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产业案例库
主编:邹志荣
2017年11月
目 录
第二节 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配的“秦白2号”品种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三节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选育与产业应用案例
第四节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豫白菜7号”与产业应用案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安柱
摘要:桃是我国主要的果树种类之一,在落叶果树中仅次于苹果、梨,居第三位。我国是桃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至少达3000年以上,深州蜜桃、肥城桃、无锡水蜜、奉化玉露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桃产业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并于1993年以后成为世界第一产桃大国。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国桃的种植规模连续多年呈持续增长之势。根据2015年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桃种植面积79.95万公顷,总产量1287.41万吨。据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16年我国桃的产量可能达到1350万吨,人均占有量超过欧盟的7kg和美国的3kg,达到人均9kg,趋于饱和。从产业分布看,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有29个从事桃的商业化生产,其余3个省份(海南、内蒙古和黑龙江)中,海南因缺乏桃休眠所需的低温而不能生产,内蒙古和黑龙江因冬季严寒而不能露地生产,但也有少量的温室栽培。桃产量居前十位的省份有山东、河北、河南、湖北、辽宁、陕西、江苏、北京、四川、浙江,但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安徽和湖南等地也呈迅猛发展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桃果生产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稀植底冠开心型生产模式转向小株距大行距高冠主干形生产模式,主干形有利于农机使用,整形修剪技术简单,减少人工用量,降低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桃果生产已经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性转变;未来桃果生产将会向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流域及华北等优生区发展。
案例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桃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也是我国主要果树树种之一,在落叶果树中,仅次于苹果、梨。桃起源于我国西南山谷地区,随着河流和古人类的迁徙而传播,黄河上游和江汉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源地。根据《诗经》记载,最早的桃的栽培就出现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及两大河流之间的区域。《诗经》成书距今已2500~3000年,说明我们的祖先进行桃人工栽培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迁徙、通商和贸易往来、桃的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向东传播至中原腹地、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逐渐扩大到全国,形成了许多具有规模和地方品种特色的著名桃产区。例如:久负盛名的深州蜜桃、蜚声中外的肥城桃、著名的上海水蜜桃以及浙江奉化和浙江无锡的水蜜桃。
虽然我国作为桃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栽培历时和广泛的地域分布,但在旧中国,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限,桃的生产整体上处于零散、自发、小农式的生产模式,品种以农家和地方品种为主,管理粗放,产品以自给自足和就近销售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桃的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桃同其他果树一样被看作是经济作物,由于当时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果树不能与粮棉争地,被迫“上山下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桃产业的发展。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农业生产从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历,到取消“农林特产税”,面向国内外市场进行大规模种植业结构调整,果树产业得到空前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桃在经历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还伴随有以下发展变化:
过去罕见的蟠桃、油桃、黄肉鲜食桃开始批量供应市场,一些风味淡、肉质软、不耐运输的老品种被淘汰,并逐渐被优质、硬肉的桃和油桃品质品种取代。近年来,国家对新品种选育愈加重视,经费支持力度加大,而且对外开放也促进了国际间品种的交流,各种桃、油桃品种不断被推出。
栽培体制和技术方面,由传统的间作和盛果后清耕逐渐采用生草覆盖和土壤培肥;栽培密度由传统的大冠稀植逐渐回归到合理密植;花果管理方面,套袋技术、疏花疏果技术被普遍采用。而且,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综合防控技术得到重视和推广。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果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之相适应,我国桃的生产逐渐摆脱了粗放管理、低效经营的模式,生产者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逐渐提高,加之新优品种的推广、栽培管理和采后新技术的采用,桃的单产和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由传统的自产自销,就近销售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过渡,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北京平谷(晚熟水蜜桃)、安徽砀山(加工桃、油桃)、成都龙泉、上海南汇(中熟水蜜桃)、江苏阳山、山东临沂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型集中产区和集散地。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促成栽培为目的的桃设施生产在我国北方地区迅速发展。温室大棚不仅可以使桃提前10~50天成熟上市,填补市场空缺和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拓展桃的栽培区域,成为中国桃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中国设施桃面积已超过1.5万hm2,占桃总面积的2.5%左右,品种以油桃为主。
设施桃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努力提高设施栽培桃果实的品质,主要通过选择高品质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改善设施栽培的光照条件,增施二氧化碳和有机肥,合理调节设施内温度;二是创新栽培模式(基质栽培、容器栽培、延迟栽培等)。
观光果园是现代果树生产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新型果园,既突出了果树的新、奇、特,又展示了现代果园的韵律美和自然美。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其他大中城市的郊区,观光桃园的发展已初见规模,果实的售价是市场售价的几倍至几十倍,经济效益可观。
我国传统上将桃的栽培区域划分为五个生态区,即华北生态产区、西北干旱生态产区、长江流域生态产区、云贵高原生态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产区。近几年,随着果树树种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以晋北、豫中、鲁南、皖北、苏北一线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含故道及泛区),面积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一个以早熟桃、油桃为特色的大型产区。目前,我国桃产区在区域布局上,已形成以华北产区、黄河流域产区、长江流域产区的三大产业带为主,华南亚热带产区和东北设施桃产区为必要补充的产业格局。
1. 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1956年以来,全国适宜桃栽培的省份都相继开展了桃资源调查。甘肃省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该省桃属包括普通桃、山桃、甘肃桃、陕西桃、新疆桃、扁桃等种,1959年在新疆南部调查发现了10种甜仁桃,均为实生群体,果型大,品质优,其中绿肉双仁甜仁桃属桃中珍品。浙江省在1963年的桃资源调查中,对144个品种进行详细记载。
1977-1979年,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组织了西北罐桃资源调查组,对陕西、甘肃的桃资源进行调查,发现了许多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丰产性强、加工性状优良的实生树,如龙1-2-4,龙2-4-6,下庙1号,西庄1号,肉蟠桃等17个优良品种(品系)。
1981-198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全国25个单位对西藏进行考察,除毛桃和山桃外,还发掘出宝贵的种质资源“光核桃”,树龄千年的古老植株仍生长旺盛,高达21米,干周10m,而且类型多、变异大,是西藏分布最广泛的野生果树之一,这对研究桃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1982-1983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对云南主要桃区进行考察,在海拔1300m的山地发现许多不溶质粘核桃,对选育短低温品种和加工品种具有重要价值。
1986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调查和搜集了200多个桃品种(品系),对山西省桃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保存和利用。在台湾低海拔地区,也拥有需冷量很小的脆桃系(硬肉)品种,如莺歌桃等,他们都是短低温桃种质资源。
在桃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从1982年筹备,到2001年编辑出版了《中国果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