积最大,也是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供应期长。生产中存在着病害严重、品种退化,品质差问题;丰产高效栽培,杂种优势育种。

8

关键要点

大白菜育种生物学基础,优势育种的途径,亲本选择与纯化,杂交组合选配,品种比较试验。

9

建议课堂计划

8课时。基本理论内容1学时,案例正文6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第七章 西甜瓜产业发展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建祥

摘要: 从西甜瓜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阎良甜瓜和杨凌西甜瓜产业案例讲解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讲授:掌握品种选择、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壁蜂授粉等技术要点。结合西甜瓜产业发展趋势及成功案例,为各地西甜瓜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第一  基本理论

一、西甜瓜产业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一)西甜瓜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全国西甜瓜产量与效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根据《 2013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公布的数字,2013 年全国西瓜播种面积万 182.82 公顷,总产量 7294.4 万吨,每公顷产量 39.90 吨,比上年播种面积增加 2.67 万公顷,总产量增加 223.1 万吨,增幅 3.16%,每公顷单产提高 0.65吨。全国甜瓜播种面积 42.31 万公顷,总产量 1433.7 万吨,每公顷产量 33.89吨,比上年播种面积增加 1.27 万公顷,总产量增加 102.1 万吨,增幅为 7.7%,高于上年的 4.15%,每公顷单产提高 0.28 吨。由于栽培技术的进步,西、甜瓜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13 年实现了西、甜瓜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项全面增长。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全国甜瓜种植面积保持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甜瓜产量增幅较大。

2.全国西甜瓜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呈减少现象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14 年中国西瓜进出口总趋势仍为净进口,西瓜出口数量、进口数量均减少,出口金额增加、进口金额减少。 2014 年1-10 月出口数量 4.62 万吨,比 2013 年同期(5.16 万吨)减少 10.5%;出口金额 4023.55 万美元,比 2013 年同期(2660.57 万美元)增长 51.2%;1-10月进口数量 20.10 万吨,比 2013 年同期(22.23 万吨)减少 9.6%;进口金额3808.78 万美元,比 2013 年同期(4825.54 万美元)减少 21.1%。 2014 年中国甜瓜进出口贸易为净出口,甜瓜出口、进口数量、金额均大幅减少,其中进口数量几乎为 0。 2014 年 1-10 月出口数量 4.25 万吨,比 2013 年同期(为 5.26万吨)减少 19.2%;出口金额 6278.63 万美元,比 2013 年同期(6482.45 万美元)减少 3.14%。 2014 年 1-10 月进口数量仅为 11.3 吨(2013 年同期为 2.75万吨),进口金额 1.58 万美元(2013 年同期 220.14 万美元)。总体而言,国内西甜瓜进出口贸易量总体较小,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

3.全国西甜瓜价格总体水平低于去年,甜瓜交易量增长显著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14 年 1-10 月全国西瓜加权平均价平均价格为 2.96 元/公斤,比 2013 年 1-10 月加权平均价(2.98 元/公斤)略低,其中 1、 2、 4、 5 月高于去年同期, 6-10 月低于去年同期。 2014 年全国甜瓜交易量明显高于上年,2014 年 1-10 月交易量约为 2013 年 1-10 月的 2.06 ,为 2012 年 1-10 月的 2.49 。 2014 年 1-10 月全国甜瓜市场平均批发价格明显低于上年, 2014 年 1-10 月加权平均价格为 3.50 元/公斤,比 2013 年 1-10月的加权平均价(3.74 元/公斤)低 0.24 元/公斤,减幅 6.4%。

4.全国西甜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西甜瓜优势产区集中度大大提高,西瓜生产布局依然是华东、中南两大地区主导的局面,2013年华东六省一市的西瓜播种面积为62.2万公顷,产量2561.9万吨,占全国西瓜总播种面积的 34.02%,占全国总产量的 35.1%;2013 年中南六省的西瓜播种面积为 63.7 万公顷,产量为 2577.7 万吨,占当年全国西瓜总播种面积的 34.8%,占全国总产量的 35.3%。 2013 年排列中国西瓜产量前十位的省份是: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湖南、湖北、新疆、浙江、广西。

甜瓜产业布局依然为华东、中南、西北产区三足鼎立的格局,2013 年华东六省一市的甜瓜播种面积为 11.31 万公顷,产量 397 万吨,占全国甜瓜总播种面积的 26.7%,占全国总产量的 27.7%;中南六省的甜瓜播种面积为 10.11 万公顷,产量为 309.2 万吨,占全国甜瓜总播种面积的 23.9%,占全国总产量的 21.6%。西北地区的甜瓜产业发展迅速, 2013 年播种面积 9.63 万公顷,产量 333.1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23.2%。 2013 年排列中国甜瓜产量前十位的省份是:新疆、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内蒙、辽宁、江苏、吉林、安徽,其中新疆产量增幅较大,跃居全国第一。

5.高产、优质、抗性好的西甜瓜品种推广加速

近年来,各科研单位选育出大量的优良新品种,品种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小果型优质西瓜品种、优质厚皮甜瓜品种、优质薄皮甜瓜品种的生产面积不断扩大,适应不同生态地区的西瓜甜瓜高品质简约化栽培技术得到一定的示范和应用。中果型西瓜栽培品种主要包括京欣 2 号、华欣系列,北农天骄等,形成了以口感好、皮薄、糖度高的京欣西瓜消费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满意,小型西瓜品种已成为高档礼品西瓜消费的主流,也是瓜农及采摘园区小型西瓜的主摘品种

6.全国西甜瓜质量和品牌意识明显加强

各主产区对西瓜甜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加强。健康种子比例由过去50%上升到 60%以上,上规模的种子企业有 100 多家,大多通过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西甜瓜品牌意识逐步提高,目前,全国已经注册的西瓜商标超过50 ,这些知名品牌注意产品的质量保证,大多采取礼品包装上市,有力促进了西甜瓜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西甜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育苗难依然是制约西甜瓜生产的主要因素

由于生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成本高;同时生产季节性过强,且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等气候相对恶劣的时段;目前工厂化育苗方式保证西瓜种植的标准化还较少。

2.满足市场的创新品种少与综合栽培技术普及率低

西甜瓜品种以及嫁接用砧木品种方面仍然存在多、乱、杂,主栽品种不明显,栽培管理粗放,肥水利用率低,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力度不足,高效益西瓜比例低,并且地区发展不均衡。

3.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和规模有待提高

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再加上部分老产区多年连作,使得西甜瓜病虫害呈加重趋势。而综合防控技术实施规模较小,多数产区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落实不到位,连片型、规模型、有组织型的病虫害防控有待不断提高。

4.瓜田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老瓜田土壤病害和虫害基数不断增长,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还比较普遍,同时过于偏施化肥,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设施的瓜田还较少。

5.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有待提升

西甜瓜采后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技术研究与应用较为滞后。在西甜瓜生产中,由于采摘不当、贮藏不善、运输方式和包装落后,或由于生理病害、微生物病害的影响,可导致采后损耗达 25%以上,直接影响西甜瓜上市的品质和价值。

6.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西甜瓜种植以家庭生产为主,种植规模小,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瓜农商品意识和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主要是依靠运销专业户来地头收购。在安排生产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售时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

(三)世界西甜瓜产业发展状况

世界西瓜生产情况世界西瓜总产量从 1961年的 1784.7万吨增长到 2012年的 10537.2 万吨,五十二年间产量增长了 5.9 ,年均增长率达到 11.35%。世界西瓜收获面积从 1961 年的 195.6 万公顷扩大到 2012 年的 344.0 万公顷,面积扩大了 175.9%,远低于产量增长水平,说明生产技术进步是西瓜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2012 年,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的西瓜产量分别为 8779.95万吨、 614.13 万吨、 594.89 万吨、 533.47 万吨和 14.79 万吨,在世界西瓜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 83.3%、 5.83%、 5.65%、 5.06%和 0.14%。 2012 年世界西瓜主产国前六位的是中国、土耳其、伊朗、巴西、埃及和美国,中国西瓜产量是后五个国家的 5.2 。世界甜瓜生产情况世界甜瓜总产量从 1961 年的 699.3 万吨增长到 2012年的 3192.6 万吨,五十二年间产量增长了 456.5%,年均增长率达到 8.78%。世界甜瓜收获面积从 1961 年的 62.7 万公顷扩大到 2012 年的 133.9 万公顷,面积扩大了 113.6%,远低于产量增长水平,说明生产技术进步是甜瓜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2012 年,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甜瓜产量分别为 2420.87万吨、 359.14 万吨、 203.17 万吨、 200.88 万吨和 8.52 万吨,在世界甜瓜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 75.83%、 11.25%、 6.36%、 6.29%和 0.27%世界五大甜瓜主产国分别是中国、伊朗、土耳其、埃及、美国,2012 年美国甜瓜产量首次低于印度而跌出前五位,中国的甜瓜产量是土耳其、伊朗、埃及和印度四个国家甜瓜产量总和的 3.9 ,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甜瓜生产国的优势地位。

二、西甜瓜产业发展趋势

(一)西甜瓜生产

1.种植规模

根据全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规划,全国西瓜甜瓜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 220万公顷左右,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主产区面积稳中有升,单产水平年均提高 1 百分点以上,损耗率年均降低 1 百分点以上。预计 2015 年西瓜播种面积将比2014 年略有降低,主要体现在中晚熟露地栽培品种上,而早、中熟设施栽培面积预计将稳中有升。甜瓜播种面积预计将稳定上升。

2.栽培模式

对西甜瓜嫁接苗集约化健康种苗需求进一步增加,简约化栽培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普及。随着我国西甜瓜优势产区进一步向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对集约化育苗需求进一步增加,优质健康的嫁接苗将会得到进一步普及,对集约化育苗场种传病害和其他病虫害的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专业化育苗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速度加快,产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势必日益突出。耕作机械化技术、蜜蜂授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露地嫁接免整枝技术等省时省工的栽培技术将会被广泛使用。

3.产区分布

全国西甜瓜产区分布将更趋于集中化、规模化和优势化,根据全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布局西瓜甜瓜五大优势区:黄淮海西瓜甜瓜设施栽培优势产区、华南西瓜甜瓜优势产区、长江流域西瓜甜瓜优势产区、西北优势产区以及东北西瓜优势产区,并重点建设西瓜甜瓜产业重点县(市、区),提高全国西瓜甜瓜均衡供应能力。

(二)西甜瓜市场与流通

1.市场供需

全国西甜瓜供需基本平衡,中国进出口贸易量仍将在 1%以内;整体价格将保持上年同期水平,西甜瓜市场价格将继续呈现季节性波动,但波动幅度将减小;西甜瓜价格主产区低于非主产区、中等城市低于大城市、中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的趋势。

2.产品流通

基地规模化生产和大城市就地生产供应两类模式高度集中。由于西甜瓜生产要求的一定的自然禀赋以及季节性供应的特征,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逐步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基地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区域将进一步集中,并随着今年来各地经济发展,部分传统产区开始向周边低价位的生产要素区域发展,大城市周边的西甜瓜将以高品质品牌生产与礼品观光性生产为主。

3.产业化经营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西甜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将大大提高,各地将呈现出流通市场与生产基地的一体化整合的格局。集中育苗与产销一体的生产经营大户将进一步增加,提高西甜瓜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将是西甜瓜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三、西甜瓜产业发展建议

1、进一步加大西甜瓜主产区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西甜瓜生产的抗灾能力。整合农业资源开发、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重抓基地沟渠路、涵桥闸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地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

2、进一步加强西甜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目前市场对优质嫁接苗需求旺盛,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设施齐全、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具有良好病虫害防控手段的集约化育苗比较缺乏。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甜瓜集约化育苗场的建设和对育苗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高种苗质量。

3、建议以政府补贴方式加快简约化栽培的推广应用

目前体系研发的针对西甜瓜生产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蜜蜂授粉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等单项技术已经成熟,但在实际推广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建议将与上述技术相关的机械化耕作装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有机肥施用、蜜蜂授粉、集约化育苗装备和设施纳入政府补贴项目,以更好促进上述技术在西甜瓜生产中的应用,为西甜瓜稳定生产提供重要支撑。

4、完善设施农业保险制度

扩大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优化赔付结构,对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剧烈波动等风险加以保险,提高设施农业保险赔偿率,逐步实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保险。

5、加快建设西甜瓜产销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部分西甜瓜主产区瓜农盲目生产,缺乏完善销售渠道的现实,政府应加快建设全国性的西甜瓜产销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各地区的西甜瓜生产和销售情况,积极推进西甜瓜销售电商平台建设。

6、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

随着我国西甜瓜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程度的提高,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经在西甜瓜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做好品牌、质量安全体系、产销对接等工作。

第二  阎良甜瓜产业成功案例

中国甜瓜之乡-阎良区甜瓜。阎良甜瓜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阎良甜瓜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基本情况

阎良区地处西安市东北方向的渭河以北,距市区中心50公里,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降水量548毫米,平均日照时间2026.8小时。2014年阎良甜瓜面积已达5.8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24%基本形成种植规模。主要产地在关山镇、武屯镇其中关山镇4.2万亩武屯镇1.6万亩;总产量17万吨实现产值4.4亿元亩均收入7508元。种植模式有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竹架大棚、小拱棚,目前推广主要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经过多年的有序发展,阎良甜瓜种植初具规模,品牌效应初步显现,规模种植为阎良甜瓜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阎良甜瓜品种大约有二十余种,主栽的有河北廊坊骄子系列,如“骄雪6号”、“骄子新早蜜”、“红阎良”,甘肃武威“玉金香”系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一品天下108”、“一品天下208”。早春厚皮甜瓜均为保护地种植,主要采用中棚设施、三膜覆盖栽培。上市时间一般为4月底,5月中旬大量上市。

2主要做法

(1)政府引导,整合投入,建设现代化园区。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的原则,积极制定《阎良区十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规划》等系列发展规划,打造关山甜瓜板块,建设关山万亩统筹城乡试验区,加速甜瓜产业设施档次提升,加速向规模园区集中;积极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每个育苗点补贴30万元、日光温室每亩补贴14000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2000元;吸引农户提升产业设施档次;整合投入,投入专项资金500余万元,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00万元,集中投向规模园区建设,建成关山千亩甜瓜示范园、科农设施甜瓜百亩方阵等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规模园区13个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面积由不足千亩发展到1.5万亩以上,提升了甜瓜产业生产能力。第一,甜瓜示范区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是生产品的投入与监管。按照甜瓜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每年组织人员深入农户、生产区域、农资市场检查农药禁用情况,以及假冒农药、化肥、种子;二是服务体系的建立。合作社组织统一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降低了价格又保证了农资质量。向种植户推广黄板诱杀虫技术及夜光诱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合作社组织担保扶农资金的贷放。扩大甜瓜种植规模,增加农业设施的投资,区政府给予“百亩方阵”每亩补贴2000元。

(2)四级联动,推广模式,加速规模化流转。

积极推行“政府监督规范,镇街牵头引导、村组组织实施、合作社运作保障”的四级联动土地流转工作机制,成功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1个标准化千亩甜瓜示范园和12个设施百亩方阵,进一步提高阎良甜瓜产业规模化水平和产业设施档次。二产业模式逐渐形成,销售渠道不断扩大,专业合作社作用凸显。随着甜瓜产业的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主,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甜瓜市场网络体系已经形成。每年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的西甜瓜总量达50%以上,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合作社发布信息,联系外地客商前来洽谈订购,还有少量客商通过网络信息订购甜瓜订单型销售逐渐形成。目前,这种性质专业合作社在我镇达到27家。运行情况良好,三依托高校,创新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引进一流的技术,进一步加深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依托甜瓜试验示范站,引进“甜红玉”“瑞雪公主”“极品娇子”等品种;示范推广基质穴盘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膜下微灌、水肥一体化、频振式杀虫灯虫、黄板诱杀、性剂等现代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农技服务承包责制,由专家教授、区技术骨干和农民专家组成技术承包小组,包园区、包农户,点对点、全方位指导生产。培养一流人才。开展培训46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专家主动为群众棚内指导300余次指导群众10000人次,有力的提高了农民生产技能,夯实产业发展人才基础。

(3)是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甜瓜种植技术的培训。

按照甜瓜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甜瓜示范区推广“八大技术两大生产标准”,甜瓜生产标准“四膜覆盖,双蔓整枝,一株四瓜,测土配方”。为进一步提高示范区甜瓜种植技术水平,平均每年组织到杨凌农业科技大学培训50余人,并使他们取得了农业技术资格证书,为推广“两项生产标准化” 技术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科技信息服务方面,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区上开通的“农技热线”、“农技处方”、“拉网式”培训、远程视频专家培训服务系统,实现农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解决群众生产疑难问题。

(4)严格监管,加大奖励,强化品牌抢市场。

完善政策,加大奖励,创品牌。建立精品名牌创建激励机制,对创建绿色食品认证每项奖励10万元,有机食品认证每项奖励20万元,并对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每项奖励20万元,调动了群众开展绿色、有机生产和品牌创建的积极性,提升产业品牌;“阎良甜瓜”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统一商标注册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健全机制,严格监管,树品牌。积极建设镇街、园区、市场基础检测点,建成武屯镇、关山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个,超市、市场基层检测点2个,聘请村级监督员30余人,形成“区级农检中心+镇街监测站+基层检测点+村级监督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网络和质量检测体系、标准生产体系、执法监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品牌认证体系;有力的推动了标准化生产,提高甜瓜品质,树立了品牌形象;建设阎良甜瓜分选工厂、对甜瓜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等级化销售,提高阎良甜瓜附加值,从促使阎良甜瓜向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名牌产品迈进。

(5)央视宣传,农超对接,多样推介提效益。

阎良甜瓜产业引起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七套《每日农经》栏目、西安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华商报、西安日报等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对阎良甜瓜及甜瓜产业进行了宣传报道,有力的扩大阎良甜瓜的社会影响力,进上海进超市,提高市场声誉。区长、书记带队,组织相关涉农部门和合作社,以大型城市、知名超市和卖场为平台到上海、成都、重庆等地进行推介,开展“阎良甜瓜走进博”、“大型超市进阎良”产销对接会等活动,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和大型超市的影响力,使阎良甜瓜走进上海、走出口岸、响誉超市,成为高端市场的又一朵奇葩。在销售方面,通过区委、区政府历年的外出宣传推介和新闻、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吸引了一大批外地客商,产品供不应求。畅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促进了甜瓜顺利外销。政府的推介对甜瓜的宣传推介成效显著同时与呼市北京华联超市、成都家乐福超市签订了阎良甜瓜直采基地建设协议。把甜瓜产业经营做成全国知名品牌,把丰收的甜瓜高价销售出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简答题:阎良甜瓜主栽品种及关键栽培技术?

思考题:阎良甜瓜产业如何进行升级换代?

3、案例点评

(1)阎良早春设施厚皮甜瓜上市早,上市时间一般为4月底,5月中旬大量上市。

(2)标准化生产,品质优,中心含糖量17%左右。

(3)政府引导,建设现代化园区;四级联动,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监管,加大强化品牌抢市场;农超对接,多样推介提效益。

第三节  杨凌西甜瓜产业成功案列

杨凌西瓜甜瓜品种优、品质佳,上市早、销售畅,规模大效益好,已成为陕西有名的设施西瓜甜瓜生产基地。

1、杨凌西甜瓜基本情况

杨凌示范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宝鸡市各约九十公里,西宝高速公路、西宝中线、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全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总人口20.2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辖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杨凌区西甜瓜从2007年引进推广种植以来,以其品质优、口感好、商品性优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和客商的欢迎,产品远销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十多个市区,西甜瓜产业成为杨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杨凌农业的品牌产业。通过近年来的悉心发展,西甜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2014年,全区西甜瓜种植面积0.5万亩,产值5000万元。

2、杨凌西甜瓜产业的三大特点

(1)品种优、品质佳

主栽西瓜品种为礼品西瓜玲珑王、万福来、福运来; 优质早熟西瓜京欣2号、农科大5号、红双喜;品种早熟、品质优,含糖量12%左右,口感好,适合消费者口味。外观靓丽,商品性好。主栽甜瓜品种为厚皮甜瓜西农早蜜、娇雪6号、西甜208,品种早熟、品质优,含糖量17%左右,口感好,适合消费者口味。外观靓丽,商品性好,耐储运,货架期长。薄皮甜瓜陕甜六号、花雷、芝麻蜜等,品质优,口感好,脆酥,有特殊香气,适合消费者口味。

(2)上市早、销路

西甜瓜上市时间4月25日-6月20日,上市初期,市场果品种类较少,市场需求大,销售渠道畅通。

(3)规模大、效益高

2015年全区种植面积达0.5万亩,主要采取大拱棚四膜覆盖栽培方式,设施投资小,效益高,平均亩产3000公斤,亩收入10000元左右。尤其是今年西甜瓜产销呈现出价格高、价格稳、效益高的特点,销售价格高于往年同期30%,亩均收入10000元,高于往年33%,创历史最高收入。

3、发展甜瓜产业采取措施

(1)领导重视,资金支持力度大

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西甜瓜产业,区财政每年用于西甜瓜产业的投入达1000万元,主要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开展技术推广,开展宣传推介,营造良好产业发展氛围。

(2)校区共建,促进甜瓜产业提档升级

2010年,杨凌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高校+基地”的精品示范型农业发展模式,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西甜瓜试验示范基地”,西农大常年有5名专家教授指导农户推行西甜瓜标准化生产,解决了西甜瓜产业发展中的集中育苗、病虫害防治、平衡施肥、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重点推广“四膜覆盖、配方施肥”标准生产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3)多并举,力促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发展设施西甜瓜。标准日光温室,每亩补助15000元,钢骨架大棚每亩补助8000元。

(4)是搞好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推广

引进元首、西洲蜜17、高石脆瓜等优良新品种6个,推广穴盘基质育苗、多层覆盖、膜下微灌等新技术8项。组建科技特派员中心,整合技术力量,组织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做指导、搞培训,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提高群众科学作水平和效益。

(5)是加强外出宣传推介

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团到外地进行宣传推介,通过发放资料、悬挂横幅、与客商座谈、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使客商和消费者充分了解杨凌西甜瓜这一名优果品。

(6)扶持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近年来,先后成立了“天合园”西甜瓜专业合作社、“中来”西甜瓜专业合作社、“锦田”西甜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7)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精品名牌

先后注册了“一品官村”、“绿香安”、“千玉”等一批西甜瓜品牌,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品牌保护。

4、案例点评

(1)杨凌早春设施西瓜甜瓜上市早,上市时间一般为4月底,5月初。

(2)标准化生产,品质优,厚皮甜瓜中心含糖量17%左右,西瓜中心含糖量12%左右。

(3)政府引导,建设现代化园区;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监管,注重品牌建设。

 

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案例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于园艺专业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和优势产区的成功案例,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指导企业、合作社、农户进行西甜瓜标准化生产。

2

涉及知识点

蔬菜栽培课程及相应的西瓜甜瓜栽培知识点

3

配套教材

蔬菜栽培学各论

4

启发思考题

西甜瓜产业发展趋势,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

5

分析思路

西甜瓜产业现状→发展趋势高效栽培技术→强调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6

理论依据

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西瓜高效栽培技术

7

背景信息

西甜瓜产业新变化,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

8

关键要点

西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

9

建议课堂计划

4课时。基本理论内容1学时,案例正文2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第八章  茶产业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天山

摘要茶产业案例由茶树鲜叶适制性与茶树品种选择案例、茶叶清洁化加工案例两部分构成,选取了茶产业发展中4个典型的事例,涉及到鲜叶适制性、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生产机械的配置、茶树新品种选育、茶树引种和新茶园建立这些对茶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知识点。其中,陕西发展乌龙茶事例与鲜叶适制性有关;安吉白茶引种事例与茶树引种、新茶园建立相关;陕茶1号选育事例与茶树新品种选育有关;茶叶清洁化加工事例则涉及茶叶清洁化加工和茶叶生产机械的配置。案例编写,在交待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每个事例被叙述,同时对其成败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了事例带来的启示,以供发展茶产业参考。

 

第一节  茶树鲜叶适制性案例

鲜叶,指的是专门供制茶用的茶树新梢,它包括新梢的顶芽、顶端往下的第一、二、三、四叶以及着生嫩叶的梗,又被称为“茶鲜叶”、“茶青”等。同一质量的鲜叶既可制成红茶,又可制成绿茶,也可制成其他各种茶类,但是,制成的茶叶品质存在差别。同是一芽二叶初展,有的鲜叶制红茶比制绿茶的品质好,有的鲜叶相反,制绿茶比制红茶的品质好。有的鲜叶制红、绿茶品质较优,但制乌龙茶就不适宜。人们将这种具有某种理化性状的鲜叶适合制造某种茶类的特性,称为鲜叶适制性。根据鲜叶适制性,制造某种茶类,或者要制造某种茶类,有目的地选取某种鲜叶,这样才能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一、鲜叶叶色与适制性

鲜叶颜色与制茶品质的关系很大,不同叶色的鲜叶适制性不同。概括地说,深绿色鲜叶制绿茶比制红茶的品质优;浅绿色的鲜叶制红茶比制绿茶的品质优;紫色鲜叶制红茶的品质比深绿色鲜叶的好,但不如浅绿色鲜叶制的红茶品质。这与不同叶色鲜叶的主要内含成分含量不同有关(见表8-1)。

福鼎大白茶品种,叶色黄绿,叶质稍硬,芽叶肥厚而重。该品种的鲜叶制白茶、红茶、绿茶皆适宜,但制乌龙茶却不适宜,其所制乌龙茶“香低味浊”。政和大白茶品种,叶色也是黄绿色,但夏、秋茶多紫色芽叶,叶质软润,芽叶肥壮,制白茶、红茶品质均优,制乌龙茶品质尚佳。不过,该品种的鲜叶制出的绿茶,色香味都较差,尤其是苦涩味重,这主要是由于其花青素含量高的缘故。这说明鲜叶适制性与品种有极大关系。

 

8-1 不同叶色鲜叶主要内含成分比较(%

                  不同叶色鲜叶

内含成分

浅绿色鲜叶

深绿色鲜叶

紫色鲜叶

叶绿素

0.53

0.73

0.50

多酚类

31.37

28.54

30.84

水浸出物

44.56

48.89

49.21

咖啡碱

2.31

2.27

2.28

粗蛋白

30.95

31.78

30.97

影响鲜叶颜色的因素有: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条件、茶园管理措施、采摘标准和采摘季节,在茶叶生产中要仔细辨别,才能制出品质优的茶叶。

二、地理条件与适制性

地理条件也是影响鲜叶适制性的一种重要因素。如同是水仙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中心地带的正岩竹、生长在武夷山边缘地带的企山半岩和生长在靠近武夷山的赤石洲三地,三种水仙品种的鲜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含量有很大差异,制成的乌龙茶品质也悬殊较大。正岩水仙茶香气高长,味醇浓,岩韵突出半岩水仙茶,香气平正,味醇和,岩韵不明显;洲地水仙茶,香气较低,味醇淡,无岩韵。这是在很小的一个武夷山地区,仅仅由于山上、半山和山下平地之分,就造成了这么大的制茶品质上的差异性。地理上距离远的差别影响鲜叶质量的差异性就更大了。

从世界产茶国来说,热带地区的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生产的红茶品质较好;温带地区的日本,制绿茶比制红茶的品质好。这是由于气候条件影响茶树生长,使鲜叶理化性质不同所造成的。

祁门叶种引种到广州地区,叶形变大,制红茶品质优良,而同一品种引种到江淮之间的滁县地区,叶形变小,所制红茶味淡香低,不如制绿茶品质好。一般说,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生产的鲜叶,适宜制红茶;北方温带地区的鲜叶,适宜制绿茶。具体到某一地区生产的鲜叶,适制何种茶类,要具体研究分析。

(一)鲜叶化学成分与适制性

鲜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鲜叶适制性的相关性,曾经有过许多研究。一般来说,多酚类化合物和水浸出物含量高的适合制红茶,不适合制绿茶。反之,多酚类含量低的制绿茶品质优,制红茶品质一般(表8-2)。但有些茶树品种的鲜叶其多酚类含量即不太高也不太低,制红茶、绿茶品质均优。

在中国某些茶区的一些茶树品种,均有这种情况,既适合于制红茶又适合于制绿茶、乌龙茶,其中以祁门叶种较为典型,是个适制性广的好品种。

8-2 云南大叶种与福鼎大白茶内含成分及适制

品种

多酚类(%

水浸出物(%

咖啡碱(%

灰分(%

红茶品质

绿茶品质

香气

滋味

叶底

香气

滋味

叶底

云南大叶

18.18

42.20

3.65

6.48

浓厚香甜

浓刺激

红匀明亮

浓有熟香

厚涩苦

黄熟

福鼎大白

14.66

40.25

4.07

6.12

浓香

醇厚淡薄

嫩匀叶薄

嫩清香

厚带涩

黄粗大

三、鲜叶形状与适制性

鲜叶形状与茶叶的外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长形鲜叶,制成的条茶纤细秀长,制成针状茶如纤细的绣花针;圆形鲜叶制条形茶显得粗壮、结实。

对于珠形、绣球形、腰鼓形以及盘花形等茶叶采用长叶形鲜叶为好。从它们的造型过程可知,均是先揉成细长条,再弯曲绕紧实而成的。因此,长形鲜叶更适合制造各种圆形茶。而圆形鲜叶,用来制瓜子片状、尖形以及如龙井样扁条形更适合。

太平猴魁是柿大叶种制的,其形状尤如伸直的手掌(又称尖形),给人以雄伟的感觉,如用长形叶加工,便成了匕首形,给人的感觉就迥然不同。

形状相同的鲜叶,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之分。由于大叶种的叶肉较厚,揉成的条索,制成的各种形状茶均较中小叶种的成品茶粗大,容易给人以粗老的感觉。因此,大叶种鲜叶的造形应与中小叶种不同。如金芽、白毫银针、君山银针等芽形茶能给人以健壮的美感,就是利用大叶种的粗壮制成的,这是合理地利用大叶种鲜叶特征的例证。还有将大叶种的条形茶压造成各种形状的蒸压茶,或切成珍珠状的颗粒碎茶,或将其绕制成蜗牛状。

第二节  陕西发展乌龙茶案例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左右,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开始风靡全国,经济效益显著,生产铁观音的福建安溪也一度成为茶产业的示范县铁观音,干茶外形紧结沉重,色泽砂绿油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幽长,滋味醇厚甘鲜,汤色金黄明亮,饮之齿颊留香,甘润生津,香味具有独特的风格,俗称“观音润”。作为西北地区茶叶销售集散地的西安,乌龙茶的销售异常火爆。

陕西省西乡县某茶业公司看到这一商机,从福建引进成套的乌龙茶加工设备,并从安溪请来制乌龙茶师傅,开始加工乌龙茶。生产伊始,产品销售旺盛,因为这让陕西人喝上了本土生产的乌龙茶。于是该家企业继续扩大规模,但好景不长,大量的产品积压在库房,企业亏损严重。因为该家企业生产的乌龙茶,品质远达不上福建生产的乌龙茶。与此同时,商南县有家茶叶企业也生产销售乌龙茶,产品销售较为旺盛,一直持续至今。这是因为该家企业是以铁观音等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来生产乌龙茶的。相同的商机,其他条件也无太大差异,仅因选用茶树品种不同,造成两级的结果。由此可见,生产茶叶一定要关注品种的适制性

二、案例分析

用于乌龙茶加工的鲜叶都是采自适合加工乌龙茶的茶树品种上,如铁观音、黄旦、水仙、肉桂等。陕西西乡的茶叶企业以陕西的紫阳群体的鲜叶为原料来加工乌龙茶尽管所制乌龙茶干茶外形接近福建产地的乌龙茶,但香气、汤色和滋味则与之相差甚远,自然市场的竞争中匆忙下阵来。紫阳群体为中小叶种,叶质薄,角质层薄,加工乌龙茶时易出现发酵过度,此外没有形成乌龙茶馥郁香气的物质基础。

乌龙茶品种一般为中、大叶,研究表明,其鲜叶叶片组织结构和生化组分基本具有一下四个特点:①角质层、蜡质层较厚。角质层外被有蜡质层,蜡质层的主要成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醇。在加工过程中,蜡质可分解与转化为芳香物质,这是乌龙茶香气来源之一;此外角质层的厚薄影响气孔的开闭,对乌龙茶做青过程的水分散失速度有着重要影响。②叶片的下表皮大都具有腺(除大叶乌龙外),腺鳞有分泌芳香物质的功能,是乌龙茶香气的又一来源。③叶绿体趋向衰老,类胡卜素增加,片层中出现一至多巨型淀粉粒。类胡卜素是乌龙茶香气的先质,乌龙茶的特殊风味可能与此相关;大量的淀粉粒在萎凋与做青过程中逐渐水解,使毛茶中可溶性糖有所增加,而可溶性糖一方面参与乌龙茶香气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增加滋味的浓厚与甜醇。④在较成熟的叶片中脂类颗粒(称亲颗粒)增多,这种生理结构在一芽一叶的嫩梢中是没有的。这些脂类物质和大量的淀粉是乌龙茶初制中形成浓郁香气和醇厚滋味的物质基础。

三、案例启示

当前红茶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制造红茶也应选取适制的鲜叶。一般来说,适制红茶的鲜叶具有叶色黄绿或浅绿、多酚类含量高的特点。

第三节  茶树引种与选育案例

茶籽直播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新茶园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茶树是异花授粉,所以采用茶籽直播发展的茶园常出现茶树形状不一的情况。具体表现有:树形、树势不一,叶色深浅不一,叶形大小、叶质差异大,发芽期有先后,抗病虫能力参差不齐等诸多不利于茶叶加工的性状。因此,现阶段发展茶园都采用无性系茶树良种来发展。不过,事物往往都其两面性。在平地、缓坡地上发展茶园采用无性系茶苗自然是最好的,但在坡度较大、水肥条件差的陡峭山区,发展新茶园则适宜采用无性系良种茶园中收获的茶籽来发展。这是因为由茶籽长出的茶苗,具有主根,耐贫瘠性较无性系茶苗强,易成活投产快,且变异有限。

进行茶树引种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不论是新区还是老区,发展新茶园或改造老茶园,在选用、引进新品种时都必须先对茶园所处的自然条件诸如温度、无霜期、降水量、土壤pH值等了解清楚,然后对引进品种所需环境条件作一比较,差异过大,必会导致引进品种无法适应或生长不良。20世纪五六十代,浙江等地从云南引进大叶种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具体如下:(1)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引种,应特别注意品种的抗寒性。目前,国内的中小叶种在越冬期间如遇到5天以上的-lO℃低温,云南、广东等地的大叶种遇-5℃以下的低温,都会严重受冻。这些地区如没有抗寒性特强的品种,常规栽培(自然越冬)的价值就不大;(2)是成土母岩是石灰岩一类的青石山或江北平原区要注意30cm以下土层中土壤的pH值,如10个样点的平均pH值超过6.5,甚至接近7.0,这样的地块应舍弃种茶;(3)是要注意茶树的遗传特性。茶树的特性是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处的结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说明了生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如将浙江安吉白茶引种到一些低纬度茶区,由于冬季不能出现零下低温的“感温期”,会使春梢的白化现象不明显,就失去了引种的价值;再如将龙井43、福鼎大白茶等中小叶种引种到湿热的南亚热带西双版纳地区,由于温度年较差、降水分布和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原产地,茶树营养生长反趋滞缓;还有成壮年茶树的大归并移栽必须注意“朝向”,如果方向错位,就会影响成活。

二、品种的适制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是由市场作导向的,茶叶也不例外。因此,一个地方需引进什么品种,首先要看生产什么茶类,而茶类又取决于所销售的市场。试想,一个龙井茶产区引种体茸毛多、多酚类含量高的品种,必然生产不出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同样,用叶厚茸毛少的品种也加工不出形如螺、满披毫的碧螺春。因此,引种时先要了解该品种的适制茶类和兼制茶类,切忌盲目引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里需强调两点:①要选用优质品种。目前有种倾向,似乎发芽越早的品种越好,至于品质优劣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片面认识。要知道,前几年大面积栽培的一些特早生种,虽年年抢先入市,但由于茶味淡薄,品质平庸,不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积压,一些地方不得不换种改植,损失很大。相反,一些发芽不是很早的品种,由于品质优异或风格独特,产品年年畅销不衰。所以,在消费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应该认识到优质才是永恒的主题。实际上,“早”也是相对的,如果大家都栽培早生种或用大棚栽培“反季节茶”,“早”也就失去意义了。当然,品质既优开采又早的品种自然是最受关注的,但这样的品种目前还较少。②要注意品

种搭配。一方面是品种的适制性的搭配,另一方面是早、中、晚生品种的搭配。市场的需求是动态的,为使生产者有应变力,栽培品种不能单一。从当前市场多样化需求看,扁形茶产区可适当种植茸毛少的品种。邻近闽粤的非乌龙茶产区也可适当引进一些优质乌龙茶品种。因多数乌龙茶品种也适制绿茶,且花香突显,滋味浓郁,叶厚耐泡,富有特色。春季生产绿茶或名优茶,夏秋季生产乌龙茶,这样的组合既发挥了品种优势,又做到了物尽其用。早、中、晚生品种搭配栽培,主要是为了保证整个春茶期间有高档产品,同时,如特早生品

种遇到“倒春寒”危害(在中、北部茶区是常见的灾害),还有中、晚生品种顶替。一般一个500亩的茶场,特早生和早生种各配置200亩,中、晚生品种各栽培50亩较适宜。

栽培技术的特殊性

俗话说,良种要有良法。各品种的栽培技术既有相同处,又有差异。只有了解了引进品种的特殊性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才能做到“因树制宜”地培育管理。良种良法重点要考虑适宜的移栽时间、良种的分枝习性、耐寒性以及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关于移栽时间,许多地方认为春季移栽比秋季移栽好,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在冬季无严寒低温或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秋栽比春栽好。在lO月上中旬移栽,当年有2~3个月的根系恢复和生长时间,翌年开春会同正常植株一样发芽长叶,不仅有利于度过高温干旱的夏季,还可比春栽提早半年到一年投产。设定种植规格时要考虑茶树的分枝习性,一般分枝较稀的直立型茶树品种宜用双行条栽,每亩植5000~6000株;分枝较密的开张型茶树用单条栽,每亩4000株。顺便谈一下,目前有些地区又恢复到“留顶养标”的单丛栽植法,这种种植方法在以单芽或细嫩芽叶为原料的地区是可取的。因自然生长的茶树,全株保留的母叶较多,春季上下竞发,芽齐叶壮,非常适宜采制名优茶。这类茶树如要进行机采,只要稍加修剪就可养成蓬面。关于病虫害问题,生产有机茶或无公害茶的地区应特别重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免疫或不发生病虫害的品种,但品种抗性的差异是存在的,如在相同地块,龙井43抗云纹叶枯病比龙井长叶弱,迎霜的力比翠峰弱。由于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容易达到不喷或少喷化学农药的要求,所以这些地区引种,应将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列为重点对象。

第四节  安吉白茶引种案例

一、基本情况

安吉白茶选用独特的珍稀茶树良种-安吉白茶的新梢加工而成,其干茶色如翠玉,光亮油润;汤色嫩绿鲜亮,清澈明亮;香气鲜爽馥郁;滋味鲜爽甘醇,齿颊生香;叶底玉白。安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为5%-10%,高于普通绿茶1倍以上,成为茶叶市场的宠儿。在陕西省商南县,有一家新成立的茶业公司,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内就已发展成为当地的茶叶龙头企业,这与该公司采用无性系良种来发展茶园不无关系。他们引进的安吉白茶品种,制成的绿茶色如翠玉、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在当前经济下行、茶叶消费受到影响情况下,该企业保持无产品积压的良好运行状况,由此可见引种适宜的茶树品种对茶产业的重要性。

二、案例分析

安吉白茶(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浙江安吉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抗寒性强,抗高温能力较弱,适宜较寒冷茶区引种。

陕西省商南县属于江北茶区,纬度高,年平均温度14.0适宜种植低温敏感型的安吉白茶,所以引种安吉白茶能够取得成功。

案例启示

茶树为多年生植物,其经济年限在20-30年左右。因此,引种时要慎重,应综合分析欲引的品种其原产地的气候与本地气候的相似性,以保证该品种引进后能够成活。其次要关注该品种的适制性,是否与自己的产品类型相符。再次,要注意栽培管理措施,使得引进的品种能旺盛生长,制出的茶叶品质佳。

 

 

第五节  陕茶1选育案例

一、基本情况

紫阳群体种是较早审定的国家级茶树良种,历经时代演变,现退化明显,但在该群体种存在着许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一经选育成功,其在陕西茶区的适应性较引进品种要强,陕茶1就是其中的1例。

“陕茶1号”系紫阳群体种中单株优选无性系繁育而成,母树生长在安康市汉滨区(古称金州,曾为紫阳茶区的前园)双龙镇永安村五组,从1992年开始由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历经22年选育完成。

 

 

 

 

 

 

 

 

 

 

 

 

 

 

8-1 茶1号

A.  母树 B茶园 C.当年生枝梢 D.无性系茶苗

如图8-1所示,陕茶1,灌木型、中叶类、树势半披张,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发芽早,生长势旺,芽叶肥壮,节间长,持嫩性强,适应性广,抗性强,内含成分特点鲜明,水浸出物48.7%,氨基酸5.2%,茶多酚12.2%,咖啡碱2.8%采用该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样,先后在“中茶杯”、“国饮杯”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色绿,汤清,味鲜,香高”,是该品种制成绿茶的共有特点。这些特点符合目前饮茶消费者口感偏轻的趋势,适销群体广泛。

该品种目前已被陕西省确立为全省五大茶树主推品种之一,近3年来一直以800~1000万株的速度推广,单株价格是普通品种3~4倍,经济效益显著,由此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也成为陕西省茶业龙头企业。由此可见,挖掘选育1个茶树品种,不仅能提升1个茶业企业,还能为茶产业注入新鲜活力。

二、案例

陕茶1号在陕西茶区迅速地得以推广,这主要得以于该品种是从当地品种紫阳群体种中选育而成的。经过长期的驯化,紫阳群体种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使得陕茶1号在陕西茶区易成活,生长势旺盛,成园投产快。由外地引入的无性系良种约需4-6年成园,而陕茶1号只需3-4年。

三、案例启示

一些传统的茶区,常有一些当地特色茶树品种,这些品种往往群体种的形式出现。因茶树异化授粉习性,一些当地群体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但同时也孕育出一些优良的单株。若对这些优良的茶树单株加以选育,则有可能成一个对当地气候适应性强的品种。

 茶叶清洁化加工案例

一、茶叶清洁化加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的关注,食品加工企业有义务向消费者透明其加工过程,茶叶加工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另外,企业人员从自身健康考虑,也越来越关注其工作环境。因此,茶叶清洁化生产,不能仅局限于茶园管理中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理所当然应包括茶叶加工的清洁化。我国茶叶清洁化加工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一方面消化吸收日本清洁化加工线的经验,另一方面大量的自主研发机型应运而生。不过,在目前的茶叶生产中原有的茶叶加工模式仍大量存在,必须加以改造和淘汰,因为茶叶清洁化加工是大势所趋。

茶叶初精制加工环节已成为茶叶清洁化生产的一个软肋。我国茶叶加工厂加工条件落后企业卫生意识差茶叶的加工卫生现状令人堪忧。茶叶生产环境良好但加工过程不卫生尤其是我国大宗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及红茶的初制清洁化加工过程。 影响茶叶清洁化加工的因素,包括人为管理和加工机械设备等方面。

1环境卫生差  我国茶叶加工厂的落后面貌是实施茶叶安全性生产的致命因素。 大多数茶叶加工厂往往是依靠鲜叶资源就近建厂使用周期只有34个月一般以作坊式居多、经营规模小、投入少、加工设备陈旧、茶机制造粗糙、厂房简陋、环境脏乱GB14881- 19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些厂房缺乏总体规划通风条件差降温除尘困难没有防虫、防尘等设施地面高低不平存在各种原料、产品、设备、燃料等乱堆放环境卫生堪忧。

2烟尘污染   茶叶初制过程是一个强耗能过程鲜叶含水率一般是75% 左右而干茶的水份6% 左右蒸发鲜叶中的大量水分要耗去大量的热能大多茶叶机械都附带燃煤炉灶这些炉灶都是最简单的小型手烧燃煤炉刚投入煤时 空气不足燃烧不充分热分解生成的大量挥发物得不到充分燃烧烟囱冒黑烟当煤快燃尽空气又过剩空气过量使热效率下降所以茶厂手烧燃煤炉灶不但热效率低而且污染大有些加工厂使用木柴为燃料使用简易的燃柴炉灶燃烧后烟尘污染十分严重一个标准茶叶初制厂有十余个烟囱每到茶季就浓烟滚滚烟尘对环境和操作工人的危害十分明显对茶叶的污染更是严重茶叶初制厂都建在茶园集中处飘洒的烟尘对茶园产生了污染采摘的茶鲜叶也受到了污染

茶厂使用最多的是滚筒类茶机因结构上的原因滚筒类茶机的烟气不可能完全被封堵造成很多烟气外泄至车间里另外茶机还经常出现容器壁面有缝隙烟气直接进入装茶容器中茶叶初制厂排烟浓度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在某些地区茶叶初制厂已成为当地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因此茶叶初制车间空气清洁度不容乐观

3加工人员污染    茶叶是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尽量少触摸接触茶叶应先洗手由于我国茶叶加工者食品卫生意识差实际情况是未清洗的手过多接触茶叶有的传统加工厂根本就没有洗手池

 茶厂的初制机械绝大多数都是单机操作大量茶叶需要人工搬运为了便于加工大量茶叶就堆在加工设备的旁边地上在做中低档茶时这个现象更普遍由于工人需要走动地面、堆茶的竹席很难保持清洁灰尘、汗水等污染物会污染茶叶。

4机械污染    制造茶机的材料会对茶叶造成污染。很多小茶机厂采用食品生产机械不允许用材料生产茶机茶接触这些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会带来污染如茶厂用的输送带是橡胶带往往不是食品级的输送带还有钢铁材料的茶机往往用油漆刷过高温下油漆中苯、、醛、醚等有害成份就直接污染茶叶这些隐患没有引起关注

 设备清洗、消毒不到位而导致茶叶污染现象普遍前一班制茶作业完成后 应该将设备清洗后才能进入下一班制茶作业但由于设备清洗意识不够、单机设计缺陷造成清洗操作难度大以及需要清洗部位太多使得茶厂很少清洗加工设备。在单机操作情况下茶叶堆放区太多很难清洗人工搬送茶叶已筋疲力尽也没有精力清洗

茶叶设备润滑油对茶叶的污染不容忽视如滚筒杀青机和滚筒炒干机的托滚、揉捻机的加压机构、出茶门机构、曲柄、烘干机链板两侧的滚轮等这些与茶叶可能有接触的机械部件都需要润滑油这些部件上的润滑油都可能会污染茶叶。不与茶叶有接触的机械的减速器、传动机构等因为单机操作情况下茶叶堆放无序很多机械部件表面渗油也可能对茶叶造成污染。

8-3 解决茶叶加工中污染源的措施

污染源

解决措施

采用清洁化能源,烟尘经除尘后排放,采用节能机型(如微波、远红外等)。

流水线、密封、不落地,安装除尘装置

研制新机型,减少润滑油使用,并采用食品级润滑油。

杜绝食品加工禁用材料,采用食品加工允许的材料。

流水线。

实时清洗,树立清洗意识。

mmexport1457344493701

 

 

 

 

 

 

 

 

 

 

 

8-2  茶叶清洁化生产线

为保证茶叶加工的清洁化以上在茶叶加工中的污染源必须逐一加以解决具体措施如表8-3所示。从表8-3可以看出,采用流水线加工、开发清洁化机型、树立清洁化加工意识,是实现茶叶清洁化加工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我国茶叶加工一直围绕着“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这一主题而展开,相继研建了大宗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扁直形名优绿茶等多条绿茶初制加工清洁化生产线(如图8-2所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茶叶清洁化生产线主要通过输送设备将可连续的作业单元连接在一起,由工业计算机控制连续化作业,采用石油液化气、电等清洁化能源,并要求避免灰尘、润滑油、机械设备材料以及人为接触所带来的二次污染,对环境影响(烟尘、噪声等)较小,按照清洁化加工技术规程来生产。

二、茶叶清洁化加工案例

为改变茶叶初精制加工环节中卫生条件差、烟尘乱排放、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的面貌,陕西省有些茶企,相继引进成套的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主要有三种类型: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和工夫红茶生产线。

  1. 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

1生产线配置:鲜叶摊凉机、皮带秤16CS-50/60型滚筒杀青机、摊凉回潮机、皮带秤2投料机、自动理条压扁、链板式烘干机1、摊凉机、链板式烘干机2、工业PLC

2)加工工艺:鲜叶        杀青        摊凉        理条        初烘        摊凉        足干。

3)适宜生产茶叶产品:芽形茶如汉中仙毫

4)特色:整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每小时能处理鲜叶50kg;全程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理条压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使得产品一致性增强,不再受制茶师傅的经验控制。

  1.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

1)生产线配置:鲜叶贮青、皮带秤16CS-80型滚筒热风杀青机、摊凉回潮机、皮带秤2投料机1、自动揉捻解块机、链板式烘干机、摊凉机1、皮带秤3投料机2瓶式炒干机1摊凉机2、皮带秤4投料机3瓶式炒干机2、工业PLC

2)加工工艺:鲜叶        杀青        摊凉        揉捻        初烘        摊凉        滚三青        摊凉        辉干

3        适宜生产茶叶产品:炒青绿茶

4)特色:整条生产线只需3名工人,日产干茶1000kg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产品一致性增强,不再受制茶师傅的经验控制。

  1. 工夫红茶生产线

1)生产线配置:全天候光萎凋机、皮带秤1投料机1、自动揉捻解块机、皮带秤2投料机2可视化发酵链板式烘干机1、摊凉机、链板式烘干机2、工业PLC

2)加工工艺:鲜叶        萎凋        揉捻        发酵       初烘        摊凉      足干

3        适宜生产茶叶产品:工夫红茶

4)特色:整条生产线只需3名工人,日产干茶1000kg全程实现了自动化,产品一致性增强,不再受制茶师傅的经验控制。

【案例分析】这些生产线采用计算机控制,各工序参数化,所以生产的茶叶品质稳定,能与传统工艺相媲美。另外,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功效高,传统加工方式日产1吨干茶需近20名茶叶加工师傅高强度劳作,而自动生产线只需3~5名照看机械运转。再次,这些生产线选用低噪声、无机械污染的单机,公司在生产季节,常组织消费者参观,其清洁化的流水作业,良好的茶叶品质,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让这些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案例启示】值得注意的是,选用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时,切不可选用电加热的机型,否则造成茶叶生产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承受。这在陕西也有好几例,明明建有清洁自动化的茶叶生产线,却不使用,就是因为采用电加热而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太高的缘故。

 

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于园艺专业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茶叶的生产与加工流程

2

涉及知识点

茶生产过程的基本问题

3

配套教材

制茶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

4

启发思考题

启发大家发展茶产业需考虑气候条件、茶树品种、鲜叶适制性、茶叶加工机械的合理配置等因素

5

分析思路

让学生回答,互动

6

理论依据

茶栽培、加工

7

背景信息

产业清洗加工

8

关键要点

茶叶清洗加工流程

9

建议课堂计划

4学时

 

 


第九章  猕猴桃贮藏案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何玲

摘要: 从猕猴桃由来、品种及产业现状讲解猕猴桃贮藏重要性;通过猕猴桃贮藏特性,熟悉它们的贮藏特性,猕猴桃采收、预冷及安全贮藏的技术要点,掌握其贮藏保鲜方法及其采后各自病害的识别及其控制措施。通过猕猴桃膨大剂、1—MCP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采收成熟度不适宜及贮藏技术不当造成的腐烂实际案例掌握猕猴桃贮藏的技术条件及方法。

第一节  猕猴桃产业概况

一、猕猴桃的由来

1904年,一个新西兰人在访亲时,偶然的机会从中国湖北宜昌获得了一小把猕猴桃种子。这把种子经过新西兰种植者长达30年的选育和商业化果园栽培实践,到20世纪40年代成功试销欧洲,并于1959年被以新西兰国鸟“Kiwi”的名字命名为“Kieifruit”(基维果)。正是这把种子孕育了当今栽培面积100万公顷和年产超过100万吨的世界猕猴桃产业。目前猕猴桃是新西兰园艺出口产品的支柱产业,年产值3亿美元[1]

二、当前主栽品种

1.美味猕猴桃

秦美、哑特、金香

海沃德、徐香、翠香、农大香、农大郁香

金魁、米粮1号、贵长

2.中华猕猴桃

G3G9、黄金果、金艳、金桃、华优、翠玉、金龙2

红阳、红、东红、楚红、晚红

3.软枣/毛花猕猴桃

紫果、华特

三、产业发展现状

    世界猕猴桃产量97.7万吨,约占世界水果总量的1%FAO2001)。猕猴桃的产量与其他水果相比,仅占世界苹果产量的1/60,柑桔类产量的1/70,葡萄产量的1/80,香蕉产量的1/9 

    我国猕猴桃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量的60%和53%。远超意大利、新西兰、智利。

    根据FAO统计资料,我国猕猴桃年出口量仅4千余吨,甚至国内的高端市场也被新西兰等国的产品占领(年进口量6.3万吨)。

    陕西是中国猕猴桃的最大产地,2015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8.5%。

    新西兰年人均消费量2.2kg,意大利人均消费量2.1kg,中国人均消费量0.1kg

目前,我们的果品采后处理、贮运保鲜、操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致使果品的品质不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库存损失率比较高,出库后至消费者手中的腐烂很严重,尤其在春节后出库的,腐烂率很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区的社会声誉也受到严重影响。

 猕猴桃采收及贮藏特性

一、品种贮藏特性

猕猴桃是呼吸跃变型水果,采后易软化和腐烂。

1.品种特性 

猕猴桃品种繁多,耐贮性差异很大。

    中华猕猴桃(软毛系列)美味猕猴桃(硬毛品种系列)。

    一般来讲晚熟品种比早中熟品种耐贮,硬毛品种比软毛品种耐贮性好,目前国内栽培面积比较大的秦美、海沃德均属美味,耐贮性比较好,而中华猕猴桃如魁密、庐山香等较差一些。

山区产的比丘陵产的稍耐贮,丘陵产的比平原产的耐贮;果园用肥以有机肥为主的比以施氮肥和速效肥为主的耐贮;过多或只施用氮肥的最不耐贮藏;果园肥水条件好、着果适中的比缺肥、缺水和着果过多的耐贮;T形架果园比篱架园的耐贮;介壳虫危害严重树,其果贮藏性受到影响;山区土层深厚肥沃,生态环境好,土层和空气湿度适宜地所产果最耐贮藏[2]

2.采收成熟度与贮藏性

猕猴桃成熟后质地硬,少糖分,需经后熟才可食用,达采收期时果实外观变化不明显,因此,采收期的判断需采用理化测定或计算生长天数等方法。过早采收的果实催熟后风味淡、品质差;过晚采收,易引起发酵、腐坏、果实皱病,不耐贮藏。

    猕猴桃果实属于呼吸高峰型果实,具有生理后熟期,采收时果实较硬,酸度和淀粉含量都很高,果实所含叶绿素在贮藏过程中不易受外界影响而被破坏,具有较好的贮藏性。

3.生理特性       

猕猴桃属典型的跃变型果实,具明显的生理后熟过程。

果实采收时,乙烯释放量微量,甚至测不出。常温下放置5~7天,果实内源乙烯释放急剧上升,相伴而来的是呼吸高峰。

跃变前乙烯释放量是<0.03 nl/g·h,跃变期则为50 nl/g·h以上;对外源乙烯敏感,猕猴桃比别的果实种类更为敏感。0℃条件下,苹果的乙烯临界值是1ul/L,而猕猴桃是0.01ul/L。

二、贮藏条件

1、温度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猕猴桃果实呼吸高峰的出现。猕猴桃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0.5℃。

2、湿度   

湿度过低,猕猴桃蒸腾损失严重,引起果皮皱缩、果实变软,降低耐贮性,湿度过高,易出现水浸状斑点,变软腐烂。猕猴桃贮藏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0%~95%。

3、气体成分    

在采用气调贮藏时,要控制好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上限值,避免受到伤害。根据国内外资料,适宜猕猴桃贮藏的气体组成为:氧1%~3%,二氧化碳3%~5%。一般多采用氧2%,二氧化碳5%。

猕猴桃果实对乙烯很敏感,极低的乙烯含量就可促进呼吸高峰的提前到来,加速果实的软化。据报道,在0℃温度下,33㎎∕㎏的乙烯就能够引起猕猴桃果实变软。

1)选择品种   猕猴桃的采摘适期因品种、生长环境条件等而有所不同。猕猴桃成熟时果皮颜色变化不甚明显,口感酸硬而难于咀嚼,故凭感官很难准确地判断其采收期,目前生产上通过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来判断猕猴桃采收成熟度,方法是:在果园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0个果,榨取果汁,用折光仪测定。一般用于长期贮藏的猕猴桃,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7%时采收比较适宜;对于短期(1个月左右)和中期(23个月)冷库贮藏的猕猴桃,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小于10%时采收。
  用于贮藏的果,采前10d果园不能灌水,雨后35d不能采收。由采收时要轻拿轻放,严禁磕碰等致机械损伤,及时剔除有病虫害、机械伤果及残次果,然后把果实放入塑料箱或木制周转箱,放在树荫或其他阴凉处

(2)产品处理   猕猴桃采收后应及时入库预冷,最好在采收当日入库,库外最长滞留时间不要超过2d。同一贮藏室应在35d装满,封库后23d将库温降至贮藏适温,即同一贮藏室从开始入库到装载结束并达到降温要求,应在1周左右完成。采用塑料薄膜袋或帐贮藏时,必须在果实温度降低到或接近贮藏要求的温度时,才能将果实装入塑料袋或者罩封塑料帐。

9-1 猕猴桃主要品种果实采收期理化指标

 品种

硬度

kg/cm2

可溶性固形物

%

干物质含量

≥%

翠香

10-11

6.5-8.0

14.5

红阳

10-11

6.5-8.0

15.0

华优

10-11.5

6.5-8.0

15.0

徐香

10.5-12

6.5-8.0

14.5

金香

11-12

6.5-7.0

14.0

秦美

10-11.5

6.5-7.0

14.0

哑特

11-12

6.5-7.0

14.5

海沃德

11-12.5

6.5-7.5

14.5

猕猴桃分级主要是按果实体积大小划分。依照品种特性,剔除过小过大、畸形有伤以及其他不符合贮藏要求的果实,一般将单果重80120g的果实用于贮藏。贮藏果用木箱塑料箱或者纸箱装盛,每箱容量为7.510kg。也可在箱内铺设塑料薄膜保鲜袋,将预冷后的果实逐果装入保鲜袋。

三、贮藏方法

1、简易贮藏库贮藏

〔1〕窑洞贮藏  在窑洞内用沙藏法进行贮藏:选用洁净的湿沙,温度以手捏成团后放手可散为宜。先在地面上铺1层约5㎝厚的湿沙,然后1层猕猴桃,一层湿沙交替放置,堆高度以不超过40㎝为宜,最上面为一层湿沙。用词方法一般可贮藏20~30天。

〔2〕陶瓷大缸贮藏  洗净陶瓷缸,晾干,将猕猴桃剔除有病虫、受机械伤的果实后,装入缸中,按鲜果重的2%放入乙烯吸收剂,再用塑料薄膜密封缸口,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室内贮藏。每半个月揭膜检查,换一次气。用此方法一般贮藏40~60天。

2、机械冷库贮藏

果实装入0.03~0.05厚的聚乙烯袋中,先在箱〔或筐〕内衬垫塑料袋,果实放在塑料袋内,一般每箱〔或筐〕装过15㎏。堆码于冷库中,先将库温控制在5℃,按鲜果重的2%~3%装入乙烯吸收剂密封袋口。然后将库温快速降低至0℃,并控制温度在0℃±0.5℃,相对湿度为90%~95%条件下进行贮藏。机械冷库贮藏时猕猴桃的主要贮藏方法之一。

3、调节气体贮藏

将采收的猕猴桃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预冷,剔除病虫、收机械损伤的果实,然后装入内套有0.06~0.08㎜厚的塑料袋的箱中,塑料袋上设有取气孔,每箱装果10~15㎏,然后扎紧袋口和气孔,使其密闭,用抽气泵抽去袋内的空气,再充氮气,反复2~3次后,使袋内的氧降到2%~3% 。在气调库一般可用二氧化碳脱除机,在普通塑料袋内,可用消石灰进行。维持氧气在2%~3%,二氧化碳在3%~5%。

①塑料薄膜袋贮藏 在机械冷库内用塑料薄膜袋或帐封闭贮藏猕猴桃,是当前生产中应用最普遍的方式。晚熟品种可贮藏56个月之久。一般采用0.030.05mm厚聚乙烯袋,每袋装量510kg。下树直接装袋的,果实入库后必须敞口预冷,果温降至0℃ 后再装袋入箱。贮藏过程中,库温控制在-10℃。采用塑料小包装贮藏,库内不用加湿

②塑料薄膜大帐贮藏 塑料帐用0.10.2㎜厚无毒聚氯乙烯或聚乙烯薄膜制作。每帐贮藏12t。用塑料周转箱或木制箱包装当库温稳定0℃左右时罩帐并密封。贮藏期间库温控制在-1℃0℃,库内不用加湿。对帐内气体成分要定时进行检测,将气体成分控制在O22%3%CO23%5%
    ③气调库贮藏 气调贮藏尤其是低乙烯气调贮藏,是猕猴桃最佳方式。晚熟品种在气调库一般可贮6个月以上,货架期不低于15d,好果率达98%。其技术要领为:果实采后放入塑料周转箱或木制箱,当天入库预冷,满库后尽快将库温控制在0℃1℃,上下温差不得大于1℃;气调成分控制在O22%3%CO23%5%;库内湿度保持在90%95%。如果气调库配备乙烯脱除系统,将库内乙烯浓度控制在0.02μL.kg-1以下,贮藏效果更好

4、低乙烯贮藏

    在0℃时,催化猕猴桃软化的乙烯阀值仅为30㎎/㎏。对已产生的乙烯,目前国内外多用高锰酸钾吸收、方法是;用泡沫砖,珍珠岩蛭石或沸石等的小碎块,放入饱和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透后沥干制成乙烯吸收剂装入密封的塑料袋内备用。制成的乙烯吸收剂不能长时期的暴露在空气中,否则会氧化失效。使用时将装有乙烯吸收剂的薄膜小袋扎上许多孔,并将小袋放在装果袋﹙或帐﹚内的上部﹙因为乙烯比空气轻﹚,然后密封果袋﹙或帐﹚。在0℃的库内,利用此方法结合气调一般耐贮藏猕猴桃品种可贮藏6 ~8个月。

四、贮藏期间应注意的问题

1、 果实软化

    猕猴桃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果实发生软化,是影响保鲜贮藏的主要问题,果实发生软化后,极易发生腐烂。防止方法是:

﹙1﹚适时无损伤采收    

    一般在果实固形物含量达到6.8%~8.5﹪时进行采收为宜,要避免在雨后或露水未干的早晨采收,采收时要轻采轻放,防止机械损伤。

(2)采收后及时预冷     

   猕猴桃采收后,应及时采取预冷措施,一般采后4~12小时内要运到冷库预冷,防止呼吸升高。

(3)使用乙烯吸收剂     

 猕猴桃对乙烯极为敏感。因此,应在果实的包装容器中放置乙烯吸收剂,使用量为果实重量的2﹪左右,以减少乙烯含量,抑制由于呼吸高峰出现而引起果实变软。

(4)选用低温气调贮藏方法进行贮藏

2、腐烂

猕猴桃在贮藏期间发生腐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微生物的侵染所致,防止方法是:

(1)在采收、运输与包装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避免果实受机械损伤。

(2)用甲基托布津或菌灵等防腐剂处理。

(3)采用冷库贮藏时,不要与苹果、梨在一起贮藏。

猕猴桃采后易发的真菌伤害为软腐,特别是有过挤压伤的更易发此病

、采后病害

    1.生理病害

冷害在果实组织冰点以上的低温条件下出现的生理伤害。

    部分品种对低温比较敏感,如金果。采前昼夜温差小,采后耐冷性弱。如海沃德采收时糖度≤ 6.2%时,在接近零度的低温下有发生冷害的。

    发生冷害后表现果肉褐变、出现水浸状斑块、木质化或不能正常后熟等症状。

    对易发生冷害的果实不能在0℃贮藏,或采后不要立即于0℃贮藏,采用逐步降温的方法比较好。

冻害:当贮藏温度低于果实组织冰点时,果实发生的伤害。

    冰点:组织冻结的温度。

    果实发生冻害时果肉组织结冰,发硬。冻结状态下外观不明显,解冻后流汁液,果肉褐变、发酵,腐烂。只要环境温度低于果实组织冰点,就会发生冻害。

果实冰点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关系密切。入贮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在6.5%-7.5%,冰点约在-1.0至-1.2℃左右,随着糖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提高,冰点会逐步降低,但出库时最低约在-1.5至-1.8℃。

2.真菌病害

     猕猴桃采后易发的真菌病害有软腐病、青霉病、褐腐病等。

软腐病:猕猴桃软腐病主要发生在猕猴桃果实收获后的后熟期,果实内部的果肉发生软腐,失去食用价值,表现为果肉出现小指头大小的凹陷,剥开凹陷部的表皮,病部中心乳白色,周围呈黄绿色,外围浓绿色呈环状,果肉软腐。纵剖软腐部位,软腐呈圆锥状深入果肉内部,多从果蒂或果侧开始发病,也有从果开始的,初期外观诊断困难。

3.防腐处理

   采前喷洒防腐剂。2. 4-6mg/m3O3处理0.5-1小时。每10天处理一次更好;40-60mg/L ClO2溶液浸泡2-3min。ClO2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性能优良的最新一代的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剂,被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列为A1级安全消毒剂 ,目前已被应用于饮水消毒、食品防腐、环境卫生的清洁、消毒等[3]

三节  猕猴桃采后贮藏案例分析

膨大剂过量使用案例

2010年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0.7万亩,总产量25万吨。一些果农依靠膨大剂能使猕猴桃净增产三分之一,全县产量超过8万吨。

  周至县司竹乡南司竹村一位果农说,猕猴桃不使用膨大剂,果体小,难以销售,果商也不愿意购买,产量、产值都会下降。猕猴桃果实自然生长大约50100克,大量使用植物激素可达半斤以上。

膨大剂俗称“大果灵”,也叫“膨大素”,主要刺激细胞分裂素的物质,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口感差,不利于长时间储藏。同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也有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痴呆等[4]

1.膨大剂特性

猕猴桃膨大剂的主要成分为氯吡脲,化学名称是1-(2-氯-4-吡啶基)-3'-苯基。商品名称有氯吡脲效隆、动素、施特优等,国外名称有4PU-30、CPPU、KT-30。氯吡脲是苯基类衍生物,具有细胞分裂活性,其作用机理与细胞分裂素(6- BA)相同,但活性要高10~100倍,可促进细胞分裂、分化和扩大,促进器官形成、蛋白质合成内源乙烯效果比用药时低些,具有增强抗逆性和延缓衰老的效应。氯吡脲属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畜安全,常规生产不污染环境。在猕猴桃生产中使用,可增产30%~50%,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澳大利亚化学安全局规定 (每人每天允许摄入量)为0.077 mg/kg因此,自20 世纪 90 年代初,膨大剂作为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在猕猴桃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2、猕猴桃膨大剂应用

用膨大剂后增产效果明显。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猕猴桃单果重一般为80~130g,120~130g的果所占比例很小。使用膨大剂后,作一般的果园,单果重120130g的果实可占到60%以上。精细、水肥条件高的果园,可增产50%~60%,150g以上的果可占到70%以上,几乎无120g以下的果。由于猴桃而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加之膨大剂超量使用使猴桃质量变差,市场竞争力及声誉急下降,几度出现果农卖果难的问题。周至县委、县政府看到这一现象严重影响猴桃产业的发展,2000年发出了“禁比使用膨大剂”的号召,全县迅速掀起禁比使用膨大剂运动,使用膨大剂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蘸用膨大剂的弊端

1) 果实外观   由于片面追求产量,不断加大膨大剂使用浓度,猕猴桃单果重一般为90~120g增加至150g,少数可达250 g。果实体积明显增大,导致猕猴桃固有的外观被破坏,果子扁平,果面生长倒刺,果心变粗增大,有的甚至出现空心,畸形果增加,降低了果实的商品性。

2) 树体生长态势  猕猴桃树成花性能好,但是单方面追求产量而使用膨大剂,使养分集中供应果生长,而忽略了果树的养分积累,破坏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形成明显的大小年影响丰产稳产。连年使用膨大剂,果树养分积累少,根冠比小,特别是生产“大”年,夏季高温期水分蒸腾快,养分需求多,由于根系的吸收有限,如果缺乏水分,叶片迅速萎蔫,根系也由于超负荷而抗病性下降,极易导致根腐病发生。同时果树树体衰弱,抗性下降,也导致了生产中其他病害的发生蔓延,像对中华系红阳猕猴桃危害严重的溃疡病,近年在美味系秦美品种上也出现扩张之势。

  3) 果品不耐贮存  蘸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果肉内部细胞结构疏松,果实硬度下降,促使采后果实极易变软,货架期短,损耗大,不耐贮藏。温库+MA贮藏中蘸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比不蘸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缩短25-30天,腐烂率达7-10%试验表明:蘸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冷敏性提高,冷害率、冷害指数显著提高,说明蘸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实耐贮性降低

5、解决方法

在使用时,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施药时期。花后15-25天。②施用浓度。5~8 mg/kg(即50 ml 0.1%氯吡脲对水10-6.25 kg)。③施用方法。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果面,禁止浸蘸幼果。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表示,国外曾做的细胞实验上,已有实验发现氯吡脲对哺乳动物细胞的GTP酶组装有影响。200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在动物实验后,指出长期使用氯吡脲,对大鼠的肾脏有影响,使其体重下降,对兔子的皮肤、眼睛有轻微刺激。因此,膨大剂是否对人体有害,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采收成熟度标准不规范

猴桃果实的研究上也发现果实冷害的发生情况与采收成熟度关系密切,早采的猴桃果实冷害发生率较高,适当晚采可以显著降低采后果实的贮藏冷害

果实未达到采收成熟度的危害:

      主要品种不同采收期干物质含量比较



解决方法: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7.5%时采收最好,否则品质差,采收应分批进行,先采大果、好果。

不适宜冷藏的猕猴桃果实雨期采收果实;施氮过多或施肥不当的果实;采果前大量灌水或降雨后采收的果实;湿度过大的河滩地所结果实;棚架过于荫蔽的果实;病虫害果实;叶片黄化树上的果实; 灼伤的果实;采收、分级、包装中损伤的果实及畸形果实。

果实采收期的早晚与果实的产量、品质和耐贮性有密切关系,成熟度过高,果实已经成熟,硬度明显下降,在贮藏期间呼吸和乙烯跃变峰出现早,耐贮性差;而成熟度低,则果实未成熟,没有达到固有的体积、重量和风味,因而品质较差.在新西兰,海沃德猴桃果实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 2%为最低采收指标,美国、日本、意大利则以6. 5%为最低采收指标,目前中国一般以6.5%为最低采收指标果实采收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了6.5%,贮藏120 d后保持相对较高的硬度、淀粉含量、Vc含量和滴定酸含量,而且贮藏150 d后失重率和腐烂率都比较低在陕西周至县及与其气候、生态环境相似的猴桃产区,海沃德猴桃在盛花后159~171 d采收较为适宜

腐烂严重

侵染性病害(真菌)主要从伤口入侵。

采摘、装箱、搬运、翻检等过程中的扎伤、擦伤、碰伤、挤压伤等,均会成为贮藏中霉变和出库后软腐病的高发原因。果蒂部伤口也是软腐病菌的门户

解决方法:人工采收时应注意

①戴手套采收。

②选用适宜的采收工具。

③用采收袋或采收进行采收。

④周转箱大小适中。

四、冷害、冻害

猴桃的冷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外果皮木质化和褐化,内外果皮有水渍化斑点,严重时表皮表现木质化和褐化。猕猴桃冷害发生后在低温下不易察觉,待贮藏温度上升后,其冷害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冷害导致贮藏中和出库后货架期大量腐烂。

(1)库内堆码过密:不留间距、堆码过高、主通道堆果等,不利于冷风循环,导致库内温度不均匀;

    (2)一些库不进行通风,有害气体在库内积累,促进冷害发生,也是造成果实出库后软化过程中发酵、出现异味的原因 ; 

(3)有的库温过低库温低于-3℃ ,果心温度低于-2℃,造成果实冻结。

解决方法:逐步降温处理可减轻‘徐香’猴桃果实因低温贮藏而引起的冷害,并降低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其中逐步降温 (10 ℃→5℃(2 d) →2℃(2 d) →0士0.5 ℃)对‘徐香’猴桃果实冷害的控制效果最好[15]

研究表明,不同成熟度对‘徐香’猴桃果实冷害表现存在差异:可溶性固形物(TSS ) : 4.5%5.5 %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较高,较早表现木质化、水渍化等冷害症状,冷害率和冷害指数也较高。TSS: 6.5%7.5% 8.0%9.0%两采收期出现木质化和水渍化等冷害症状较晚,冷害率和冷害指数较低[15]

 

 

五、冷藏问题案例

陕西省猴桃贮藏库或冷库总计4000余座,总贮藏能力为25万吨,贮藏能力仅占年产量的24.2%,全省40余家相关猴桃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约10万吨,仅占当年产量的9.7%。由于贮藏和加工能力有限,当年产量的66.1%要靠鲜果销售。大量鲜果同时上市,在鲜销市场的供应期集中,致使销售压力大,而且恶性竞争限制了果品的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

1.表现违规做法如下:①果实采收过早,未到成熟期就贮藏;②盲目抢购,果实连园摇,未能剔除病、虫、绿果和不宜贮藏果;③果实机械损伤严重;④库内果箱堆垛过高、过满、过实,库内冷风流通不畅;⑤果实一次入库量过多或入库时过于集中;⑥预冷不及时,果实预冷温度未降到0℃;⑦贮藏保鲜技术管理管理方法,照搬过去的模式,不与时俱进;⑧贮藏关键环节温度、湿度、气体浓度调节失误;⑨库内空气污染严重;⑩贮藏果实不精心检查对几个贮藏年度冷库贮藏效益的抽样调查:2002年,冷藏猕猴桃烂果率平均30%~40%,最高60%以上,70%~80%的贮藏企业(个人)亏损。② 2005年,50%的冷库烂果率高达60% ,贮藏企业(个人)亏损严重。③2009年,全县80%的贮藏企业(个人)亏本,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16]

2.解决方法

愈伤处理:装好箱的猕猴桃在15℃左右的条件下放置2448小时,再入库贮藏。中华猕猴桃最好经过5℃预冷24~48小时后降到贮藏温度。

(1)预冷处理:在果实采收后至入库前24小时内(要求果实从采下到装上车控制在10小时以内,运输到库控制在6小时以内,卸车、质检、初选、入库控制在8小时以内),加上预冷的时间共48小时,将果温降至1~3℃左右,迅速消除田间热。

预冷方式除冷藏间(预冷间)冷却法外,还可以采用强制通风式冷却和真空冷却法。入库量每次为库容的10~20%

(2)温度设定

经愈伤后的果实,冷敏感性较强的品种,如翠香、红阳、华优、早金、徐香等,入库后先将温度降至5℃±0.5℃,稳定23天(冷锻炼)后,再降至贮温,其它品种入库后直接降至贮温,库温波动控制在±0.5℃,保持至贮期结束。对靠近冷风出口处的果实应采取保护措施,以免发生冻害。

经常对温度传感器显示温度进行校正;校正方法

将纯水冻结的冰块放入保温杯(保温桶),加入少量纯净水,搅拌稳定35分钟。将传感器或者温度计感温部分浸入到冰水混合液面下3厘米左右,静置2分钟读取仪表数值并记录,此时可以修正仪表参数,将显示温度值调整到“0” ℃ 。一般温度要求,前期库房环境温度-0.50℃,以后每月将库温下调0.1℃。总之猕猴桃果心温度控制在-0.5℃左右为宜,温度过低果实易发生冷害甚至冻害,过高会缩短果实的贮藏寿命。

(3)贮藏湿度管理
   由于猕猴桃贮藏多数采用小木箱裸果包装,所以贮藏中易失水。贮藏过程中环境相对湿度为90%左右。最好能安装雾化效果较好的喷头进行喷雾加湿。加湿应少喷多加,即每次加湿应少量喷水,防止加湿水将猕猴桃淋湿,增加湿次数来保持库内湿度。每次通风排气后,务必进行加湿。没有加湿器的冷库,可用喷雾器或洒水在通道内进行加湿,注意不要将水直接喷到猕猴桃上。

(4)库内堆码原则

堆码高度不超过风机下沿,保证风循环畅通。 冷库堆码要均匀一致,避免由于堆码不匀造成局部降温困难。果箱堆垛一般为长方体状,与冷风机吹风方向平行,中间留宽80~100 cm的通风走道,堆顶留80~120 cm的空问,果箱距墙留20~30cm的散热带,两堆垛问距以人能通过为准,底部用砖或木条垫起高10~15 cm的通风道[16]

药害造成的腐烂

乙烯能导致采后园艺作物的衰老和生理失调。1-甲基环丙(1-methylcyclopropene, l-MCP)是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常温下,1-MCP是气体。它的毒性低,LD50>5000mg/kg,根据毒性分类,属于实际无毒的物质。它的使用浓度极低,处理果蔬、花卉时,空气中浓度仅为1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因此使用后果蔬、花卉中残留量低至检测不出。1-甲基环丙烯经过多次在亚特、秦美、徐香等不同品种上的试验,证明保鲜的效果良好,在常温下,从市场购买的猕猴桃进行试验,可以延长2-3倍的保鲜期。常温下,猕猴桃从采收到完全变软大约在710天左右,经过1-甲基环丙烯处理的可以保持达到2030天的时间而不变软[17]

1-甲基环丙烯使用不规范浓度过高;成熟度低的果实处理。

 危害: 重冷害,出库后皮下果肉和果心木质化,进而腐烂; 果实不能正常后熟,软后即烂。

解决方法:1-M CP处理猕猴桃的有效浓度为0.5 uL/L1.0uL/ L;熏蒸处理时间为18 24 h,冷库内温度为8 13℃ ‘徐香’猕猴桃果实用0.5 uL/L1-MCP2 0 ℃处理果实24 h [18]

(2)二氧化硫药害

最近,江苏省苏州市的高先生买了一个猕猴桃,尝试了许多催熟妙招后,138天过去了,竟然一点变化都没有。

高先生指该猕猴桃购自市里水果档,果身有点硬,味道有点怪。

高先生买的猕猴桃果身有点硬,138天过去了,竟然没有腐烂。据《现代快报》10月8日报导,经该市食品检疫检验中心检验,发现猕猴桃含二氧化硫残留,但没有超标。化验员指猕猴桃已经四个月了,不排除里面含有的一些成分已经挥发。

化验员建议不要吃这种保质期太长的食品,因防腐化学物质会对呼吸道或口腔粘膜有一定伤害,大量进食甚至有致癌危险。

当记者和高先生找到商家询问,商家表示有些东西不能讲,反正你要这种就可以给你弄好。最后商家承认,他们给猕猴桃表面,涂了一种药,百分之百保证至少三个月不坏,但是拒绝透露是何种物质[19]

解决方法:正确使用二氧化硫水果中残留量, 2008-06-01实施的标准中规定,≤50mg/kg(最大使用量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

猕猴桃贮藏案列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园艺产品案列课程园艺专业、教学目标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本章后了解猕猴桃的产业化现状,熟悉它们各自的贮藏特性,要求的贮藏条件,掌握其贮藏保鲜方法及其采后各自病害的识别及其控制措施。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猕猴桃贮藏的技术条件及方法      

2

涉及知识点

园艺产品案列、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学课程及相应的知识点

3

配套教材

园艺产品贮运学

4

启发思考题

猕猴桃采收、预冷及安全贮藏的技术要点

怎样认识膨大剂及1-mcp在猕猴桃贮藏中的使用

5

分析思路

从猕猴桃由来→品种→产业现状→猕猴桃贮藏特性→贮藏中出现的问题(案例)→解决方法→强调贮藏的关键技术

6

理论依据

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采后生理

7

背景信息

猕猴桃膨大剂1—MCP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采收成熟度不适宜及贮藏技术不当造成的腐烂。

8

关键要点

猕猴桃的贮藏特性,采后病害及防腐措施、

贮藏方法及其管理技术。

9

建议课堂计划

基本理论内容1学时,案例正文2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第十章  休闲农业规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陈红武、胡晓辉

摘要:休闲农业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休闲农业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现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间,全国给了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涌现,但总体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本章从休闲农业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休闲农业的特点、功能,重点阐述了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理论,并分析了山寨和大唐小镇玉皇洞村农业观光园的具体规划,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休闲农业规划的要点、方法。

案例来源:作者主持的项目

 

第一节  休闲农业概述

一、休闲农业概述

(一)相关概念

1、农业

农即是种庄稼的意思。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我国农村中,习惯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业,通常这五业统称为广义的农业,而把农作物的栽培称为狭义的农业。

2、观光

观光一般可理解为观看、欣赏、考察某一对象,即人们为了达到某一意愿,离开居住地,经过一段旅行达到与居所不同的地方,观察或体验环境中的事、人、物等,如某地的风土人情、某国的自然风光等,也就是常说的旅行游览的意思。

3、休闲

休是静止、歇息的意思。《说文》中解释为“休,息止也,从人依木”;甲骨文的“休”字则一个人在依树而止。闲是没事可干,没有正事,有空,有功夫的意思。《广韵、山韵》则为“闲,也”;《楚辞》释为“闲,静也”。休闲一词在新版的《辞海》中解释为“闲而无事曰休闲”,这是广义的休闲。而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指狭义的休闲,即相对忙忙碌碌的工作而言,如工作之间的喝茶、下班之后去健身房、公园、陪爱人、孩子、父母逛街购物等等,指置身于工作之外,处于一种可以放松心情、缓解身体疲劳的状态。当然处于休闲状态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支持。

休闲大概由休息时间(leisure time)、休闲活动(leisure  activity)和休闲状态(leisure  state)构成。休闲时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的时间支出外剩余下来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作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时间。休闲时间事休闲的前提,只有休息时间才可以休闲。休闲活动是在休息时间进行的活动,如体育活动、看电视、看演出、散布、参观公园等恢复性活动,还有如从事文娱活动、参加兴趣班、参加社交活动等等发展型活动都是休闲活动的范围。休闲活动通常要满足个儿消遣、娱乐、享受等要求,其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休闲状态它首先是个儿自我的内心状态,是一种精神状态,“不是一种消极的放任,而是一种积极的自在,是一种处于严肃的自由并富有深沉理想品格的状态”。

休闲贯穿于人的一生,他是一个一生不可缺少的、必须的部分,具有不可代替性。休闲可以理解为在没有负担、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下,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休闲农业正是为休闲提供了条件和场所。

(二)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名称,如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甚至有更具体的称呼,观光苗圃、观光果园、观光养殖等。在本教材中同统一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用地形地貌、产业设施、种植作物和畜牧、建筑、水系、绿化植物等多种人工元素和其它自然的、人文的要素等,根据改善生态环境和游憩环境条件、提高农业产值的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前提下,遵循科学和生态原理、艺术规律,按照民族审美标准所创造的“四维”时空空间。

休闲农业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休闲农业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把农业生产、农艺展览、农产品销售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以“园”的形式出现,是整体规划中的点,现今许多农业观光园,如北京的锦绣大地、陕西杨凌农新天地。广义的休闲农业指观光的依托为广泛的农村空间,把农村景观、民俗习惯、农业生产均列为观光的对象,其面积一般较大,有利于生态规划和建设,如陕西杨凌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江苏南京汤泉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二、休闲农业特点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其特征不可避免的既有农业的基本特点,又有旅游业的一些特点,具体特点如下:

1.生产性

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点,可以提供农产品,满足人们使用的要求,但其产品往往科技含量较高,提供的是绿色食品或特色食品。如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其农业产品主要为绿色蔬菜,如香椿、彩、西红柿、黄瓜。

2.观赏娱乐性

农事活动、农业作物、农业设施,配套环境绿化、景观小品,营造一个满足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全方位感受的舒适环境,即休闲农业的观赏性,结合农业生产、设施等配套的一些娱乐区域、表演中心等可以提供娱乐条件,供人们休闲娱乐。在这些方面其作用类似通常人们所说的城市公园。

3.文化性

农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带有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有不同动物和植物,有不同的农事活动,如南京的桂花、洛阳的牡丹,而且这些特点不仅仅是桂花的花香和牡丹的富贵,他们承载着地方的历史、风俗、经济、科学,甚至精神等等文化内含。农业观光园往往是这些文化的载体,通过农业观光园来宣传地方特色、进行文化教育、普及农业知识也是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4.参与性

在休闲农业园区内往往设采摘区、务农区、工艺制作区等区域,在这些区域游客可以亲自耕地、种种、栽苗、管理、收获,参与农俗活动等等,来参与到农事、农民生活当中来,体会农业的艰辛和乐趣,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这样的参与性活动对久居城市水泥框架之中的市民来说有相当的诱惑力和教育意义。

5.市场性

休闲农业的主要消费对象来自城市,主要是针对城市里对农业缺乏了解,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事的人群。所以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合理的安排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经营也是休闲农业的特色之一。

6.生态性

保护生态环境、塑造乡村农业风貌,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依生态的原则进行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在农业观光项目中重复体现生态的原则与内容也是休闲农业的内容之一。

7.高效性

相对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往往是现代农业的展示和实验,由于高新的农业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高,加之促进旅游业发展,所以休闲农业既发展了现代农业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休闲农业的功能

1、振兴经济的功能

观光农业有生产的功能,可以生产农产品,有经济效应。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销售结合旅游、观赏来进行,其经济效应更加可观,有利于农业比较利润的提高。 据有关学者研究和统计:北京市有养鱼利用水面22万公顷,垂钓水面8000公顷。垂钓的单位面积利润比一般养殖高5—6

另外观光农业开发旅游农业资源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是农业大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可以振兴农村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发展 

2、环境保护的功能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本依据,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可有效的保护人们生存的环境,有着积极的环境保护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生态农业不仅仅可以弥补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3社会功能

观光农业的发展可以积极的促进城市人口到农村观光旅游,给城乡居民交流提供平台,拓展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促进城乡人们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这样观光农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增加农民对城市的了解和认识,可缩短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特色观光农业的宣传,可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也有相当的社会效应。

4、提供新的休憩娱乐环境的功能

农业观光园与一般的城市公园的共同点是有悦目的景观和休闲活动设施,但在形式、内容上有所不同。农业观光园的内容以农业、农事为主,景观特点既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性公园,又有别于传统的田园农业生产活动它围绕农业生产,以展示农业科技、体验农事活动、生态环保等为主题,以园林学、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景象等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具有其他主题公园难以比拟的优势。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从其功能上讲,是人们休憩娱乐的新“园林”。

5、教育功能

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农村传统习俗等的展示为其特色内容,给都市居民提供了认识农业、接触农村、了解农民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的生活、认识农村的文化、理解生态建设的意义等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6、文化承载功能

观光农业往往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以及许多传统的乡土民俗融入其中,同时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而发展,使这些中国特色的、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得以继承和保存,并且在此基础上可能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农业观光园无疑是自上个世纪末出现的最有利的农业文化的载体。在这个平台上出于各种需要人们在挖掘和宣传我们的传统农业文化,同时在创造着新时代的农村文化,有利于丰富农村的生活,丰富都市居民的生活。

第五节 课程内容与课程要求

四、休闲农业规划

第二节  休闲农业规划概述

一、休闲农业规划目标

1)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及环境有利性的分析,以建立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主题意识。

2挖掘资源,提炼重点项目与体验活动,以发挥地方特色,吸引游客。

3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功能区,提供旅游套装行程,以满足游客需要。

4)维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并保育资源,提供游客体验自然的机会。

5)促使农产业转型为农业休闲服务业,以创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家收人,改善生活。

、休闲农业规划的原则

休闲农业规划应选择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及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及自然景观,交通便利,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的区域进行规划。规划当以农业经营为主,配合农业产销工作,并导人游憩及服务设施。一般地,规划工作采取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两种模式,让地方民众积极参与决策与执行的工作,以充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保适度开发潜在资源,持地方特色与人文风俗,掌握乡土优美景色,避免庸俗与杂乱。同时,宜与其他观光旅游据点搭配结合,以形成带状的观光路径。在规划中,应尽量展现原住民族群的文化特色,在产业活动、设施建筑、自然景观、民俗活动上设计体验项目,同时应兼顾环境生态维护,做好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保育、公害防治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具体地讲,规划应把握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主题,兼顾特色与多样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着“十里乡俗不同”的说法,规划时以鲜明的农业特色来展现和规划区域的风貌,并使之与周边旅游风景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原有的人文、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现代休闲农业的经营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并注重突出多样化的发展思路。

2可持续发展,运用现代生态方法的设计原则

现代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种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适宜、高效、无公害的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的本质上就是发展生态农业,遏制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提高效益、兼顾四季原则

现代休闲农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服务性质,但仍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业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民众体验农业与观光游憩产业。规划设计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带动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对园区内各个不同土地类型地块的各种利用作出适宜性评价,以达到土地的最合力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休闲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季节因素对休闲农园的旅游产品种类、建设规模、客流容量等有很大影响。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季节性等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休闲农园的观光项目,尽力做到一年四季都能够为游客展现一幅忙闲有序、农业景观四季变化分别有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场景。

4整体性与开性原则

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既要突出特色又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农业系统由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相互依存。在进行规划与设计时,要遵循整体原则,不能仅仅考虑合理规划与设计,使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生态系统也得到协调发展。现代休闲旅游农业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5近期和远期发展相协调原则

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期建设。为做到布局合理,就必须有计划地分期实施,逐步建设。为保证其健康发展,一是要搞好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二是要根据投入的资金合理分配,进行分期建设。

三、休闲农业规划的内容

休闲农业规划的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分区规划、景观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及配套设施规划、绘制各类附图等

(一)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体规划中,首先要把概念规划做好。无论纯粹的概念规划或一般的规划,都含有概念规划的内容。概念规划重点是要把发展战略思想阐述清楚、明确;文字往往比较概要、简练,使读者阅读后能立即抓住规划的主导思想、目标和创新点。

(二)功能定位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在围绕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选择一些品种优良、观赏价值高的作物或畜禽,经过培育管理,进行产品加工展售和开发,满足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使园区不仅作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点,而且可以成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与成长的源头,向农业、农村辐射,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提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规划中的决定作用,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1)现代高科技农业展示

2)现代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

3)产业化经营

(三)产业规划

产业背景是项目主导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只有搞清楚了产业背景,才能把所有规划项目的主导产业定位准确(规模、水平、方向等),才能了解建设项目需要的关键技术以及从何处获得关键技术,了解项目建设中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休闲农业,要调查清楚国内外有哪些休闲农业形式及其运作模式,农业旅游的模式、规模、效益、发展情况、旅游产品市场,我国现代休闲农业与国外的差距,以及休闲农业发展趋势等。

一个项目中可能有几个子项目(产业),应首先将其中的主导产业规划做好。主导产业是核心,主导产业的有关问题确定之后,其他产业才能确定。以天津杨柳青果博览园为例来说明,起主导产业资源是果蔬产业,首先应了解果蔬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才能把所有规划项目的主导产业定位准确(规模、水平、方向等)。

(四)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

1、空间布局

项目总平面图是在项目区域内将各功能小区的位置,如主要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主要管线、绿化及美化设施等作全面、合理的配置,并综合利用环境条件,创造符合产业要求的统一建筑群体。在地形平坦地区,总平面布置易于设计、布置。要解决好园区与公共道路、城市管道与园区管道衔接问题。平坦地区厂区由于地形落差小,竖向布置比较单一;而若项目在山区建设,总平面布置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很大。要布置好总平面,需要掌握和利用山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各功能小区的特点,做好竖向布置。特别要注意防洪、滑坡问题。图上要把标高表示出来。山区若布置得好、景观比平坦地区更美。

2、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和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以期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功能分区规划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休闲农业园功能分区应结合园区定位、特色、内容科学合理的进行功能分区,总结目前的休闲农业的功能,比较常规的分区包括生产区、体验区、休闲娱乐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1、生产区

生产区的基本功能为农业生产、技术示范、科普教育及品种展示等功能。

1)生产区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区域。

2)示范区该区主要用以展示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当代蔬菜瓜果栽培科学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包括温室、园艺机械、杀虫灯、无土有机栽培、滴灌、环境监控等)和先进设施。

3)科普区现代农业园区是进行果蔬业科学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区域,也是开展果蔬业科技示范与普及的主要区域,是发展与推进果蔬业生产的科技动力源泉。

4)品种展示区以农业生产的品种和其他一些品种资源集中种植,展示种植、养殖的不同品种,丰富园区的内容,吸引游客观赏。

2、体验区

体验区主要指游客能自己动手参与到农业的生产、生活的项目区域。

3、休闲娱乐区

休闲娱乐区是充分利用农村景观、自然山林等不是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景观区域,供游客休闲、娱乐、呼吸乡村新鲜空气的区域。一般可以包括景观区、休闲区和娱乐区等二级功能区。

4、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往往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区域,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是整体园区运转的核心部分,其位置适宜居中,与各功能区均衡相连,不但为周边的几大功能区提供了建筑布局、环境景观和交通流线上的对位联系,还成为了园区整体空间组织的核心和自然会、生态化景观特征的缩影,是整个园区建筑布局、空间组织和交通流线的中枢。

(六)基础设施规划

1、园路规划

休闲农业的道路布局要根据园区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休闲农园的交通道路规划包括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停车场地和交通附属用地等等方面。

2、管线工程规划

管网工程包括给排水设施、用电设施、水暖电源设施、电讯设施等规划

(七)绿地及生态规划

休闲农业种植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的作物,其他绿地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我们在休闲农园生态规划中应注意对现状植被的保护利用,同时也必须重视新建绿地的合理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性。

(八)休闲农业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休闲农业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建设休闲农园的时必须遵循保护为主、适当合理开发的原则,实行依法治理,切实保护好休闲农园的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对原来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所以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持正常的生态平衡,保护风景资源不被破坏,使旅游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保护好了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

1、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

休闲休闲农园的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质、卫生、噪音等方面。为了保持休闲农园的空气质量,对于休闲农园区域内的接待服务设施和其他人居地区的取暖供热、饮食制作,最好应用沼气和太阳能,也可以使用木柴、稻草、天然气或者低硫煤来做燃料,如果使用煤做燃料我们要求配置高效消烟除尘设备,严格控制烟尘的排放。交通工具要尽量采用电动车、人力畜力车或排污率低的车辆,严格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如有水岸边际原有建筑搬迁、拆除、砍伐植被、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恢复其自然景观。

休闲农划区内所有裸露地面,宜种植草坪和花草树木,进行全面绿化、美化,做到黄土露天,无尘土飞扬。在重要景区建立复合型绿化噪音屏障,有效减少噪音污染,创造宁静、温馨的气氛。休闲农园内不得使用高音喇叭广播,进入车辆严禁高音鸣响,全面减少噪声。庄园内的宾馆、疗养院、饭店等生活污水、垃圾等,必须有净化消毒设施。区内农田不能使用污水灌溉、不能施用农药及化肥。对交通不便的景点产生的旅游垃圾,最好就地沼气处理,也可以采用设置焚烧炉就地处理的方法,焚烧炉采用气化焚烧炉,气化焚烧炉可低温气化垃圾。生活污水、公厕排污要分别处理后排放,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封闭化和无害化,在主要景区、景点建立污水排放系统。对固体废弃物,如塑料、玻璃、易拉罐等废弃物要有效控制,实行统一处理。在休闲农园外应该选择设置封闭挤压式生活垃圾站一座,在景点、游憩点和旅游线路每隔一定的距离内,设置废物回收箱。

2、休闲农园的景观资源保护

景观资源保护也包括了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对休闲区的重要景物、古树名木,要有计划地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具体保护措施。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按照规划确定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者的安全和景物的完好。

3、休闲农园的生物资源保护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两大部分,休闲农园区内的一切生物资源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的保护要坚持保护、培养、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实现生物资源可永续利用的目的。

4、休闲农园的植物病虫害防治

在对植物资源保护的同时,应做好病虫害的防治。要建立预测预报制度,查清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地点、规模,做到早预防早发现与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尽量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对改进的各种观赏树种及绿化树种必须严格地检验,防止外来病源入侵。

三节  天书山山寨规划案例

一、项目背景

天书山山寨位于柞水县石瓮镇,与柞水溶洞隔河相望,自然景观天书山和百神洞是山寨的环境依托,柞水溶洞的游客是主要的游客资源,与柞水溶洞旅游互补是发展的基本思路。

柞水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1-2020)目标为:到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休闲农业增加值占全县农业增加值10%以上,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收入达到3.0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力2万人。力争2020年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全国旅游强县水平。天书山山寨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部分。

二、场地现状

天书山山寨距柞水县城20公里,位于天书山西坡。山寨总用地234822㎡(约23.5公顷),其中已整理出约9.2公顷(约138亩)的梯田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其它用地均为林地,可以发展旅游项目。

1、优势分析

1)原生态优势

山寨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游人主要在自然山林、乡村中活动,整体地被覆盖良好的山峦是天然的氧吧,天书山海拔基本在900-1000米左右,是适宜人居的海拔高度。清新的空气、迷人的森林、随季节而变化的溪流、直流而下的瀑布,是城市人对自然最迫切的追求。

2)区位优势

山寨距县城和高速路口约20分钟路程,方便西安或周边城市游客的出入同时天书山庄也是西川休闲农业规划的一个板块,结合整个西川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共享游客资源、宣传资源。

3旅游资源优势

游客资源丰富,据柞水县旅游局统计2012年柞水县主要景点日接待游客达5.3万人。山寨位于石瓮镇天书山脚下,一河之隔就是4A级风景区柞水溶洞,周边20公里内有九天山风景区、西甘沟、东甘沟古银杏园、观音庙、大佛寺、凤凰古镇、广洞山溶洞群等景点。目前游客资源就比较丰富,2011年游客在2.2万人以上。充分利用差异化的景观,吸引周边游客,与周边景区互补发展,是必须突出山寨的优势所在。山寨内有天书、百神洞等自然景点,而且森林覆盖率高,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目前山寨有平整的台地约9.2公顷,是发展农业种植的很好平台。

4)柞水县的发展趋势优势

柞水县是西安的第二生活区,是西安市民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圣地,而且2013年柞水县申报了国家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并对全县进行了总体休闲农业的规划。天书山山寨的发展完全是在这些总体规划、总体思路的范围内,符合全县的发展需求,也可以充分利于柞水县休闲农业的招牌,避免了孤军作战,有利用宣传,有利用个性化的休闲农业发展。

2劣势分析

1)进山寨交通不便

目前进入山寨必须穿过天佑河边的山寨,而且过河的桥过于狭窄,仅为单车道,不利于山寨的发展。

2)涉农人员不足

山寨的经营,从基本的技术员、讲解员到个管理层,必须有懂得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的精英人员参与,目前经营山寨的农贸公司在这方面人员的储备还明显不足。

3)土地台田不美观

现状土地东侧被整理成8个台田,高差大,且挡土墙为石砌,对自然地形破坏较大。

三、规划理念及定位

1、规划理念

1配合柞水溶洞,整体开发的理念

2打造休闲圣地,突出体验的理念

休闲的核心问题是体验,开发建设遵循主题化发展思路,围绕休闲农业的核心问题-体验进行项目设置、设施配套及景观塑造,让游客可以在山寨找到真正的“自我”。

3回归自然的绿色,打造慢生活环境的理念

山寨也应建立在保护第一生态,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第二生态,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把休闲农业发展到一个更高跟全面的层次上。在绿色的环境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绿色的食品,营造一个室外桃园的生活,让市民充分享受慢生活的节奏。

4市场导向的理念

充分把握社会趋势,在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使得项目赢得长久生命力。旅游消费市场呈现六大发展趋势,一是汽车时代来临,“散客经济”成为主流;二是“亚健康”群体日益壮大;三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四是美容美体产业快速发展;五是家长和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高度重视;六是投资第二住宅、居住郊区化。对于本项目而言,应该重点把握第一、二、三、五、六这五个趋势。

2、项目定位

1)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包括个方面:一是农业休闲体验,把山寨作为农业养生的乐园,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农业生产的喜悦、体验农村生活的快乐。二是与柞水溶洞景区联合,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丰富旅游的内容,二者共同营建综合性文化旅游区,形成“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完整的旅游区。三是产业平台,园区作业柞水农贸实业公司的农业平台,展示他们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实力和产品。

2)标定位 近期目标为秦岭之南第一园。中期目标陕西省休闲农业示范远期目标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

四、总体规划

山寨地形基本为一沟两片的结构,北片以修建好的梯田为主,南片是自然林地结合百神洞自然景观,中间的沟也是自然景观为主。根据现状空间特点、用地性质、资源分布,总体布局为 “一轴一底六体验区”。

一轴:景观轴,即进入景区的主要道路,从省道跨越天书山山寨大桥至天书山山顶。是山寨的主游览路线,也是山寨的主脉,可以通往各大景区,是联系六大景区的纽带。

底:即天书山山脉,是山寨的生态背景和景观背景,山寨北部、东部的生态经济林归于此底。

六体验区:出入口景观区、农业生产生活体验区、自然体验区、生态养生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百神洞探险区。

1、出入口景观区

从省道318起,包括天书山山寨大桥、天书山山寨阙门、内外广场、天书山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区、公共停车场和特色植物配置区等部分,是游客进入山寨的第一印象、第一服务区。

2、农业生产生活体验区

位于北侧自西向东的第1至第6个平台。其中主要以果树、蔬菜种植为主,是山寨生产、示范的场所,也是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管理、采摘、农业观光的场所。在各个平台穿插一些四合院、三合院,作物游客休闲、住宿、养生的场所,可以多方面体验农村的生活。

3、自然体验区

山寨内东西延伸的一条沟区域,以山林探险自助游为主,利用地形营造小瀑布、自然叠水景观,林间布置景石,亲水平台,垂钓平台和休闲廊亭。

4、生态养生区

西北侧坡地,距林地最近,采用具宋代民间的建筑形式,布局连片和独栋建筑,供游客住宿、休闲养生。

5、民俗文化体验区

2个部分,包括北侧自西向东的第6个平台的南部和第7个平台的全部。第6个平台为民俗DIY工艺坊,是游客购买陕南农产品和体验农家生活的理想场所。第7个平台为小吃街,是游客体验陕南小吃、柞水小吃的场所,也是农村市井的生活体验场所。

7、百神洞探险区

南片结合百神洞开发建设进行。是游客欣赏自然奇景、探秘自然的场所。

五、案例分析

 1、规划成功的方面

 总体规划能结合现状,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布局,总体效果较好,规划较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状分析到位 对现状地形、所在区域文化、投资企业状况、政府扶持状况等方面考虑周全,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方案,有利于园区以后的运营发展。

2)功能分区合理 总功能分区上基本可以完美结合现状地形,因地制宜完成交通体系、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3)体验项目规划较好 结合山寨的产业、地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体验规划,有一定的深度,是该山寨的特点。

 2、规划需要提高的方面

1一产规划过于杂 山寨内耕地少,但出于休闲体验的需求规划了过多的果树种类,一产效果不理想。

2)百神洞探险区与其它部分衔接需要改进 目前该区没有开发计划,所以规划是与其它区域衔接不够,包括交通处理、空间处理、视线处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后结合该区的开发应完善这些方面的内容。

第四节  大唐小镇玉皇洞村农业观光划案例

一、项目背景

大唐小镇项目选址东至古城墙,西至司马道,南至大西门北至旅游路,规划用地1600余亩,以“风水福地,唐韵乾州”为主题,以地形北高南低之势,仿照唐长安城六道坡依乾卦布局法理,建设六坊之间及边缘规划乾州湖、护城河水系及公园绿化等项目附属,建设一个集娱乐、休闲、居住、旅游购物、民俗文化体验、融合古今为一体的仿唐商娱中心。玉皇洞村农业观光园是其中一个功能区,主要是供应大唐小镇自需和给游客提供一个农业体验场所。

二、场地现状

该园区作为服务于大唐小镇蔬菜周年供应需求的角色,本次规划设计基于大唐小镇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地段位于乾县玉皇洞村、大唐小镇项目西北方向,紧邻大唐丝路风情小镇项目。园区总面积约为160场地地块可分为南北两块地,北边地块为长条形,整体地势变化较为丰富,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在规划中利用地势上的高差植物形态的差异来营造出高差色彩变化丰富的景象让植物生长更加自由园子也因此变得更大;而南边地块不规则地块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基本为平地规划中主要为各种建筑用地硬质铺装。园区西部紧邻谷河,将来可满足园区内种植灌溉问题

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

乾县交通便利,312国道、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靠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距省会西安85公里,距宝鸡130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55公里。西安-平凉铁路部分路段已开工建设,铁路穿境而过,这就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历史文化优势

乾县是一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以乾陵为代表,还包括梁山宫遗址、懿德太子墓遗址、永泰公主墓、黄土民俗村、龙岩寺等景区,这中密集型的旅游大县,其发展无疑能带动大唐小镇及农业园区的知名度和人气。

3依托大唐小镇发展优势

乾县大唐小镇项目位于乾陵南部,司马道西侧,该项目对于改善北部旱腰带地区群众居住条件,保护乾陵生态环境,深度挖掘乾陵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乾陵唐文化景区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次设计的农业园区作为服务于大唐小镇蔬菜周年供应需求的角色,并且能依托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体验等项目,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2、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问题

大唐小镇项目现还处于建设阶段,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园区内除几条生产道路之外,其他硬质铺装道路缺乏,基础设施缺乏,整体程度没有达到旅游产业开发的标准。

2)水资源问题

干旱问题长期困扰着乾县农业,近些年,国家及政府大力出资解决地区用水问题,地区用水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节约水资源这个问题,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乾县水资源使用总量逐年递增,加剧了供需水矛盾;水资源管理仍是条块分割,管理保护体制尚不完善;节约用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较为缓慢;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用水质量低。

、园区的功能

1 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功能

园区的核心区通过引进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模式,形成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组装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工业示范的样板,成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农业科技产业发育与成长的源头。

2科技培训与科普教育

园区通过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设施,以及畜--粮(菜、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将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比较直接的传授给农民,引导周边农民走向致富道路。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在园区真正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和延伸产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3 都市农业和旅游观光

园区建设既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又展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园林化、生态化的整体设计,形成了具有浓郁田园风光的关中特色,为西安、咸阳及周边省市的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休闲胜地,体验田园劳作和田园风光的场所。

四、总体规划

总体分为8个功能区:石榴种植区、杂果林带(百果芬香)、设施蔬菜种植区、农业科技展示区、桃种植区、露地蔬菜种植区、果菜长廊和管理服务中心。

石榴种植区

建设面积5.21亩,主要种植石榴石榴是果实圆球形,极大,单果平均重750g,最大果重1500g。果面光洁,底色黄白,阳面浓红色,果皮厚。籽粒大,红色,汁液多,味甜酸,品质中上。10月上、中旬采收。产量约1000-1500kg,单果重约1-1.5 kg

杂果林带(百果芬香)

建设面积7.83亩,主要种植桃、油桃、樱桃、杏、猕猴桃果树。其中种植李1亩、樱桃2亩、杏1亩、枣1亩、甜柿2亩、林擒0.83 亩。

设施蔬菜种植区

建设面积18亩,其中日光温室6400m2,塑料大棚5472 m2。建造蓄热保温性能强的日光温室5栋,新型大跨度塑料大棚3栋。该区主要进行蔬菜育苗和种植。

4、农业科技展示区

建造连栋温室一座,面积为2688m2。采用盆栽、槽培、立体种植等方式种植温室花卉。

种植区

建设面积为30.77亩,主要种植优良的油桃和毛桃。

6、露地蔬菜种植区

建设面积为34.37亩;生产有机、绿色蔬菜瓜果,结合引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品种,主要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甘蓝、西兰花等);茄科蔬菜(茄子、辣椒、番茄);葫芦科蔬菜(如黄瓜、苦瓜);豆科作物(大豆、豌豆、绿豆)等蔬菜。

7、果菜长廊

此区包括长廊外花卉(百花争艳)3.23亩;长廊:481.65m。长廊外花卉主要种植草花、香草等植物;长廊主要种植藤本植物,如南瓜、丝瓜、蛇瓜、葡萄、锦屏藤等。

8、管理服务中心

建设面积约为336 m2,为园区企业提供办公、产品交易、仓储。同时设立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整体规划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水电电讯等基础设施管理,产品推介,参观接待,园区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等工作,完成产品生产农资材料使用质量检测、认证等工作。同时负责园区水、电、物业管理、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服务。

五、案例分析

1、规划成功的方面

总体规划能结合现状,配合大唐小镇整体规划而科学布局规划,总体比较理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准确,配合到位 以蔬菜生产为核心,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其它产业。

2)布局合理 自然地形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整体北高南低,项目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安排菜、花、果布局,安排露地、设施布局。

3)构图较好,满足视觉要求 结合地形因势利导组织交通、地块,形成规则有序,且与环境很好结合的构图效果。

 2、规划需要提高的方面

1)体验的成分较少 真正游客可参与的项目少,且缺乏深度。

2)环境限制,规模化效果没出来

 


休闲农业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园艺产品案列课程园艺专业、教学目标目的要求

了解休闲农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内容,能初步对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进行解读。

2

涉及知识点

休闲农业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休闲农业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功能分区

3

配套教材

休闲农业概论

4

启发思考题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如果规范化发展

休闲农业规划中如何体现休闲养生的内容

5

分析思路

休闲农业概念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理论案例学习资料查阅、相关知识获取结合我国休闲农业现状进行思考

6

理论依据

休闲学、生态学、景观学的知识

7

背景信息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国外成熟休闲农业的发展

8

关键要点

休闲农业的本质:体验场所;

休闲农业不同与传统农业:要能吸引游客

9

建议课堂计划

总学时4学时:基本理论内容1学时,案例正文2.5学时,课堂讨论0.5学时

 


第十一章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典型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邹志荣

摘要:我国设施蔬菜面积已经达到5790万亩,产值达到7800多亿。有效解决了我国蔬菜周年生产与供应问题。陕西省安塞县是一个设施农业发展较快,效益最好的县区。该县在产业定位,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方面是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

 

第一节  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2010年全国5160万亩设施蔬菜至少可解决2580万人就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约15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设施园艺产业的总产值为6965.25亿元,净产值为5400.59 亿元,使全国乡村人均增收783.09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3.23%。重点设施园艺产区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额都在2000元以上。

2013年我国蔬菜产业规模基本稳定,据初步统计,蔬菜播种面积约为3.08亿亩,比2012年增加约2.7%;总产量约7.24亿吨,比2012年增加约3.4%。其中设施蔬菜生产面积5600万亩

2014年我国蔬菜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蔬菜播种面积约为3.6亿亩,比2013年增加约3.7%;总产量约8.4亿吨,比2013年增加约16%2014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788.66万亩,产量2.63亿吨,占蔬菜总产量32.3%。产值7800多亿,占蔬菜总产值60%以上。

设施蔬菜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芹菜、韭菜、豆角等,占设施园艺85%以上面积,是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佳产业。

第二节  安塞县设施蔬菜发展成功案例

一、基本情况

安塞县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丘陵绵延,海拔最高1731米,最低1012米,平均海拔为1371.9米,属干早温凉区过渡的暖温带半干早气候,年平均气温8.9℃、降雨量505.3毫米,日照2311.9小时,无霜期144天。全县辖751个街道办事处、211个村,总人口16.62万,其中乡村人口13.11万,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6.6亩。安塞县设施蔬菜到目前为止,累计发展日光温室4.2万座,弓棚11000座。20082009年度,全县日光温室棚均产值9200元,蔬菜总产量为15.27万吨,产值2.98亿元,仅设施蔬菜一项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设施蔬菜已经成为退耕还林之后,促进安塞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1、种植面积

2000年开始,安塞县以每年新建2000座日光温室的速度扩张设施蔬菜的面积,截止2010年底,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户有8000多户,日光温室数量为4.2万座,弓棚11000座。

2、分布区域

设施蔬菜分布于安塞14个乡镇(管委会),其中南川四乡镇和中川两乡镇的面积较大。近几年,由于川道地基本饱合,设施蔬菜的发展区域由川道村向拐沟村、川台地向湾塌地和山地延伸。目前,山地日光温室的面积已达8600座。山地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好、产量高,但建棚成本较高,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难度大。

3、种植品种

安塞设施蔬菜种植品种的基本格局为北部乡镇以茄子为主,中部乡镇以黄瓜、西红柿为主,南部乡镇以辣椒为主。目前,茄子、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几个主栽品种的种植面积为:茄子7000棚,黄瓜5800棚,西红柿4500棚,辣椒3700棚,西甜瓜2500棚,其它品种7300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主要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模式发展,如沿河湾的候沟门村和砖窑沟村是黄瓜种植专业村,镰刀湾乡罗居村是茄子生产专业村,王家湾乡的日光温室全部种植油桃。

4、棚形结构

安塞日光温室主要采用拱圆形半钢架竹木结构93年左右建起的日光温室是一坡立竹木结构。日光温室的跨度一般为7.8,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日光温室长度不等,延安市以50长、7.8宽为一个标准日光温室,以50长、7宽为一个标准弓棚。日光温室的墙体厚度为1.2,没有半地下,背坡的宽度为1.2,这种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较差。  目前结构改为跨度9-10,长度在50-100。墙体在1.5

二、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1、领导重视,制定优惠政策,发展设施蔬菜。

1)除了省市补助政策之外,县上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50米×7.8米)补助1000元,对集中连片100座以上的点,县上无偿解决水电路建设费用。

2)新型日光温室建设优惠政策。建造一个需80000元,其补助办法为: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补助32000元;县上给每个日光温室按惠农卡政策协调30000元贷款。

3)实行项目捆绑,发展设施蔬菜。安塞县把退耕还林、集雨窖灌、节水灌溉、村村通油路、农网改造、农机补贴、农业综合开发、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等几个方面的资金捆绑在一起发展日光温室蔬菜。

2、解决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关键问题。

制约安塞日光温室蔬菜产量、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是两低

一是冬季产量低。安塞县大棚深冬季节夜温只有5-6℃,蔬菜生长慢,产量低,而同期寿光大棚温度在12℃以上,主要原因是安塞的日光温室结构和保温设施不好,保温性能差。

二是菜价低。20092月,寿光的茄子一斤卖2块钱,而安塞的一斤只卖7毛钱。同一时间同一品种价格有这么大的差异,说明安塞的蔬菜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形成品牌

针对两低问题,一是指导菜农通过增加草帘数量、加盖防寒膜等措施来提高日光温室的夜间温度,每棚增产1000斤左右。

二是努力提高安塞蔬菜知名度。近年来,通过参加全国的农产品促销会,展销了安塞的优质蔬菜。注册了安塞蔬菜商标,印制了统一标识的包装箱,指导菜农分等级装箱销售。帮助侯沟门村注册侯沟门黄瓜品牌,侯沟门及邻近几个村的黄瓜在延安、西安市场上供不应求,平均售价比市场价高出3-5毛钱。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逐年推进,安塞县羊子的数量急骤减少,现有的农家肥已远远不满足现有日光温室的需要,再加上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张,肥料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一个因素。根据前两年的探索,2009年以来,安塞县在真武洞镇井居村实施了百千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在王家湾乡屈家畔村搞了一个山地循环农业示范点,通过养猪来解决日光温室肥料短缺的问题,配套沼气站以后,实现沼渣还田、沼液施肥、沼气照明做饭的生态循环。

4、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近年来,已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效益的品种3个,分别是安德烈茄子、布利塔茄子、芭莱姆辣椒,这些品种在全县已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推广了四项新技术。即:推广了大棚自动卷帘技术。这项技术的使用,明显地延长了光照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草帘的磨损,很受菜农欢迎。全县配套自动卷帘设备的日光温室达6000棚。

引进试验了日光温室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安塞县在示范园和侯沟门村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试验,抗病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0092月上市的辣椒在两个月内比对照棚多产600斤,每棚增收2000元左右。

5.创新推广山地温室

根据安塞县区域特点,开展山地温室建造与应用效果的工作具有创新性.安塞是一个黄土高原沟壑山区,90%的土地是山地.所以开发山地温室意义较大.实践证明山地温室温度高于平川对照温室3-4,保温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温室标准是跨度9,长度50-100

6.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2)建立蔬菜局,配备人员与经费;

3)技术力量强大,新技术应用较快;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综合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6.不断创新改革,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设施蔬菜产业典型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的课程、专业、教学目标

2

涉及知识点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相应的知识点

3

配套教材

1、中国设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设施园艺学

3、全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报告

4

启发思考题

分析其产业发展优势

5

分析思路

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

6

理论依据

对设施蔬菜产业目前的发展概况有所了解

7

背景信息

安塞县概况,发展现状,成功经验

8

关键要点

设施蔬菜,发展优势,有效做法。

9

建议课堂计划

2学时

 


第十二章  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振超

摘要:禹州市政府对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的建设非常重视,禹发【2013】5号文件“中共禹州市委禹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支持,为了保证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编制。项目区总面积约5500亩,本次规划重点是核心区。按照功能,园区由“一心、一带、七区”组成,“一心”即核心区;“一带”指滨河观光带;“七区”分别是果树种植区、设施农业区、户外拓展区、生态养殖区、养生庄园区、企业农场区和果蔬采摘区。“一心”,即核心区,包括园区综合服务游客中心、办公楼、宾馆、展厅、农机推广中心、花卉广场、小吃街、半亩园、人工湖、露天婚礼广场和停车场等。“一带”,即滨河观光带,包括艺术聚集部落、知青展示区、钧瓷文化展示区、油菜花田、湿地博物馆、林地廊道、赵氏碑亭、金龙嘴、法容寺遗址、亲水别墅和水上乐园。“七区”,即是果树种植区、设施农业区、果蔬采摘区、养生庄园区、企业农场区、户外拓展区和生态养殖区。引进最新先进成熟的高新农业技术入驻园区,实现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和推广功能;展示各国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引进和整合区域内从事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特种养殖的专业农户,为当地和周边农牧民提供一个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的养生、休憩场所;加强合作,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品牌,将园区建成一个河南省禹州市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典范。

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高地,成为全国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表率。

案例来源:作者主持的项目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与立项背景

一、项目的由来

禹州市政府对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的建设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禹发【2013】4号文件《中共禹州市委禹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实施“11536“投资促进计划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中第51条“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养殖、种植项目”,以及禹发【2013】5号文件“中共禹州市委禹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支持,为了保证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着手进行“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编制工作。

、项目区概况

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鸿畅镇南田庄村,东临三峰山,西靠玉皇山,蓝河自北向南与发源于自西北部的小青河在东南部交汇,形成两面环山、三面环水之势,园内岗地占1/3,平原占2/3,土质为土,土层深厚肥沃,无工矿企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园北靠禹神快速通道,南临贺神公路,西临禹铁路,交通便利。

三、规划背景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方向。

近年来,禹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拱棚蔬菜春早熟栽培发展较为迅速,但栽培品种单一,既不能满足反季节栽培轮作倒茬需要,又没有丰富的花色品种供应,产后检测还较为薄弱。随着禹州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反季节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更高的市场需求,已经势在必行。

本项目的实施能够为当地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样板,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的展示示范园,将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率先在示范园内展示示范,然后进行推广辐射。

第二节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一、指导思想

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高地,成为全国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表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原则

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以农林牧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因此应坚持在保护环境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生态循环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保护第一,永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相协调。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做到先评价后开发,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

(二)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原则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示范高效种养殖品种和栽培技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改革现代农业科技体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经营模式的集约化合规模化。

(三)参与性原则

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等特点,设计出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农业休闲活动项目。使人广泛参与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层面地体验到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乡村氛围。

(四)坚持“农游”相结合的原则

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体,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既要注重相关产业发展和整合,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又要使休闲体验者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增强游人热爱大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农业与旅游业有效结合,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通过旅游的带动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提高了农业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又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延伸和发展。

(五)效益带动原则

通过对规划区内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以农业高新技术为切入点,引导当地产业的梯度转移,充分带动农业、林业的生态效益,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效益最大化。

(六)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本质所在,是一个园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根据本规划区域的资源优势,选择高新农业设施、优化作物种类、产出和开发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充分展现个性特色,丰富各项内容,提高示范区生产和创新能力。

(七)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具有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在产品开发和项目设计上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特色是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发展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选准突破口,使其特色更加鲜明,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如北京门头沟区的“妙峰樱桃园”、平谷区的“桃花海”观赏采摘区、大兴区的“万亩优质休闲采摘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休闲农业园区。

(八)可操作性原则

园区的开发应避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力戒片面追求规模和效应而忽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农业现状相脱节的弊病。

三、规划依据

本规划的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 2004-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号文件”;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5. “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 许昌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7.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9. “禹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项目的批复”。

第三节  园区特色、主要目标与建设期限

一、园区特色

依据禹州市生态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区,展示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样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咨询。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适度规模,低碳排放、林园统筹”的园区发展思路,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为河南省及全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做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

依据场地现状和区位条件,结合所在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区域农业的生产示范(经济林木、果、蔬菜),充分挖掘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郊野休闲度假等)。并逐步将其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休闲、生态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重点突出农业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为主题的田园游憩活动。

禹州市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的建设总体目标是: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把园区建设成“布局科学、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发展超前、带动力强、国内知名”的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使园区成为当地中草药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工厂化育苗中心,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城镇市民农业体验基地,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大专院校的农业科研基地,成为培养新型农民和土专家的培训基地,成为禹州市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亮点。

三、建设期限与年度建设内容

规划期为10年,规划建设期2年(即2014—2015年),成长期5年(即2016—2020年),成熟期4年(2021—2024年)。项目实施是分三个阶段:

2.1第一阶段(2014-2016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行水电路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开始现代农业区大棚、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三大主体工程建设。到2015年底,完成农业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区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市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

2.2第二阶段(2017—2019年):完成农业园区全部建设工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功能区,与旅游形象协调的生态农业园风格初步形成。完善生态旅游设施的配套供给,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完成民俗文化新村、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合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到2017年,园示范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园区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良种化程度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5%,土地生产效率达到每亩0.8万元以上。

2.3第三阶段(2020—2024年):园区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基地。推出生态农业园的乡村生态旅游和健身性旅游项目,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功能进一步完善,带动全区乃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园区整体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土地生产率达到每亩1万元以上,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第四节  园区功能与建设地点规模

一、园区功能

(一)展示示范功能

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最先进的农业管理手段、最具活力的农业经营方式。

1、新技术和新成果的示范

引进、示范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计算机管理与信息技术等,进行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并通过展示、示范、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等手段,带动周边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示范

农业科技园区内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都被其他科技开发企业甚至国营农垦企业所仿效。

(二)培训功能

园区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使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三)辐射带动功能

通过辐射扩散作用,促进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周围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甚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休闲观光功能

农业科技园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装,就可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投资省、见效快、风险低、可塑性强,既可观光,又可参与,既可品尝,又可带产品,具有其他旅游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通过现代设施工程、国内外优良品种、最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及相关技术的展示示范,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加上独特的农业文化、农业历史、农业博览、农事参与及生态休闲等功能的设计,农业科技园区成为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天人合一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景点。

二、建设地点和规模

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鸿畅镇南田庄村,东临三峰山,西靠玉皇山,蓝河自北向南与发源于自西北部的小青河在东南部交汇,形成两面环山、三面环水之势,园内岗地占1/3,平原占2/3,土质为土,土层深厚肥沃,无工矿企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园北靠禹神快速通道,南临贺神公路,西临禹铁路,交通便利。项目区总面积约5500亩,本次规划重点是核心区。

第五节  总体布局规划

一、总体布局

园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依据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园林化设计,实现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展示示范,按照观光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生产、都市化观光、园区化管理和优质化服务等内容进行合理布局与设计,园区总体形成“一心、一带、七区”“117”总体格局。详见附图2。

二、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园区由“一心、一带、七区”组成,“一心”即核心区;“一带”指滨河观光带;“七区”分别是果树种植区、设施农业区、户外拓展区、生态养殖区、养生庄园区、企业农场区和果蔬采摘区。

“一心”,即核心区,包括园区综合服务游客中心、办公楼、宾馆、展厅、农机推广中心、花卉广场、小吃街、半亩园、人工湖、露天婚礼广场和停车场等。

“一带”,即滨河观光带,包括艺术聚集部落、知青展示区、钧瓷文化展示区、油菜花田、湿地博物馆、林地廊道、赵氏碑亭、金龙嘴、法容寺遗址、亲水别墅和水上乐园。

“七区”,即是果树种植区、设施农业区、果蔬采摘区、养生庄园区、企业农场区、户外拓展区和生态养殖区。引进最新先进成熟的高新农业技术入驻园区,实现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和推广功能;展示各国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引进和整合区域内从事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特种养殖的专业农户,为当地和周边农牧民提供一个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的养生、休憩场所;加强合作,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品牌,将园区建成一个河南省禹州市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典范。

三、项目设置与规划内容

示范园的核心区作为整个示范园的重点,能实现园区的所有示范、展示、休闲功能,“一心、两带、四区”的整体布局具体如下:

(一)“心”——核心区

1.面积:占地约171亩。

2.功能:负责园区整体规划的实施,企业引进,产品推介,参观接待,旅游产品开发,园区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等工作,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园区所产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认证等工作,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中心按照企业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园林化的建设手段把生产管理、餐饮服务、农资农技服务等有效组织,合理的布局,形成集农业生产管理与休闲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区。从园区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考虑,组建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引进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对园区的生产、流通、食宿、各类产品开发等相关业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

3.规划内容:包括园区综合服务游客中心、办公楼、宾馆、展厅、农机推广中心、花卉广场、小吃街、半亩园、人工湖、露天婚礼广场和停车场等。还包括大门、门房、职工宿舍、会议室、培训中心、餐厅、农产品检验室、农产品初加工车间、气调库、农资库房等。

(1)综合服务中心

面积和地点:1公顷,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主入口处。

功能: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整个园区作好管理服务,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招待住宿的功能。

规划内容:建办公楼400㎡,原材料库200㎡,成品库200㎡,职工宿舍300㎡,员工餐厅100㎡,看护房20㎡,会议室50㎡,多功能厅100㎡,职工活动中心50㎡。

(2)半亩园——自耕农场

面积和地点:占地约100亩。

功能:让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体验乐趣而生。“自耕农场”可以让在于向都市儿童提供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捕捉田野的诗意时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的空间,从而使少年儿童能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提供给少年儿童、学生、游客进行学农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发展意识,还能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及爱劳动、爱学习等良好习惯的形成。“自耕农场”使家人们在喧嚣的都市中得以体会亲近自然的田园之乐,足不出户得以享用健康安全的食品蔬菜;孩子们在游戏之外得以经历春华秋实,为童年增添绿色乐趣。“自耕农场”可以让白领阶层放松心情,放松工作压力。让老年人心情愉悦,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种植一亩田,成就健康,收获梦想。

规划内容:“自耕农场”园区将每亩土地划分为100个单元地块向市民出租,每个单元地块占地约0.5亩,租赁户统称为“地主”。由“地主”自行种植、采收。在园区中设置自助式厨房(租用)、特色餐厅、度假别墅供“地主”食宿,设置各种健康、休闲娱乐设施供“地主”娱乐。农庄配备专职管护人员负责常年管理维护。

(3)地方特色小吃街

面积和地点:占地约50亩。

功能:“地方特色小吃街”涵盖了四种理念:一是味道鲜美,二是洁净健康,三是吃得开心愉快,四是深厚的文化韵味。而“地方特色小吃街”中的“风味小吃城中街”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规划理念,将本市及全国各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风味小吃、精致小点、特味小菜纳入其中,打造河南第一家以中原饮食文化——“精美情悦”为主题的地方特色小吃街。

规划内容:主要小吃种类有杂、羊肉汤、烩面炝锅面、胡辣汤、丸子汤、桂花热干面、笼碗、开封小笼包、开封灌汤包、千层饼、油炸小龙虾、煎饼果子、姐弟俩土豆粉等等

(4)休闲垂钓园

面积和地点:2000㎡,核心区南侧。

功能:蓄水、垂钓、休闲等;

规划内容:主要是蓄水池的规模、防渗和淡水鱼的养殖。

(4)草坪婚礼广场

面积和地点:3000㎡,核心区东侧。

功能:草坪婚礼、香草花海、婚纱摄影、木屋别墅;

(6)生态餐厅

面积和地点:3000㎡,在管理中心东侧,现代化连栋温室南面。

功能:招待、餐饮、展示等。观光农业规划中,生态餐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部份,它为观光的游人提供餐饮服务,是观光园经济收入中的重要创收主体。利用农园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结合特色而简易的农家厨艺而形成的特色餐饮,为游人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菜肴与传播饮食之文化,特别是一些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已成为城里人追求返朴归真饮食文化的主流。

规划内容:主要进行室内布置、装璜、后厨的设计。

(二)“一带”——滨河观光带

1、面积:约260亩。

2、功能:观光、旅游、垂钓、休闲、拓展训练等

3、规划内容:一是开发沿河的内路湿地公园和蓝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内陆河旅游的经典景观。二是开发旅游产业度假、古村落、山庄、庄园、农家乐、素质拓展、体育训练等旅游项目区。三是开发画圣吴道子故里文化产业项目。向游客展示古城风貌,为游客提供休闲锻炼、参与体验、竞技健身等设施项目。

(三)“七区”

设施农业区、果树种植区、果蔬采摘区、养生庄园区、企业农场区、户外拓展区和生态养殖区

1、设施农业区

(1)面积:总面积约253亩。

(2)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新品种展示、高新技术推广和科普教育。温室内分为科普展示区及种植栽培区,其中科普展示区配备有展柜、触摸屏等展示性配置;种植栽培区分为立体栽培区、水培区、观赏蔬菜种植区。

(3)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化连栋温室2座,其中1座智能温室进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另一座智能温室建设成为生态餐厅。塑料大棚29座,节能日光温室57座,主要进行节能日光温室的结构、环境调控技术与设备、自动卷帘机、二氧化碳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展示示范,实现反季节蔬菜、花卉和果树等标准化生产。

2、果树种植区

(1)面积:占地约1458亩。

(2)功能:主要种植各种优质果树,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果品的产量和品质。

(3)规划内容: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选择的树种主要有韩国梨、樱桃、葡萄、冬枣和核桃。

3、四季花果采摘区

(1)面积和规模:占地约304亩。

(2)功能:精心设计,合理布局,规范标准栽植多品种果树,使其达到春季观花,秋季观果的观光农业效果,使游客进入园中能真实地感受到栽树观花摘果的乐趣和大自然的朴实和谐,在细心品味乡土气息的同时,身心放松,忘却烦恼。

(3)规划内容:以引进和栽培优质的水果品种为主,种植树冠、枝叶、果形、色彩独特或珍稀的果树,春有草莓、樱桃、桃子、杏、李子;夏有西瓜、香瓜、哈密瓜、香蕉、芒果、火龙果等;秋有葡萄、梨、深秋季节柿子、山楂、猕猴桃;冬有温室大棚的设施果树,主要包括草莓、葡萄、杏树、李子以及南方的香蕉、橙子、木瓜等。

4、养生庄园区

(1)面积:占地约147亩。

(2)功能: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极佳,森林覆盖面积高,负氧离子达2万个/cm2天然氧吧。气候舒适宜人,即使盛夏酷暑季节,白天室内气温也只有26℃,晚上则需盖上薄被,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避暑,养生长住。庄园四围古树名木遍布,翠竹环绕,曲径通幽,俨然是陶公笔下世外桃源之再现。“游乡村、住民宅、吃土菜、当农夫、赏原生态山水、领略田园之乐”,是中老年人休闲、养生、养老、避暑的理想之地。

(3)规划内容:四季养生堂、品茗居、心湖、博雅轩、花卉庄园以及垂钓、种花等。

5、企业农场区

(1)面积:占地约100亩。

(2)功能:企业化可以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多环节集中在一起,深化农业生产,提高附加值。显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前提是各个环节之间具有超过交易费用的互补经济。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农业国家对农产品的销售与深加工主要是通过农业合作制度完成的,说明农业生产、销售及深加工之间的互补经济小于因此产生的交易费用。

(3)规划内容:主要进行现代农业的生产,建设内容主要有日光温室5座,塑料大棚8座,养猪场1个以及沼气池。

6、户外拓展区

(1)面积:占地约87亩。

(2)功能:拓展训练来源于二战期间,也是历史潜能心理学开发最早的一个科目,是团体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这科目是通过模拟环境中,而设计的项目或游戏,来让大家在团队氛围中去自我认知优点和缺点,是自我认知成长的一个自我管理过程。概况说有:个人挑战,自我突破,与人沟通协作、熔炼团队,在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细节,修养习惯等一系列反映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游戏中感悟。

(3)规划内容:主要建设内容有跑马俱乐部、林地跑马场、滨水营地、素质拓展区和旧民居恢复区。

7、生态养殖区

(1)面积和地点:占地约109亩。

(2)功能:其主要功能为有机蛋、肉、奶的生产,同时具备观赏、科普教育的功能。生态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生态养殖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3)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家禽散养区,主要散养鸡、鸭、鹅等家禽,生产有机的农副产品。以及微型牧场区,结合生产、观光和会员认领的需要,有限制的养殖一些大型家畜,如马、牛、羊、鹿等,结合这些养殖也配套引进一些牧草,进行牧草的引种与实验。

第六节  基础工程和建设要求

一、交通道路系统

(一)对外交通道路规划

1、指导思想

按照现代化农业园区规划的总体布局,以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高标准发展为指导,在合理分配园区各功能用地布局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对外交通系统;根据园区用地布局,合理确定道路网密度,使交通网在园区内尽可能均匀分布;在人流、物流、车流的集散地,做到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

2、原则

在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满足交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面积,以扩大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3、道路规划

园区外运输以汽车为主,主要依托物流中心解决农产品的转运问题。园区对外交通通道主要由一条景观大道和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网组成,成方格网状布局。

(二)对内交通道路规划

1、指导思想

园区对内的交通线路,应根据生产作业线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合理地分配和组织流线、流量、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应注意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的衔接以及不同的交通车辆、不同的交通线路和不同的交通流量的衔接;生产区道路采用能满足错车要求的单车道。

2、原则

整个园区通过内部道路系统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按照人流、货流的不同特征、交通工具的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等进行分流,将道路区分成不同的功能。道路设计与当地的主导风向呈一定的偏斜角度,以避免大风的直接侵袭。

3、道路规划

园区道路布局根据休闲观光与产业化的思路来布局,结合当地河南省禹州市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人文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在园区休闲的地区,自然式的鱼池寓意源头发源,花卉展示区采用富有流动线条,寓意发祥广大与传承。道路设计分主干道、生产干道和生产路:

主干道宽4-5m,全部硬化(沥青或水泥路面);双向二车道,道路两旁栽植行道树。主干道主要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改扩建,连接主入口、园区管理中心、设施农业区和四季果品采摘区,贯穿整个园区,构成园区主要道路网,是园区生产的主要线路。

生产干道宽2-3m,道路两侧规划绿化带,主要是方便园区工作人员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对主干道的补充和完善。

田间生产路宽1-1.5米,道路不做硬化处理。

二、公共设施规划

建设高效能的园区管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现代化园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中心明确、层次清晰的农业科技园区公共设施体系。

园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围绕“一心、一带、七区”展开。重点布局在以园区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区和花果采摘区,并考虑区域居民的分享。

三、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河南省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的用地布局,其绿化系统规划着重强调沿园区重点区域、园区道路以及园区特定位置,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化系统。

园区绿地系统规划需要对园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性质、规模、污染状况等进行充分的调查;本着统一安排、统一布局的原则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绿化规划设计布局要合理,以保证安全生产;要考虑地形、土质特点、环境污染等情况,在满足各项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结合生产,种植一些经济树种。

四、给排水系统规划

(一)给水系统规划

给水系统规划的主要依据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J 16-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等。

拟定耗水量为1.0万t/日,其中生产用水0.5万t/日。给水利用地下水,满足项目生产所需的用水量。

考虑到园区生产、生活、消防、绿化等用水量较大,项目供水直接供水管网供应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园区需要设置蓄水池和供水泵房。给水管材采用PVC-U给水塑料管,胶圈接口。通过接通城市供水管网,将水存入蓄水池,然后,连通蓄水池与供水泵房后,经园区给水管网输送到各用水点。

(二)排水系统规划

排水系统规划的主要依据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J 16-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

园区全天排水量为1万吨。根据园区的功能分区,综合考虑各功能区的排水量,园区在主要生产区和生活区设置主排水管道,在其他区域设置次排水管道,形成排水管网,汇集到城区污水处理厂。

 

五、电力和电讯工程规划

(一)电力工程规划

根据园区建设的要求,结合规划区内拟建的供电设施,在园区设置一变配电站,沿着园区道路进行布置。

从本区电网的实际出发,根据厂区所需电力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逐步扩大电网供电能力,有步骤地整理和加强电网的结构布局,做到近、远期结合,技术经济合理,分期实施。园区10kV进线采用电缆埋地引入,采用电缆分支箱分别供给2台变压器。其中1#变压器容量500kVA,2#变压器容量160kVA,各变压器负载率0.75,同时系数0.85。所有变压器均为箱式变压器。

园区负荷统计及变压器容量选择见下表:

1号变压器容量选择

序号

名称

安装功率(KW

需用系数

计算功率(KW

1

主出入口

15

0.8

12

2

现代化连栋温室

50

0.8

40

3

生态餐厅

50

0.9

45

4

管理中心

100

0.9

90

5

花卉广场

50

0.6

30

6

半亩园

25

0.3

7.5

7

中华小吃街

50

0.9

45

8

草坪婚礼广场

10

0.2

2

9

休闲垂钓区

10

0.2

2

 

总功率

 

 

273.5

 

总容量(kVA

 

 

341.88

 

安装容量(kVA

 

 

455.83

 

选配变压器(kVA

 

 

500

2号变压器容量选择

序号

名称

安装功率(KW

需用系数

计算功率(KW

1

养生庄园

200

0.2

40

2

设施农业区

20

0.2

4

3

露地果树

10

0.2

2

4

企业农场

40

0.5

20

5

生态养殖区

50

0.5

25

 

总功率

 

 

91

 

总容量(kVA

 

 

113.75

 

安装容量(kVA

 

 

151.67

 

选配变压器(kVA

 

 

160

园区拟定耗电660kVA,用电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及其他用电类型。先由区政供电线路接入到设在园区内变配电站,再由变电站引出。供配电为单电源放射式及树干式供配电

(二)园区通讯及电视规划

整个园区的通讯及电视线路由河南省禹州市电信局及广播电视中心引入园区。电讯线路选用HUV电缆电线,穿PVC塑胶管地埋敷设至各接线箱。电视线路选用SYV同轴电缆电线,穿PVC塑胶管地埋敷设至各使用单元。通信线路与电信线路同步敷设。

六、环境卫生规划

园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公厕、果皮箱、环卫队伍及设施等。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把园区建成环境优美、清洁卫生的农业生产园区,合理配套建设收集、转运、处理、回收利用设施,形成高效、完善的园区环卫体系。以垃圾无害化处理、操作机械化为重点,实行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分类化、无害化和减量化。

园区垃圾主要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两大类。垃圾经车间工人和清洁工人归类、集中后,通过垃圾收运车将垃圾运送至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

七、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园区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一)土壤污染防治

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园区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园区绿化、村镇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园区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园区生物多样性。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等建立多目标系统,制定污染总量控制体系,贯彻相关行业环保技术政策,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形成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贯彻园区产业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坚持环境质量第一原则和预防为主原则。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在关键部位设置绿化隔离带;坚持环保设施建设与生产设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标准;专项治理园区各重点污染源。

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综合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生态农业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农业环境的污染不仅来自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大量化肥和农药污泥等也在污染农业环境。研究这些污染物在农业环境,特别是在土壤、作物和食物链中的迁移、变化、残留;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高选择性新农药,研究农药加工和新的施用方法;污灌,固体废弃物的农用,人畜粪尿的污染防治和开发利用;畜禽卫生、生物防治和无公害蔬菜的栽培等。

八、综合防灾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国防震减灾“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河南省防震减灾规划》,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努力提高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救助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制定防震减灾规章制度,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抗震标准为 7.5级,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园区基本具备抗御7.5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消防规划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等,针对整个园区和各功能区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全局安全的各方面统筹安排,使各功能分区之间关系合理,不留火险隐患;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城市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讯和消防通道等专门设施,使城区和园区有健全的、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消防体系。

防洪规划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提高园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第七节  投资概算、资金来源与效益分析

一、估算依据

本报告是在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下,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农业项目投资评估》、《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中规定的方法与参数。根据规划的建设方案与设备配置清单,各专业提供的技术经济数据及参数进行投资概算。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参照轻工业工程设计概算办法和同类工程单位造价计算。设备购置按生产厂家提供的价格及收集到的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安装工程费按综合安装费率5%计算。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参照同类建设项目费用指标计算。不可预见费占固定投资的4%。各建筑材料参照现行市场价格确定。

二、投资概算

园区总投资52390.48 万元。在工程建设投资中,园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2205.85 万元,园区土建工程24275.38 万元,园区设施设备及安装费6566.75 万元。无形资产投资1200万元,递延资产投资149.82万元,建设预备费用181.59万元。

三、资金来源

本园区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地方财政资金,开发银行贷款,企业融资,农户入股四个方面构成。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投资、建设预备费用、建设期利息,运营流动资金等。根据项目总投资估算,项目总资金来源为52390.48 万元,其中国家、地方财政资金15717.14 万元,占总投资的30%;企业投融资36673.33 万元,占总投资的70%。

四、财务效益评价

(一)评价参数

基础参数:项目计算期9年,建设投资期2年,基准收益率8%,公共基础设施折旧年限50年,土建工程折旧年限30年,设备及安装20年,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年限9年。大修理费占折旧的25%,管理费占年总销售收入的2%,销售费占年总销售收入的3%,增值税销项税率17%,进项13%,城市建设维护税率5%,教育费附加3%,未考虑所得税,银行贷款年利率4.68%。

(二)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和附加估算

1、销售收入。项目产品销售收入依据各项目产品生产规模和近期市场价格估算。正常年份产品销售收入17015.88 万元。参观门票90.00 万元;餐饮75.00万元;开心农场180.00 万元;水果采摘30.00 万元;蔬菜采摘300.00 水果批发销售76.85万元;蔬菜批发销售953.38 万元;园林苗木7600.00 万元;养羊场300.00 万元;养牛场0.00 万元。

2、销售税金及附加。该项目产品征增值税,按进项13%和销项17%的税率征收。该项目正常年流转税为120.00 万元,其中,增值税为25.00 万元,城市建设维护税为200.00 万元,教育费附加为4246.57 万元。

(三)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项目正常年总成本费用为3909.19 万元,其中原辅材料费1200万元,人工福利费800万元,折旧费740.05 万元,大修费185.01 万元,摊销费133.33 万元,管理费42.81万元,销售费510.48 万元。固定成本1909.19 万元,变动成本2000.00 万元,经营成本3035.81 万元。

(四)财务效益分析

1、利润及其分配。正常年利润8860.12 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6.91%;正常年园区提留886.01 万元,未分配利润7974.11 万元(见附表4)。

2、现金流量分析。根据园区项目汇总的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见附表5)可知,该项目为标准常规项目,即累计现金流入总量大于累计现金流出总量,并累计净现金流量仅有一次由负变正的过程。最大现金流量为50104.66 万元,最小现金流量为-5348.94万元,正常年份净收益为9733.51 万元。

3、盈利能力指标计算结果

投资利润率=16.91%>ic=8%

财务净现值=17326.40 万元>0

财务内部收益率=14.90%>ic=8%

静态全部投资偿还期=5.69 年(不含建设期)

动态全部投资偿还期=8.31年(不含建设期)

(五)财务评价结论

园区财务分析的结论是:①投资建设方案科学,建设规模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可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②园区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商业财务效益好;③园区实施会给相关企业和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带动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因此,园区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五、社会效益分析

(1)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新的有效途径。

(2)为禹州市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样板,带动周边县市农业经济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4)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5)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六、生态效益分析

园区实施整体规划,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规划中注意生态循环链的建设,在各养殖区均建立了污物处理设施应用了较为先进的处理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环境条件,对环境没有任何有害物排出,同时,在园区发展大面积的园林苗木、林果等产业,可以有效改善园区环境条件。

第八节  保障措施与运营模式

一、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全区上下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区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其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农林科技示范园的根本目的。其次,树立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团结协作的意识;树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意识。第三,全区上下需要突破旧的体制机制,突破旧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树立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全新思维。

2、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贯彻实施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把手要亲自组织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筹备,严密组织。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推进,并安排专人抓落实,同时定期对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上报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园区领导小组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了解情况,推进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3、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促进园区产业发展

(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园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突破口在于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园区创新体系。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第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第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迅速提升禹州市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第三,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国内外顶级专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第四,加快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五,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第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七,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积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集聚、技术集成步伐。

(2)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从原料到最终产品整个产业链条和环节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体系、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体系、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服务园区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对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积极组织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管理标准。

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是禹州市适应产业发展规律、提高园区产业国内外竞争力、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河南省禹州市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建立产供销一体的全产业链思维构架园区产业体系。二是狠抓主体产业群建设,形成以种植与养殖、加工与物流、休闲与参观为核心的三大产业群。三是要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及时提供相关供求信息,延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尤其要加大对拉动辐射性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尽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四是要狠抓招商选资。一方面加大力度有序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向园区转移;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特别注重把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来”,带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切实利用和开发好河南省禹州市区教育资源、产业集群资源和园区经济资源,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的自主创新体系。六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切实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示范推广模式,以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为载体,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和先进经营组织方式、成果转化方式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示范推广,形成以禹州为核心的辐射圈层。二是加强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将农高会、农林卫视、网络、报纸等作为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三是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培训品牌。通过整合科技培训资源,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县乡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积极开展国际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技推广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实力,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由于示范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投资巨大,显然资金缺口较大。因此,在尽全力争取各部委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宽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要通过寻求政府支持、银行贷款,寻找合适的协作伙伴共同开发等途径以保证资金来源。同时还可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境内外有关企业或个人的支持和扶持,尤其是要吸收工商企业来投资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多元投资机制。以项目的形式获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保证园区顺利建设。

7、加强对外联络,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要积极联络各种媒体,对禹州市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突出宣传禹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发展思路,宣传示范区建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宣传投资环境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宣传产业政策及“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项目,树立禹州市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对外宣传要突出重点,注重效果,努力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重点对园区主要规划内容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举办专题项目推介会和对接洽谈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出“菜单”,寻求客户,实地考察,瞄准对象,搞好项目前期对接,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招商氛围。

二、运行模式

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把当地村民作为产业开发和受益的主体,成立特色养殖、设施蔬菜、花卉、园林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入股的“公司+农户”,使农户成为企业的股东,同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分取企业的效益和红利,构建农户与社会化大市场相连接的桥梁。

 


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本章节只用于农学、园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相关专业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涉及知识点

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

3

配套教材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4

启发思考题

现代农业概念、田园综合体内涵

5

分析思路

让学生回答,互动,练习

6

理论依据

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

7

背景信息

国家历年一号文件

8

关键要点

规划背景、原则、指导思想、布局和主要内容

9

建议课堂计划

4学时

 


十三[微软用户1]  休闲农业策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陈红武、裘莉娟、赵滢

摘要:本章内容主要从策划的概念、休闲农业策划的任务、休闲农业策划的内容、休闲农业策划的要点和休闲农业策划文本撰写等方面阐述了休闲农业策划的基本知识。以柞水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为例,重点分析了休闲农业产品策划和营销策划的。

案例来源:作者项目

 

第一节  休闲农业的策划概述

一、策划的概念

策划就是策略、谋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在调查分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程序,对未来某项工作或事件进行系统、全面的构思和谋划,制订和选择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并根据目标要求和环境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的具有创造性的运筹过程。

根据策划的概念,结合休闲农业策划的内容、特点,休闲农业策划可以这样理解:休闲农业策划是以休闲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市场和环境等的调查、分析和论证,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全面构思,创造性地提出执行方案,为以后的付诸实施提供保证,以便使休闲农业资源与市场密切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运筹过程。

二、休闲农业策划的基本任务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时间尚浅,目前存在盲目占地,资源浪费;盲目建设,遍地开花;管理不善,环境超载;档次不高,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在于项目在建设之前策划的不合理性和规划的不切实际性,有的项目甚至没有进行过策划和规划就仓促上马。

休闲农业策划基本任务是:

1)通过深度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准确定位:具体定位包括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和形象定位;

2)农业产业策划:包括农产品生产策划、农产品体验策划;营销策划等等;

3)营销策划:建立核心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特的休闲农业产品形态和营销行动计划,为休闲农业具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4)体验项目策划:休闲农业的核心是体验,结合资源合理安排体验项目,对后期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

5)食品安全生产、休闲养生项目策划:结合休闲农业的特点,充分挖掘当地的原始的、生态的资源,进行休闲养生项目策划。

三、休闲农业策划的内容

休闲农业策划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发展战略策划、形象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节庆活动策划,其中产业布局策划、体验策划、民俗文化的策划、食品安全策划是其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休闲农业策划必须对农业、农村、农民和无公害生产有一定的了解或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四、休闲农业策划的策划要点

(一)休闲农业项目的选址标准

1、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

(1)大中城市郊区  休闲农业园区需要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区位模式上,因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以及休闲意识决定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状况。

(2)特色农业基地  农业基础比较好,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著名旅游风景区附近  可利用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或者直接将农业园纳入旅游景区之内。

(4)少数民族聚集区域  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民族特色突出,“异域风情”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2、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环境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旅游者是否对该地区感兴趣,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前提。

3、农业生物资源优势或独特的地方文化

资源的优势是区别于其他资源和决定其休闲农业产品是否出位的重要条件;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能真正长期保持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鲜活和吸引力。

4、典型的“生态、立体”农业

“生态、立体”农业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展示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条件。

(二)休闲农业产品结构建设

1.乡村旅馆

根据休闲农业园区规模、大小的不同,园区可以安排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以吸引游客。在我国现有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实践中,除了以农家乐形式出现农户单独提供的住宿外,也有一些乡村果园、农庄。

2、餐饮与商业

数量多、品种丰富的购物店增强旅游氛围;餐饮设施可以设置在旅馆内,也可以单独布局在游览线路上,不可避免地给园区的环境和生态带来过大的负面影响。

3、休闲娱乐

休闲活动趋向于参与性、运动性、趣味性、科学性等。园区根据景观特色配置各类游憩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二次消费。

4、旅游辅助设施

结合园区特色与游人使用特征规划设计标牌系统是体现园区整体风格及人性化设计的重点。另外,完善医疗设施保证园区正常运行。

5、休闲农业旅游纪念品

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休闲农业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可以成为园区的绝佳宣传品。

6、安全食品生产

 选择适当的生产环境,或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生产符合国家规范的安全食品,并注册商标,打安全食品品牌。

(三)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

发展休闲农业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而致富的农民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往往忽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五、休闲农业策划的一般程序与内容

(一)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水、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人口、劳动力、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物资源及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旅游资源及周边旅游项目、休闲农业资源及周边休闲农业项目,还包括所在区域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的规划文本和图件及测绘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

(二)现状分析与SWOT分析

根据踏勘和资料收集的情况,对园区条件、观光休闲农业资源、已有的休闲农业项目、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SWOT分析是确定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竞争优势(STRONGTH)、竞争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的机会(OPERTUNITY)和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根据内部的优势、缺陷以及外部环境,了解本项目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为本项目的战略定位提供依据。

(三)目标确定和战略定位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发展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题策划、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就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厠”旅游七要素,结合观光休闲方式,确定园区主题,如休闲娱乐型、观光观赏型、农事体验型、疗养度假型、民俗节庆型、会议餐饮型等;形象定位就是根据项目的特点,导入人们熟知的人文、生态、生物、科技的形象概念,提出独特清晰、引人入胜的主题;市场定位就是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源,并按照功能区、营销时序、客源类别构造三维营销战略框架;发展目标定位就是某一发展时期及其分时段的游客量、销售额、利润等目标。

(四)分区策划和单体设置

功能分区要根据农业生产布局、资源分异和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每个功能区要有一个形象定位,确定一个主题,同时要对每个功能区的重要单体进行策划。对标志性单体如雕塑小品、园艺、建筑、牌坊等进行初步设计。休闲农业园区在策划阶段要绘制功能分区图,并附上各分区标志性单体效果图。

(五)营销策划和节庆安排

营销策划包括品牌策划、宣传策划、促销策划等。促销策划包括促销策略、节庆等促销活动的安排、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源的具体促销方案等。节庆活动往往是推广休闲农业产品的重要形式,是吸引旅游者、树立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客源的重要手段。节庆活动要围绕主题开展,表现形式要活泼,实行市场化运作,将节庆活动与休闲农业推广、农产品销售、企业宣传结合起来。如桃花节、葡萄节、“某某某”杯龙舟赛等。

休闲农业策划内容还包括融资策划、招商策划、管理策划、保障策划等。

六、休闲农业策划文本撰写

因项目特点、策划者风格不同,休闲农业策划文本之间有一定差异,但大体框架基本相同。

1.总论:立项背景、开发意义、策划依据、策划区域范围和建设期限等;

2.资源条件现状和社会经济基础评价: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物资源、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基础等评价和SWOT分析与问题诊断等;

3.客源市场分析与市场开发策划:市场需求,客源现状,市场分析与定位,市场开发思路与方案;

4.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题定位。产业链动力结构,发展目标和阶段目标;

5.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附分区布局图,各功能区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题定位,各功能区建设项目单体,各功能区农业产业或农村人文景观配置;

6.重点观光休闲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农业产业或人文节点配景项目。标志性单体的形象设计和功能策划标志性单体附效果

7.旅游要素策划:交通策划,导游队伍策划,住宿业策划,餐饮业策划,娱乐策划,旅游商品和农产品购物策划;

8.建设分期和动态开发:总体建设期限.各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步骤和开放时间、功能区间、重点项目间的时间衔接方案;

9.观光休闲线路设计:内部观光休闲游线及交通方式。附近城乡居民入园观光休闲游线及交通方案.本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与其他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的衔接方案;

10.营销策略与促销方案:品牌策划、宣传策划、促销策划;

11.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建设资金、流动资金估测附分区、分项目投资概算表,资金筹措方案.招商策划;

1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直接经济效益附按功能区、按赢利项目的效益预测表,社会效益城乡就业、农民增收、土地增值、区域经济开发、相关产业带动、人才培养等,生态效益农村环境改善、污染治理和环境评价;

13.风险评估和对策措施:自然灾害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政策变化风险,规避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14.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项目的管理体制,管理组织架构,人才保障,项目推进机制和组织保障政府、投资企业,政府政策建议。

第二节  休闲农业产品策划案例

一、休闲农业产品策划

1、休闲农业产品策划特点

(1)产品策划体现本地的农业特色

不同的休闲农业旅游地具有不同的农业特色,传统农业旅游地和现代农业旅游地要进行不同的产品策划。产品策划要把握地域环境背景与农业发展形成的特色,以保持其原有的资源特色与空气清新的乡村氛围。如:在区域内开发原始农耕方式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能对久居都市的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2)产品策划保持乡土气息

游客参加休闲农业旅游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其中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对人们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所以,在策划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过程中,认真调查研究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袭,在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是休闲农业旅游魅力不减的基本条件。

(3)产品策划加强可参与项目的设计

休闲农业旅游者对闲适自在的农家生活气息、淳朴亲切的农村人际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的爱慕与追求,是置身事外地走马观花所不能获得深刻体验和满足的。只有广泛地参与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广泛地接触民俗风情,多层面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和精神领域,才能深刻体味到休闲农业旅游的魅力。所以,应尽可能安排丰富多彩的可参与性活动,让游客既参与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农活。

(5)产品策划中体现产品的复合型功能

休闲农业旅游是包含观光、度假、疗养、娱乐、修学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与此相应,要求旅游产品设计多种多样,才会产生多功能的吸引效果,游客可选择不同产品,满足不同兴致游客的心理需求。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开发出内容丰富的复合型产品,既有适应双休日短期度假需求的短期产品,又要有休闲疗养、农耕体验类适应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2、休闲农业产品策划原则

(1)市场先导的原则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也就是一个休闲农业项目可以提供给潜在顾客的旅游项目。产品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市场为先导,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锁定特定的、特征清晰的、能成为旅游产品购买主力的重度消费群。

(2)差异性原则

一个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其旅游产品必须与其他旅游产业、周边其他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之间形成显著的差异,避免或干扰特定客户群进行同类产品的简单的价格类比。

(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而言,能用更少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体验和幸福感,二是对项目建设者以及项目所在地农民而言,能用更少的投入,卖出更高的价格

二、产品策划实例--以柞水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为例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商洛西部,是陕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植被覆盖率78%、森林覆盖率66.5%,融“名山、名镇、名洞”于一体、被誉为“终南首,山水画廊”,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终南山下。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负氧离子含量是西安的四倍还高,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境内生态植被保护最为完好的营盘镇距西安市仅40余公里,城区距西安市仅65公里。优秀宜居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柞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占尽了先机。柞水县结合特色资源进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策划,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开发建设了一批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旅游度假区。据目前现状分析,柞水地区已经具备了开发观光果园、野生动物园、苗圃花卉培养、以及“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条件,只需增加一定投资稍作改造便可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1)田园景色观赏区:设立一个农园观景区,以田园风光观赏为主要活动内容,采取不同的农业景观配置,达到在不同的季节,给人不同的田园景色观赏。游客可以通过这个农园观景区看到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真正的体验到那种“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2)聚落景观:改造已有的聚落面貌,使其跟接近自然,体现聚落的那种古朴的乡村感觉,从视觉上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仿佛在画中游。

(3)采摘果园:结合当前农园采摘文化的流行,以当地特色果品为主打,营造亲力亲为的采摘意境,为游客提供安全绿色的生态食品。种植当地瓜果,花繁叶茂,硕果累累,既增加游客亲绿空间,又可观赏采摘。

(4)农耕乐园:农耕乐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游客、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农耕乐园里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出售,只可自己享用或者赠送给亲朋好友。从运作方式看,可与银发养老市场紧密结合,其余多数租用者只是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农耕乐园也可与水库、鱼塘、林场等相结合,向多元化经营迈进,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5)水上乐园:柞水的水资源丰富,大到水库,小到池塘,大大小小分布在度假村内,可以开展诸多的亲水项目活动。比如垂钓、游船等。

(6)农家乐:针对城市家庭走进农村、体验农家生活、教育下一代的需要,建立自助式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体验农家的起居、劳作、生活、娱乐等。

2、康体养生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生、保健等方面也越来越重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游客,都向往着到没有环境污染的地方度假、疗养、有组织的或自助形式的放松式健康旅游成为热点。柞水环境宜人,适合居住。牛背梁等风景名胜区更是未污染的宝地,空气中负氧粒子含量高,通过开发以森林疗养、高山疗养、温泉疗养等为代表的室外生态疗养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防病治病、追求多变的户外保健新需求。

3、绿色食品旅游产品

食用天然饮料、天然无害食品、保健食品等“黑五类”(黑色粮、油、果、蔬、菌类)食品以及粗杂粮食品,已成为国内和东南亚生态消费者特意追求的消费对象。利用这一消费趋势,结合柞水的特殊优势,刻意开发这一类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系列,作为旅游业六大要素中的一个要素—吃,作为重点旅游产品开发。这不仅可以使食品本身得到开发招徕旅游者,而且可以围绕这一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带动农、副新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为柞水造就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客源市场群。

4、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俗话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充分挖掘柞水的本土文化才能带活当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在物质文化非常充裕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文化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大趋势下,发展柞水的乡村传统文化体验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游客迅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

(1)传统曲艺——柞水渔鼓欣赏:利用独特的渔鼓文化为载体,搭建戏台,进行柞水渔鼓、柞水汉调二黄、柞水花鼓、柞水民歌的表演,并且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跟专业演员学习。

(2)秦楚文化展示中心:柞水县是秦楚文化的交汇处,民间民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花鼓戏、民歌、山歌、孝歌、农家作坊,凤凰镇古民居、古建筑、雕塑、绘画、民间手工艺等在陕南地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中心介绍柞水秦楚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设立各类文化载体的展示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3)民间娱乐和玩耍展示:如放风筝、放天灯、斗鸡、斗蛐蛐、玩鸟、玩蚂蚱、玩毛老鼠等。还有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货郎、结烧香弟兄、拜干姊妹、认干亲等。给游客以全方位的民俗展示

(4)传统技艺展示:设置丝织、捞纸、编织、榨油、酿酒等传统作坊。同时展示九十八的传统技艺。九有剃头、劁猪、杀猪打渔佬、插鳖、渡船、补锅、洗磨、吹鼓等九个以为名的职业。十八只是对民间工匠的称谓,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民间工匠种类繁多,何止十八,据传民间有七十二。如“金银铜铁锡,木篾挖笼皮,石砌瓦窑泥,弹油花蜡漆”等以“匠”为名的。

5、山地特种休闲旅游产品

 特种旅游是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等传统旅游和常规旅游相对应,丰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类别,适应市场需求,为满足旅游者特殊偏好,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以及与之相应所开发的新兴旅游产品。特种旅游偏重于个性化,有较强目的性,注重参与。其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所依赖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原始性、自然性、生态性。针对柞水的峡谷、盆地、水系可以开发野外拓展训练、探险等一系列特种旅游休闲项目。如狩猎、登山、溜索、攀岩、山地自行车、户外拓展、野战游戏、探险(森林探险、峡谷探险)、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等。充分给予了旅游者亲近大自然、忘我的溶入大自然的惊险刺激和超常体验、融入到山村环境中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6.科普教育旅游产品

科普教育型旅游产品的特点是体现较强的科普知识性,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特别适合青少年儿童,满足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弘扬古老的农耕文化技术,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其展示方法有:

(1)建立休闲植物园  建立小型的植物园,犹如一本百科全书,等待孩子们的开启。植物园可分为树木园、花卉园、盆景园等。园中植物均采用挂牌方式,说明其品名、特性等,并列出与之相关的故事、神话,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增长科普知识。

(2)建立农业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以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农耕文化和农耕技术,介绍农耕精神,介绍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业的发展史。馆中可展示农耕工具,如犁,石磨,织布机,斗笠,蓑衣等。专业工作人员展示农耕技术,如织布流程,大米的生产过程等。游客可以参观学习,还可以亲身体验推磨、织布等农耕文化。

(3)高效农业示范区  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环保、无公害的绿色蔬菜、花卉,其作用一是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其二是供游人观光采摘,其三是为生态餐厅提供绿色环保蔬菜,其四是解决部分就业。保护基本农田,推广优良品种,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民收益。

(4)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利用红岩寺苏维埃政权旧址、李先念讲话的红戏楼、烈士陵园、瓦房口镇徐炳宇的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表13-1是为柞水县休闲农业主要产品定位。

13-1  柞水县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定位

区划范围

旅游产品

发展项目

营盘镇

观光休闲、山地特种休闲、康体养生、民俗风情、四季节事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终南山民俗风情观赏园、朱家湾村休闲农庄、秦风村山林休闲农庄、沙坪休闲山庄、营镇度假村、陕西省秦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乾佑河漂流体验项目、水井坪滑雪滑草场、汽车营地、两河狩猎场

乾佑镇

观光休闲、康体养生、民俗风情、山地特种休闲

梨园度假休闲农庄、马房子豆花农庄、盘龙生态产业园、安沟狩猎场

下梁镇

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山地特种休闲

西川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环岛休闲渔庄、下梁镇西川水利风景区、解放村古街山庄、明星民宿民俗村

石瓮镇

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山地特种休闲

柞水溶洞、农贸现代农业园区、天书山休闲农业度假区、瓮旅游观光度假村、东甘沟银杏风情、西甘沟山林探险项目

凤凰镇

观光休闲、民俗风情、科普教育

凤凰古镇民俗度假村、桃园观光休闲循环产业园、凤凰镇清水现代农业观光园

杏坪镇

观光休闲

杏坪镇休闲农业产业园、肖台村白皮松农庄

柴庄镇

绿色食品

柴庄镇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农副产品贸易

瓦房口镇

山地特种休闲、科普教育

瓦房口镇金台村科技产业园、丰现代农业园区

红岩寺镇

山地特种休闲、科普教育

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杨家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汽车营地

曹坪镇

山地特种休闲

汽车营地

丰北河镇

山地特种休闲、康体养生、科普教育

柞水县金井城生态养生产业园、土桥休闲养生村、高山书画写生区建设

蔡玉窑镇

山地特种休闲、康体养生

药王孙思邈故里、中药文化汽车营地

第三节  营销规划案例柞水县乡村旅游与休闲策划为例

一、客源市场开发

客源市场开发紧紧围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成三大主导产业,创建旅游强县的目标,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方式,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壮大。

坚持“立足西安、主攻周边、逐步向远延伸”战略,把周边500公里以内地市作为主要客源地进行经常性宣传推介。柞水县的客源市场定位为:

一级客源市场:西安市、安康市、商洛市及周边区、县例如蓝田、山阳、镇安、石泉、汉阴的游客,约占60%

二级客源市场:咸阳、渭南、宝鸡、汉中等省内大中城市的游客,约占25%

三级机会市场: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游客(含公差),约占15%

1、针对客源市场进行宣传

1)广播电视  制作柞水旅游宣传片,在一、二级客源市场,如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的电视台、电台等媒体进行播放,针对一、二级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营销效果好。在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新闻联播》、《新闻 30 分》、《天气预报》等栏目,以及热门卫视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发布牛背梁形象主题广告、柞水旅游主题广告,取得更大范围的效果。

2)报纸  主要利用《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这些分布于一、二级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的媒体进行宣传,能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

3)互联网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华商网、新华网、中新网、古城热线等网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牛背梁、秦楚古道、凤凰古城等官方网站,充实游客关心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内容,开设商务平台、专题报道招商引资等栏目,丰富网站的内容,搭建景区与各地游客的沟通桥梁。

4)户外广告  加大户外广告宣传力度。在各级市场的大中城市的公交车车体、出租车、客运车以及公交站台、候车亭灯箱、地下通道制作大型的景区宣传广告。

5)积极参会  借助相关会议宣传。坚持参加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西洽会、陕西金秋旅游节、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和杨凌农高会的乡村游展览等,制作旅游宣传灯箱,发放宣传资料,地方旅游纪念品展示等活动,向与会者介绍柞水旅游开发成果,举办各类主题的营销峰会与论坛,提高柞水知名度。目前的参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坚持积极参加各类展示进行宣传,在展会上印发宣传册、赠送地图,不断积累效应,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2、与景区捆绑联合营销策略

将景区和附近的乡村旅游点进行捆绑组合,设置户外广告、统一标识引导牌等,形成景区+乡村旅游点的多选择复合型旅游格局,形成产品的强强联合。并且利用景区受风景名胜区开发限制的规定,突出乡村旅游点的特色乡村度假、特色餐饮和人文环境,弥补景区单一观光、人文风情方面的不足,使游客更加全面深刻地体验到柞水的多姿多彩,使旅游角度更加多样,从而进一步提升柞水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牛背梁、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结合周边休闲农业服务区共同进行宣传策划,以增强联动性与景区综合承载力。

3、交通联动宣传

要十分重视在包茂高速、连霍高速、京昆高速、福银高速、沪陕高速、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的宣传,以适应中近距离乘汽车旅游的游客,特别是自备车游客剧增的现实,争取一部分过路顺访游客。改造或修建柞水县各大景区至重点乡村旅游点的道路,打造柞水的无障碍畅游交通体系。

4、形成柞水品牌

要有效整合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建设和丰富旅游的要求,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该地旅游产业在陕西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同时需要宣传部门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品牌效应,切实提升柞水县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出有特色的旅游文化饮食、娱乐,满足各种游客的需求,使柞水县成为旅游强县,旅游大县,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群众收入,构建和谐社会。

1)打造土特产商品品牌

一些柞水县产的商品,特别是名牌土特产品,可由旅游局协调,实行捆绑式宣传,在宣传商品的同时兼顾旅游区宣传。

2)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打造专属于柞水的山地休闲农业、山地文化品牌。从服务的各个细节进行品牌塑造。

在柞水县内公路交通要道、车站、宾馆等人口集中场所制作宣传图画,多视觉进行宣传,提高景区的知晓率。城区的道路标识系统要突出标识旅游景区、景点,使城市的旅游氛围非常浓厚,增加各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可亲近性。

进行图册宣传,办好柞水县本土的各类杂志报刊,如《柞水文艺》等,编写柞水旅游指南,印制柞水旅游交通图,拍摄旅游风光片,编绘旅游宣传画册等,充分展示地方旅游特色。

3)办好节庆活动

相关部门应当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策划和组织不同的节庆和活动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宣传。发挥部门、行业作用,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各类人群参加柞水旅游宣传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5、主题体验式营销策略

着力开发山村绿色生态体验、山村自然养生体验、山村山地农耕体验、山村渔鼓文化体验、山村生活美食体验、山村景观审美体验等主题营销模式。

当地人自觉而积极的参与其中服务,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如柞水县特色产品九间房、万青糍粑的制作过程,还有特色玉米酒的酿制过程,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过程好看,东西好吃。

6、旅游口碑营销策略

在旅游要素如园林、花卉、农副产品配置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来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反应机制,减少负面传播。建立网络口碑评分机制,形成更大规模的口碑影响效应。

7、人民群众参与策略

各镇政府也要重视起来,积极组织本镇文化干部对本辖区的农民群众进行正面的指导及培训,由农民群众的口中大力宣传柞水旅游产业文化。

该地农民可以通过利用自己拥有的土地、资金、山林资源等,以村集体名义或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积极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如当地农民可以把属于自己规模大、观赏性强的园林、经济林、花卉产业与鱼塘、酒肆、茶社等辅助设施相结合,建成独具风味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旅游产品原材料的大量生产,特别是旅游农副产品的原材料的生产。广大农民可通过生产加工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来增加收入。如糍粑、豆腐干、腊肉等特色食品。一个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与该产业相关的经济要素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增加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经济收入。旅游业也不例外,在旅游区域的农村剩余人员可通营造独特的农家氛围和文化为游客提供饮食、住宿和消费服务来创造收入。但要政府正确引导,进行技能、文明礼仪等进行培训成立管理机制。有实力的农民还可自己投资兴办或兴建饮食、住宿、商场、游泳池等。从中收益致富,没实力的农民也可以参与其中,为这些行业打工而增加收入,不用外出离家很远去务工。以上种种,都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培训、扶持,才得走上正轨,吸引大量的外地的游客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整体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二、营销口号与形象策划

总体策划

生态柞水,养生福地——生态、养生

观山地农业,赏文化盛宴——山地农业、渔鼓文化

享受天赐珍馐,体验山林野趣——饮食、体验

1、生态

生态柞水,天然氧吧

炎炎夏日何处去,穿越隧道去纳凉

终南首,山水画廊,在哪儿都是森林浴

柞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山青水秀。年均降雨量 742mm,年平均气温在 15.9℃,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含量高出西安 4 ,被誉为“天然氧吧”。 柞水全县植被覆盖率78%森林覆盖率66.5%天然的森林氧吧,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森林浴。牛背梁那逶迤苍莽的原始森林、自在欢实的珍禽异兽、湿润清爽的气候环境、五光十色的烟霞暮霭、幽神秘的长沟峡谷、仪态万千的峰林巨阵、甘洌飘彩的飞瀑泻泉、如梦似幻的植物演替、盛满沧桑的秦楚古道、民俗风情、动人心魄的历史传说以及羚牛谷的三峡、六园、八瀑、十桥、三十六潭、四十八怪,构成了认知之旅。

2、养生

巴药苑,养生福地

天然食材,源自柞水

自由呼吸,享受闲适

攀牛背梁,观古溶洞

游古凤镇,享农家乐

1)药养  全县有各种中草药 1000 余种,载入药典 196 种,其中扣子七、朴松实、红豆杉等 30 余种药物属珍惜频危品种,享有“秦巴药苑”、“岭南药乡”之美誉。南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思想孕育了内涵丰富的养生文化。他们得天地调和之灵气,不偏不倚。执“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思想意识的实践方法上形成体系完备的养生文化。药王堂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柞水县应通过政府引导,成立专门的中药文化组织,负责对中药文化艺人进行扶持以及指导,深度挖掘偏僻乡村的中药文化艺人,整理梳理大量地的中药文化,整理成册以供游客观赏及享受中药养生护理。

2)食养  板栗、核桃、五味子,补肾延年益大脑。还有纯天然的木耳、野菜、猕猴桃、土鸡、冷水鱼一切都在自然的环境中天然生长,饮清润山泉,沐阳光雨露,尽享天然闲适的动植物,取尽自然的精华,久居都市的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自然长成的食物。

3)静养  《黄帝内经》中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在柞水呼吸干净的空气,享受悠闲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而然的达到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平日的纷扰繁杂,一切与我无关,在一片宁静中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这正是都市人最需要的精神境界。

4)动养  中医养生文化认为“动以养身”,每位游客都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事体验活动项目,掌握合理运动量,科学运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攀牛背梁、游古溶洞、游古凤镇、享农家乐。

3、山地农业

柞水山地菜,天然无公害

秦岭山上果,纯正自然派

山地农业具优美的自然风光,雄浑的秦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山体形态,形成柞水农业的大背景,顺着山势欢腾而下的是山间的小溪,如此的山水格局让人在坡地、梯田、石级间流连忘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柞水则可信手拈来。相对平原地区,山地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现代工业社会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少。大部分山地地区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生态环境,这里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宜人,且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野生的野果随处可见。

4、渔鼓文化

不惧秦岭千沟万壑,南来北往商贾繁茂

秦风楚韵古意悠悠,柞水渔鼓传承万代

百年来,随着南来北往的先民迁移秦岭南坡,也带来各地风俗民情,并在这里落地生根。这里自然景观旖旎多姿,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移民文化渊源流长,秦风楚韵各竞风流,文化内涵丰富。要扩大《渔鼓》、《花鼓》对旅游的贡献,使二者成为与东北二人转相媲美的精神产品。凤凰镇应重视水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楹联文化,工商文化,移民文化以及凤凰文化的挖掘与创新。柞水县应重视塑造淳朴、热情、开放、包容、诚信、有为的人文环境,敞开山门,喜迎八方客人。

5、饮食

三滴水、八大件、十三花,柞水风味格外香

苞谷酒、柿子酒、洋姜酒,自然生态健康酒

要加大饮食文化的研究与特色美食的推介。从地域饮食中的色泽、口味、形状、品种、餐具、环境等入手,认真研究充分反映地域生活品质与文化特色,在吸取南北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清淡、精制、质朴的饮食特色。要经营柞水传统的“三滴水”、“八大件”、“十三花”酒席;其酒水应经营柞水农家自的包谷酒、柿子酒、洋姜酒等。还要有柞水传统的风味小吃,如洋芋糍粑、神仙豆腐、荞麦凉粉;香酥麻花、酥饺子等。若遇传统节日饭菜要突出节日特色, 尤其要注重凸现水性的节日特色。

6、体验

住粉墙黛瓦小独院,尝自产自销土特产

干汗流浃背农家活,享世外桃源自在天

柞水民居结合了四川民居和徽州民居的特色,形成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围白色或灰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重色或木料本色,配上大红的双层对联,金黄色的玉米,农家的乐趣淋漓尽致。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黄土、茅草、青瓦、秸秆为主,墙多为土筑墙;屋顶用小青瓦、茅草等,用木头做梁和门杠,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民居纯朴,但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体现在屋顶和门框上精致的砖雕或木雕上。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有土蜂蜂箱,向来往游客售卖土蜂蜜;除此之外,洋芋糍粑、豆豉、苦荞凉粉等当地特色小吃;并且还有核桃、板栗、木耳、猕猴桃、食用菌等特产。在秦岭山下,清溪山涧旁,摘摘菜、采采果、除除草、喂喂鸡,尽享农家怡然生活。

三、商品策划

1、商品开发

柞水商品开发时应打好“生态、养生、文化”这三张牌。从农产品、地方小吃、手工艺品、文化宣传商品等方面进行商品开发。并注重产品多样化程度,进行丰富化、系列化的开发。

1农产品

13-2  农产品商品开发表

 

农产品

商品开发

卖点

种植

山地鲜切花

鲜切花、干花、花草茶、花卉香皂、精油、洗护用品等

天然、美容、养生

核桃

核桃、核桃仁、核桃糖、核桃饼干、核桃粉等

天然、美容、养生

板栗

板栗、板栗酥、即食板栗、板栗粽子

天然、养生

黑木耳

鲜黑木耳、干黑木耳、黑木耳粉

天然、养生

食用菌

香菇、野黄菇、干鲜货、香菇酱

天然、养生

野生猕猴桃

鲜果、干果、饮料、果酱

天然、美容

五味子

茶、药材、蜂蜜、花粉、胶囊、药膳、药酒

天然、养生

二花(金银花)

茶、药材、蜂蜜、花粉、药膳、药酒

天然、养生

山野菜

香椿酱、新鲜山野菜

天然、养生

银杏

银杏果、银杏茶、银杏制品保健品

天然、养生

养殖

散养土鸡

鲜活土鸡、土鸡蛋、

天然、养生

冷水鱼养殖

虹鳟、金

天然、养生

2地方小吃

开发各色地方小吃,进行小包装、方便包装,做到新鲜、美味、即食,富有地方特色的土豆糍粑、神仙豆腐、荞麦凉粉、腊肉;香酥麻花、酥饺子都可以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商品。

3手工艺品

 

 

13-3  手工艺品商品开发表

商品

商品细分

丝织品

五色丝线和丝帕

树皮为主要原料的传统手工捞纸技艺

“月河白纹纸”、“北河火纸”、“东坪烧纸”、“杏坪黑、白麻皮纸” 柞水黑(白)皮纸

草、麻、藤、柳、竹编

荆条编:、筐、荆条耙、车子;柳条、高梁杆、麦秆、芦苇、细荆条编:簸箕、篮子、背篓、笼窝、箅子、笼盖、筛子、箭拍、席子、窗帘、雨泊、笸箩等;玉米皮编成的盛物器、垫子;蒲草编的扇子、麦秆编的草帽、草兜;龙须草、葛麻、皮编制的草鞋、链

木榨油

各类油料作物制作的木榨油

传统酿酒工艺

洋姜酒,白酒:红薯酒、甘蔗酒、柿子酒和苞谷(玉米)酒、小麦酒,甜黄酒,五味籽酒

地方文化特产

渔鼓、香包等开发成别具特色的商品和装饰品

4)文化宣传商品

对柞水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进行宣传介绍,制作成精美的小商品。

可选题材相当广泛,从牛背梁的迷人风景到柞水溶洞的神奇景象,从柞水渔鼓到柞水特色民居,从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到传统的民间习俗,从柞水土特产到柞水风味小吃,只要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介质也可多种多样,书籍、光碟、明信片、书签、扑克、钥匙扣、小的装饰物、手机挂链、摆件、均可成为受人喜爱的商品。

2、商品开发措施

1强化政策引导  对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的企业(公司)进行资金扶持和奖励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展览、展销、设计大赛、拍卖会等活动加大对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引导、规范作用。

2大力打造品牌  乡村旅游商品要大力打造品牌,包括乡村旅游商品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与商品品牌的打造。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要主打产品的原料、加工工艺、文化内涵的惟一性。打造品牌从包装做起,要通过精美、个性化包装来彰显柞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点。

3强化市场营销  通过多方式营销,向旅游者传递商品的信息,强化旅游者对柞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的认知和认可,尽而培育起旅游者对柞水乡村旅游商品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4着力培育龙头  一个区域产业的强大一定是以拥有在同行业中处于领袖地位的企业群为标志。因此,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产业的重要任务。

 

休闲农业策划案例使用说明

序号

具体事项

内容填写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园艺产品案列课程园艺专业

教学目标目的要求 系统了解休闲农业策划知识,初步了解农产品策划及营销策划。

2

涉及知识点

休闲农业策划;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策划、营销策划

3

配套教材

休闲农业概论

4

启发思考题

休闲农业策划的内容

休闲农业策划的意义

5

分析思路

休闲农业概念→休闲农业策划的基本理论→案例学习→资料查阅、相关知识获取→结合我国休闲农业现状进行思考

6

理论依据

休闲学、策划学

7

背景信息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国外成熟休闲农业的发展。

8

关键要点

休闲农业的本质:体验场所;

休闲农业不同与传统农业:要能吸引游客

9

建议课堂计划

理论教学3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参考文献:

1. http://xue163.com/18880/136778/1367784651060307.html

2. http://nc.mofcom.gov.cn/news/P1P3213I7940286.html

3.饶景萍.园艺产品贮运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 http://www.sina.com.cn

5. 王小艳,陈玲.膨大剂在果蔬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30:51-52

6. 蒋小平.膨大剂在猕猴桃上应用的利弊[J].北方果树,2010,03: 43

7.韩养贤,高联党.周至县称猴桃产业发展思考[J]. 陕西林业科技,2013,(3):90 -92 

8.刘兴华,郭井泉,罗安伟,等.果实膨大剂对陕西省猕猴桃产业负效应的调查分析[J].保鲜与加工,2004,20:30-31

9. 王玮,何宜恒,李桦,等.CPPU处理对‘华优’猕猴桃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6,6:

261-266

10. 翟金良.我国猕猴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科技促进发展,2015,11,4:521-528

11. http://www.cndzys.com/renqun/teshu/906467.html

12.Sfakiotakis E, Chlioumis G, Gerasopoulos D. 2005. Preharvest chilling reduces low temperature breakdown incidence of kiwifruit.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38: 169-174

13.Burdon J, Lallu N, Francis K, Boldingh H. 2007. The susceptibility of kiwifruit to low temperature breakdown  is  associated with pre-harvest temperatures  and at-harvest soluble  solids  content.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43: 283-290

14.吴彬彬,饶景萍,李百云,等.采收期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其耐贮性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J].2008, 28( 4) : 0788- 0792

15. 杨青珍. 猕猴桃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生理机制及调控作用.[D].杨凌.2013

16. http://bbs.foodmate.net/thread-140604-1-1.html

17.http://bbs.foodmate.net/thread-140604-1-1.html

18. 王玉萍,饶景萍,李萌,等.1-MCP对‘徐香’猕猴桃冷藏期间冷害与果实品质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 ,1 1:93-98

19. http://www.tech-food.com/news/detail/n1305506.htm

20.陈椽.1986.制茶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1.虞富莲.2001.谈谈茶树引种.中国茶叶,5:10-12

22.余有本, 王衍成, 纪昌中,. 2013. 优良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的选育. 西北农业学报, 22(7):169-173

23.周天山, , 余有本,. 2009. 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发展现状. 茶叶科学技术, 4:1-7

24.崔致学主编,中国猕猴桃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3.

25.Beverland M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rands: the ZESPRI kiwifruit case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 (6) : 383399

26.Mark KCaroline SFrank Set al The key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NZ kiwifruit industryM.AREN2007

27.严玉平,鄢帮有,陈葵,黄海琴.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化发展案例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3 25( 7):40-43

28.霍尚.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奇迹——新西兰猕猴桃的案例启示[J].生态经济,2011,(05):131-135.

29.郭民主. 新西兰猕猴桃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J]. 西北园艺,2005,6):4142.

30.张计育,莫正海,黄胜男,郭忠仁.21世纪以来世界猕猴桃产业发展以及中国猕猴桃贸易与国际竞争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4,(23):48-55.

31.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资料[EB/OL].http://faostat3faoorg/,2013-10-10.

32.钟彩虹李大卫龚俊杰韩飞姜金生. 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调查与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96-2501.

33.翟金良. 我国猕猴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管理世界. 2015,11(4):521-529

 

 

1


[微软用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