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5
健力宝的悲剧
---国企改制下地方权力与企业的博弈
1.本案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的葛武鹏副教授撰写,版权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所有。未经允许,本案例的所有部分都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手段擅自复制或传播。
2.版权所有人授权研究生院案例共享中心使用。
3.由于企业保密的要求,在本案例中对有关名称、数据等做了必要的掩饰性处理。
4.本案例只供课堂讨论之用,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管理行为是否有效。
摘 要:身为“中国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健力宝却在短短的3年时间更换了N个朝代。健力宝的辉煌只是一瞬间的事,人们几乎还没能够看清奇迹的发生,健力宝这颗巨星便已轰然炸裂,变成了一场陨石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场悲凉的记忆。本文回顾了健力宝的发展历程以及健力宝兴盛的原因,并基于公司产权的视角,分析了健力宝失败的原因。最后,本文希望通过对健力宝失败原因的分析,能够对中国企业的经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公司产权;李经纬;地方权力
Abstract: As the "first brand of Chinese national beverage", jianlibao changed the N dynasty in a short period of three years. The glory of jianlibao is just a moment. People have hardly been able to see the miracle. The star of jianlibao has exploded into a meteoric rain,leaving us with a sad memo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jianlibao. We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jianlibao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ny property rights. Finally, we hope this paper can have alarm effects for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ilure of Jianlibao.
Keywords: company property,Li Jingwei,local power
2002年1月15日,李经纬送别自己一手创办的健力宝。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仰面朝天,泪光闪烁,不发一语,令观者动容。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史上最悲情的一张照片。
他的企业被仓促地出售了,而他开出同等的价格却遭严拒。这是一个人人都承认其创业功绩,却已不再被信任的企业家。
对于李经纬来说,最大的悲哀正是,他创立的、曾经显赫一时的公司在数年之后将无人提及,而他留给这段企业史的,则是一张仰天含泪的定格照片。
1.当年笏满床
李经纬,1939年生于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他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在战乱中身亡,少年亡母,自幼在孤儿院里长大,成年后他当上了三水县体委的副主任。1973年,他在三水县酒厂当厂长,一个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在李经纬的苦心经营下,竟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生产出的强力啤酒在当地渐渐站稳了脚跟。
1983年,李经纬去广州出差,在街边买了一听易拉罐装的可口可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喝到这个饮料。也就是在这时,他突然萌发了让企业生产饮料的念头。体委干部出身的李经纬很“天才”地想到了运动型饮料。李经纬的表弟在广东省乒乓球队担任主教练。一次喝酒的过程中,表弟提到广东体院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孝研发出一种运动型饮料,“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而普通人也能喝”。李经纬邀请欧阳孝与三水酒厂的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攻关小组,试生产这种饮料。经过120次试验,这种橙红色橙蜜口味的饮料终于成功。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称——“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1984年3月,三水县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把眼光瞄准了8月即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他得到讯息,国家体委将在6月份开会决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是什么。
当年的三水酒厂,一年利润不过几万元,李经纬敢于把目光直接投向奥运会,实在是胆识过人。1984年4月,亚洲足联将在广州开一个会,李经纬想把饮料带到这个会上去,这样就有机会接触到国家体委的人。而这时,连饮料的品牌叫什么、商标是怎样的、到底采用何种包装,都还没有一个影子。那时厂里已经有了一个叫“肆江”的品牌,但是李经纬却不满意,他苦思冥想出了一个新的名字——“健力宝”,听上去朗朗上口,还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暗示。参与产品开发的陈新金医生则自告奋勇设计商标,请自己喜爱书法的哥哥将“健力宝”三个字写在一张宣纸上,李经纬又请县里的广告公司设计出一个由中国书法与英文字母相结合的商标图形。“J”字顶头的点像个球体,是球类运动的象征,下半部由三条曲线并列组成,像三条跑道,是田径运动的象征。从整体来看,那个字的形状又如一个做着屈体收腹姿势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整个商标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它在当时陈旧、雷同的中国商品商标中简直算得上是鹤立鸡群。李经纬另一个大胆的举措是提出用易拉罐包装健力宝。在当时的消费者眼中,易拉罐无疑是高档饮料的代名词。那时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三水酒厂更不可能有这样的罐装生产线。李经纬四处奔波,最后竟说动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为他代工生产健力宝。就这样,在一番手忙脚乱之后,200箱光鲜亮丽的健力宝准时出现在了亚足联的广州会议上,引起了众人的惊叹。当年6月,健力宝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
1984年8月,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中国奥运代表团在此次运动会上凭借许海峰的射击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并最终夺得15枚金牌,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联邦德国,位居第四。奥运会上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全民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健力宝也获得了不可想象的关注。在8月7日的女排决赛场上,已经成为民族英雄的中国女排姑娘们以勇不可当之势,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鸿鹄伟业,这在当年曾是一件举国沸腾的盛事。《羊城晚报》一篇《“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的报道使得健力宝一夜成名。从此,健力宝一夜而为天下知。
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就飞蹿到1650万元,再下一年达到1.3亿元。在此后的15年里,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1991年,李经纬异想天开地策划出一个“拉环有奖”的促销创意,凡是购买健力宝的消费者只要拉到印有特别图案的拉环就可以得到5万元的奖金。这个活动在中国城乡获得了意外的成功。(直到2000 年前后,“健力宝拉环”还是乡村骗子的道具),就靠拉环有奖的促销刺激以及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健力宝的销量水涨船高,一骑绝尘。1994年,健力宝隆重庆祝创业10周年,李经纬包下广州市所有的五星级宾馆大宴宾客,并把彩旗从广州一路插到了70里外的三水县。这时候的健力宝年销售额超过18亿元,举目国内,无人可及。
同时,在广东东莞的黄江镇,怀汉新创办了太阳神保健品厂,他的创业传奇几乎是李经纬式的翻版。而此时,在杭州城东的一个街道里,比李经纬小6岁的宗庆后开始筹建娃哈哈儿童保健品厂。这位日后中国最大饮料公司的创办人回忆说,他推出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时,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灵感整个儿是从健力宝“偷”去的。
1994年前后,保健品产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黄金之地”,游走于保健品与饮料之间的健力宝毫无疑问也受到冲击。在山东三株和沈阳飞龙咄咄逼人的广告攻势下,就连一向自信的健力宝人也变得有点失去了方寸,它的市场人员开始杜撰三株式的广告文案。1993年秋季旺销时期,健力宝营销部策划了一个实证广告,它宣称收到了消费者的“感谢信”,一些常年卧床不起的老人在喝了健力宝后,居然“神奇”地痊愈了。营销人员还将饮料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服用健力宝之后可改善体内环境,恢复精神,消除疲劳,改善胃口,促进体内电解质平衡,对增强精力、体力、消化力、宫缩力有明显的好处。”就这样,以体育营销而取胜的“东方魔水”变成了一罐包治百病的“江湖药水”。
值得庆幸的是,健力宝在这条路上并没有走得太远,李经纬很快发现了这类广告的危险性。李经纬最终还是严令中止这一类的广告传播。
后来的事实是,在这场长达七八年的营销乱世中,健力宝并没有深陷其间。它没有跟着太阳神大打广告战,其广告投放一直很有节制,并始终以体育运动为投放主轴,以小投入、大效应的新闻公关策划为特色;它也没有跟着飞龙、三株走上任意夸大功能、欺骗消费者的歧路,所以到1997年前后,全国保健品市场信用总崩塌的时候,健力宝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它甚至没有走上多元化扩张的道路,健力宝的产品线一直非常单纯,现金状况极好,资本运作始终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进行。
2.如何两鬓又成霜
在90年代中期,饮料行业无比火热的爆发时期,有“中国第一饮料品牌”之称的健力宝却始终置身度外,没有给出强有力的响应。尽管公司也曾跟风式地推出了“天浪”牌纯净水、“超得能”功能饮料等,但都没有成为主推的品种,其主打产品仍然是“含碱电解质的饮料”。作为行业领袖的李经纬对饮料流行的大势视而不见,甚至在其他企业的销售规模将要超越健力宝的时候,也没有采取重大对策,实在耐人寻味。
可以解释的理由大抵只有两条:
第一,可口可乐式的自信。李经纬认为,一罐健力宝已经足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曾经在很多场合表现出对可口可乐的景仰,这家公司靠一个百年不变的神秘配方成就了全球第一饮料品牌的霸业。健力宝有“东方魔水”的美号,自然也可以重演神话。因此,与其跟竞争对手打得头破血流,倒不如坚守不可竞争的“魔水优势”,稳健而行,逐步成长。
第二,就是李经纬心中解不开的产权之结。健力宝名义上是三水的地方国有企业,而其实却是李经纬独力做大的事业,“没有李经纬,就没有健力宝”,这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可是在产权上,这家公司却与他没有任何关系。30年来,中国企业的成长从来伴随着企业家产权意识的苏醒,这一点在李经纬身上展露无遗。他早已意识到国有体制不可能让健力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倾斜毋庸置疑,可是各种限制也同样严重。比如说为了完成就业率,三水县明确规定健力宝的员工必须保证三水人占到45%的比例,各种裙带关系的输入更是月月发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中,谈及健力宝的管理体制,李经纬曾拍着自己的办公桌,神情激动地打比喻说:“健力宝好比这张桌子,始终有一条腿是行政上级,另一条腿是军心不定、行事涣散的中层,这两条腿很容易垮,我的这点老本也很容易吃光的。”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体力不支”,政府开始尝试“国退民进”的政策,国有资本将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经营者被允许以各种方式购买企业的资产。而在三水附近的顺德市北窖镇,生产小家电的美的集团则被整体出售给了它的创办人何享健及其团队。这些讯息无疑让李经纬非常兴奋。在他设计的蓝图中,健力宝将谋求在香港的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性地解决经营团队的股权问题。同时,他决定投资10亿元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然后把公司的总部从偏远而关系复杂的三水迁出。
于是,“股票上市,大厦落地”,成了健力宝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任务。在这两个目标达成之前,李经纬显然不愿意让企业的规模突然膨胀。他深知,如果健力宝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那么,他和他的团队购买这家企业的成本就越高,甚至,可能性就越低。
1997年,38层高的广州健力宝大厦落成,李经纬按计划把公司总部迁到了广州。这时的健力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1996年集团的销售额突破了50亿元大关;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定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健力宝赫然在榜;8月,中国饮料协会公布行业数据,健力宝在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税利4项上均排名第一;它还被媒体评选为“90年代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十大知名品牌”之一。
李经纬在产权上的如意算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在三水市政府官员们看来,他的所有举动都无异于叛离。作为地方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健力宝的离心行动越来越让他们坐立不安。据称,健力宝大厦的建造并没有通过三水市政府的批准,而其造价之高更是有转移资产的嫌疑;当总部搬到广州之后,是否意味着这棵摇钱树最终将从自己的土地上“迁走”?这些怀疑如病毒一样在三水市政府官员圈内繁殖和扩散,这些怀疑最终变成了一个坚定的共识,那就是,李经纬已经不跟三水人一条心了。从此,他的所有行动都被打上了可疑的标志。政府收紧健力宝资金管理权,集团每开发一种新产品都必须通过市政府审批,经过市政府的财政预算,然后划拨经费。
1997年秋天,在李经纬的精心策划下,健力宝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方案行将通过,在此方案中,包括了经营层的股权分配。然而,三水市政府以李经纬团队“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股原始股票”为理由,拒绝批准这个方案。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上市。从此,矛盾变得公开化。
3.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1999年,三水市政府大换届,一些与李经纬有交情的老官员退休或换岗,一层因历史渊源而形成的温情脉脉的薄纱也最终被揭开了,他的处境更趋艰险。便在这一时刻,健力宝集团提出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的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买下三水市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李经纬开出的价格是4.5亿元,将在3年内分期付清。三水市政府断然拒绝,理由据称是“风险很大,有用健力宝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之后,深圳一家咨询公司又设计出一套新的方案,李经纬团队持股75%,三水市政府再给李经纬个人5%的股权奖励。这个方案也遭到三水市政府的否决,理由依然是“担心经营层的钱来历不明”。一次关键性的会议在2001年7月召开。三水市政府为健力宝召开了转制工作联席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悉数到齐,每个与会的政府官员都被要求依次当场表态。结果,90%的人主张卖掉健力宝,但是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
11月20日,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与三水市政府草签协议,三水市政府作价3.8亿元,将健力宝100%的股份全数售出,在这个协议——以及日后所有协议中,显赫无比的健力宝品牌的评估价格均为零。李经纬的对抗姿态和汹涌而来的舆论攻势使新加坡方案很快就流产,但是,三水市政府与健力宝双方已到了势同水火、无法调和的对立局面。
随后,在政府企图卖与娃哈哈的谈判中,李经纬通过各种渠道软硬兼施地说服宗庆后高抬贵手,放弃了收购。
2002年1月9日,三水市政府与健力宝团队再次开会对话。此时的李经纬在击退新加坡人、劝止宗庆后,而且在舆论上颇占上风。双方商定,李经纬团队一周内一次性拿出4.5亿元买走全部的健力宝股份。
2002年1月14日,在三水市政府承诺“一周内筹足钱就卖给经营团队”的第六天,正在四处筹措资金的李经纬突然被紧急召到市政府被告知,健力宝卖给浙江国投。
1月15日,在三水的健力宝山庄,一场仓促筹备的签约仪式在众目睽睽下举行了。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份,作价3.38亿元。健力宝进入张海时代。
在签约仪式举行后的第九天,他在家中突发脑溢血。自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病房2002年10月中旬,病榻上的李经纬收到一纸通知,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涉嫌贪污犯罪为罪名罢免了他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检察院的立案案由是:“身为受国家机关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无视国家法律,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之便,以购买人寿保险的形式,侵吞国有财产331.88万元。”李经纬团队中的4位副总裁,其中3人相继被双规、拘捕,一人“出逃”国外。
至此,扑朔迷离、一波三折的健力宝产权交易事件,以李经纬的涉嫌犯罪而尘埃落定。然而,让人难解的是,一直到5年后的2007年初,检察院都一直未对李经纬正式提起诉讼。
4.甚荒唐,为他人作嫁衣裳
4.1张海时代
张海是近30年中国企业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1988年,初中毕业后,未直接升入高中,而是考入河南大学武术专修班。后因毕业成绩不好,仅获专科结业证书。1988年前后,张海突然开了天眼,传出“特异功能”,据闻可将冬青树叶含于嘴中,变小后吐出,而轮廓不变。亦可借特异功给人治病。就读武术专修班期间,张海结识藏密气功信徒王紫升。经后者引荐,曾与藏传佛教大师夏日东活佛有交往。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将开封少年张海包装成了一个拥有神秘背景的神童,在他的左右开始聚集起一群虔诚的信徒,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商业伙伴。当时年仅28岁的张海与三水政府达成协议,3.8亿可以分3次付清,第一次出资是1亿元。为了这1亿,张海找到了裕兴电脑的祝维沙,后者刚刚在香港上市,融到了一笔钱。两者一拍即合。
“法师”张海在健力宝的所有经营决策,都可以一言以蔽之:步步臭棋毁天物。
唾弃健力宝品牌。他嫌这个品牌太“老土”,原有的城镇市场没有价值,所以他生造出一个时尚而新锐的“第五季”,要中心开花,主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人群。
唾弃健力宝现有的营销团队,一刀砍下去,辞去八成老营销员,同时大量招聘年轻大学生。营销队伍一下子从原来的500多人扩充到6000多人,营销成本陡增数倍。许多新手像蜜蜂一样地奔赴全国市场,除了卖力地张贴海报、安装凉篷之外,百无一用。
迷信广告,追求轰动效应。2002年8月28日,他包下亚洲最豪华的邮轮“处女号”,邀请全国300多家经销商和数十家媒体记者游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8·28起航”极尽奢华,一次活动耗资就超过300万元。为了让“第五季”一炮走红,他一次性采购了500台送货车和5万台电冰箱,还在订货会现场准备了奔驰轿车和别克商务轿车作为抽奖的奖品。这些促销行动看上去轰轰烈烈,但在具体的铺货、理货及经销政策的制定上却没有一项做到了实处,最终导致虽然广告攻势凶猛无比,一时间无人不知“第五季”,可是在店铺里却看不到产品。
多品种齐上,没有主打重点。“第五季”系列走的是多元化之路,将原来健力宝的电解质运动饮料一下子扩展到水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四大系列、十五种口味、五种包装,共21个规格。在“第五季”首战未捷的时候,他又突发灵感地推出了“爆果汽”,试图一下子把市场打透。一年市场打下来,上亿元广告费花出去,却没有人说得清楚“第五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饮料。
邯郸学步,沉迷足球营销。2002年底,健力宝集团宣布正式入主深圳足球俱乐部,张海亲自出任董事长,之后足球队的每一场比赛他逢赛必到,从不缺席。2004年6月,亚洲杯足球赛开踢,张海从4月份开始就不管经营事务,一场不落地看球,因而被其他董事讥笑为“玩球丧志”。在他任内,健力宝在足球上共花了5000万元。他的这些“足球营销”尽管也在各类媒体的体育和娱乐版面上出尽了风头,可是对产品销售却毫无助益,与当年李经纬的大手笔相比更是有云泥之判。
借建基地之名,再操重组旧业。资本运作出身的张海很快发现,健力宝要扩大产能就必须在各地建罐装基地,而这正成了他操作资本重组游戏的最好筹码。从2003年开始,他相继与湖北的双环科技、甘肃的西北化工、江西的华意压缩(行情论坛)等上市公司洽谈收购事宜,无一例外的是,上述企业都是经营陷入困境的“空壳公司”,而张海的收购条件均是承诺在当地建造一个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健力宝健康产业园”。这些项目耗去了张海无数精力,但最终均无功而返。
2004年7月,正是饮料的销售旺季,然而健力宝只完成了区区1亿元的销售额,离计划中的3亿元相去甚远。
8月23日下午,就在健力宝20周年庆典前的5天,正在海南三亚玩潜水的张海收到一条短信,只有几个字:“董事会决议您不再是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这天上午,健力宝董事会在张海缺席的情况下,免去了他的职务,改由祝维沙担任集团总裁。
4.2没有主角的闹剧
祝维沙只做了两个月的总裁,却干了不少事。他先是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宣布“张海先生从来都不是健力宝集团的控股股东”。此言一出,把内部矛盾曝光天下,除了造成舆论一时哗然之外,更是引来全国的讨债大军。一时间,三水生产基地和广州总部每天都有人咆哮上门,其热闹程度倒与当年排队提货的景象有得一比。然后,他觉得张海的产品定位有错误,不应该搞什么“第五季”,而应当做“健力神”等健力系列,他嫌“爆果汽”又难看又不好喝,就把仓库里的20万箱产品都销毁掉了。接着就是“正本清源,整肃部队”。他认定张海的人马都很可疑,于是辞掉了采购总监,逼走了营销副总,自任销售总监,整个高层都被清洗了一遍。最后,就是宣布暂停生产。
祝维沙发现自己的措施并不奏效后企图以1亿的价格将健力宝出售给台湾统一集团。收购消息传出后,在经销商系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经销体系的冲突,健力宝的经销商与统一的经销商多年作战,双方多次发生过聚众斗殴事件,积怨颇深。二是健力宝20年来深入人心,经销商对它的忠诚度颇高。他们派出代表团赴三水与区政府谈判,史无前例地提出,自愿筹足2亿元现金来解决健力宝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公司恢复生产和发放员工工资。有人甚至在会场上领头高呼:“要与健力宝共存亡!”在很多人心中,李经纬出局的阴霾其实一直未散,一腔怨气正无处发泄,现在张海团队捣乱一阵就想套现走人,实在让人气愤。面对这种群情激愤的景象,三水区政府显得无能为力,不得不在10月18日宣布,与统一集团的并购意向破裂。
就在统一集团出局后的一个月,张海、祝维沙等人就与李志达签署了股权转让的协议。11月18日,李志达团队进驻三水,全面接管公司。可是,这次股权交易却让三水区政府大为光火,因为整个过程都是瞒着区政府悄悄进行的。尽管此时区政府手中的股份仅仅只有8.9%,但是仍然决定强势干预:地方法院下文查封了李志达在三水的投资公司;12月3日,三水区政府宣布“有权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协助恢复生产”;12月8日,法院派10多个法警进入健力宝大厦,查封所有账目和公章并冻结公司的账户,李志达派往三水基地的人员全部被“礼送出境”。这个戏剧性的反复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就这样,健力宝如一片跑马场,几路诸侯轮番杀伐,仅有的那几分元气也行将失尽。有记者问健力宝员工:“你知道现在谁是公司总裁吗?”员工漠然答道:“爱谁谁。”
面对这一派难以收拾的乱局,有人突然又想起了病榻上的李经纬。12月7日,在赶走李志达的同时,三水区政府以“复产协调领导工作小组”的名义在三水基地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已经两年多没有出现、仍是“双规”待罪之身的李经纬坐着轮椅出现在了大礼堂。健力宝在停产半年后终于恢复了生产。不过,李经纬的归来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第二天他的儿子就对记者宣称,“去健力宝是为了配合政府的工作”。不久后,由经销商注资激活的方案也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不了了之。祝维沙下台后,与他同时进入健力宝的叶红汉接管了这家千疮百孔的公司。
2005年3月23日,张海在广州被警方刑事拘留。刑拘的理由是“涉嫌挪用资金”。2006年11月,检察机关以“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2.38亿元”为案由提起公诉,3个月后,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张海有期徒刑15年。2011年,张海获假释出狱,逃亡海外。
2013年4月,李经纬去世,其长子悼词称“功过自有公论”。
历经风风雨雨的健力宝最终被统一收购,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与中国软饮料的年均增长速度......
案例使用说明
健力宝的悲剧
--国企改制下地方权力与企业的博弈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本案例属于描述型的综合性案例,主要适用于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案例教学
2.本案例回顾了健力宝的发展历程以及健力宝兴盛的原因,并基于公司产权的视角,分析了健力宝失败的原因。最后,本文希望通过对健力宝失败原因的分析,能够对中国企业的经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启发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九十年代中期的发展策略?请从得失两方面进行分析。
2.你认为政府应对健力宝的悲剧承担哪些责任?
3.你认为李经纬应对健力宝的悲剧承担哪些责任?
4.该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三、分析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目的来灵活使用本案例。这里提出本案例的分析思路,仅供参考。
1.从....管理的角度思考.......
2.寻找内在的原因......
3.从....角度解读......
4.....也是....原因。
5.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
四、理论依据及分析
1.**理论
2.*****。
3.**理论
4.***管理
五、关键要点
1.……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案例分析中,这是一个......
六、建议课堂计划
本案例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如下是按照时间进度提供的课堂计划建议,仅供参考。
整个案例课的课堂时间控制在80--90分钟。
课前计划:提出启发思考题,请学员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
课中计划: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 (2-5分钟)
分组讨论 (30分钟),告知发言要求
小组发言 (每组5分钟,控制在30分钟)
引导全班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 (15-20分钟)
课后计划:如有必要,请学员采用报告形式给出更加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职责分工,为后续章节内容做好铺垫。
七、相关附件
无
八、其他教学支持
2007版PPT演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