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个案社会工作 同理心技巧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个案社会工作》主讲教师 石蕊 副教授
《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又是一门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它秉承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对一、面对面的互动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第四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责任、和谐社会构建等思政内容。本教学案例着重介绍第四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的同理心技巧,主要围绕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的四个特征以及同理心的重要性问题展开,采用互动教学和教师引导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个案社会工作》第四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中第三节支持与影响的教学主题是同理心技巧的概述和使用。
具体内容包括:(1)什么是同理心;(2)同理心的特征有哪些?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同理心的基本概念;(2)通过视频和案例学习同理心的基本特征;(3)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同理心技巧的重要性。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
虽然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非常注重实践性,但是相对基本技巧的掌握,重点理解同理心技巧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特征,学习该技巧对我们有哪些好处等才是掌握技巧前需要理解的问题。因此通过案例导入的形式,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概念的讲授和视频学习,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和联系,最后从专业、人际层面,结合课前导入案例分析同理心的重要性。
2.思政育人目标
使学生深刻领会作为社会工作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应当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构成一曲和谐的社会主旋律。
3.育人主题
社会责任、和谐社会。
二、教学实施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识
通过学生生活实例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哪一种回应是更有效的。其次通过兔子和鱼的漫画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同学思考社会中那些只认自我,而不会推己及人之人的愚蠢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学会换位思考。
环节二:讲授新知识
分别介绍同理心的起源、发展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工作领域对于同理心的界定。
环节三:视频学习——同理心的力量+讲授新知识(同理心的四个基本特征)
多年来布琳.布朗博士一直研究人的脆弱性的影响,在演讲中她谈到Empathy(同理心)和Sympathy(同情心)的区别,她认为要真正同情一个人必须设身处地去感受那个人的脆弱,用心去理解。通过视频学习让大家深刻领悟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以及同理心的四个基本特征。
环节四:知识讲授——同理心的重要性
从个人、专业以及国家层面,结合课前导入案例分析同理心的重要性。从专业角度而言,同理心是一种专业态度,也是助人专业的必须能力,要透过多种辅导技巧,与对象建立更深层互信,便于展开工作;对于个人而言,同理心是良好运作的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有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同理心又是情商的核心部分。我们都是社会人,有人的地方,一定就可能有摩擦。如果没有共情的作用,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我们就会为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结果什么事也做不成。如果人类都对他人的感受无法共情,社会就会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僵局。而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就像是一支润滑剂,润滑了粗糙,抹平了棱角,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环节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再次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和意义,总结核心概念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通过课外阅读书籍的推荐和布置课后思考题,结束本节课程。
三、教学效果
(一)案例开展的意义和价值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专业工作方法。在具体的个案工作实务中,工作者需要掌握最经常使用的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技巧,为实际工作提供最实质的帮助。本案例重点讲授支持与影响主题中第一个具体技巧——同理心技巧的使用。同理心是一种专业态度,也是助人专业的必须能力,要透过多种辅导技巧,与对象建立更深层互信的专业关系,便于展开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学生只有先领悟同理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发挥感同身受的作用,增近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提升服务成效。因此该案例的推广对于学生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学习观有着重要帮助。此外,本教学案例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以及视频教学法对于思政内容进课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 主要成效和特色
本节的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在学习了什么是同理心,尤其是通过是视频学习了同理心的基本特征后,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确实会把同情心和同理心混为一谈,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工作者同理心技巧掌握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学习好该技巧,为案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此外,也明白了不论是否作为一名社工,。该技巧的掌握对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尤其是体会到了深深的社会责任感
四、案例反思
1.存在的问题
(1)首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缺乏相关经验,对于相关活动和反馈没有及时记录和留档;
(2)因为时间关系,具体、生动、直观的案例数量较少,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动机有限;
(3)互动较少,通过视频学习学生很有兴趣探讨同理心的问题,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2.改进思路
相对其他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该课程实务性要求较高,为了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我认为首先要充分准备课程思政内容,及时记录活动开展的过程,及时充分获取学生的反馈和想法;另外一定要多收集学生身边的、典型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实际案例,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动机。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学习支持,承认学生的情感、给学生提供解释和自己选择的机会。因此,在教学目标上,本课程按照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目标和策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讨论小组,同时根据授课进展中随时收集到的学生需求反馈,对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调整。其次,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动机:一是鼓励独立思考,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如鼓励学生和老师互动,引发大家的思考;二是建立意义与联系,即关注学生学习的意义感,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及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影响着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不仅仅注意知识本身,比如应当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习同理心概念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讲授和视频学习,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同理心,为什么同理心技巧对我们很重要,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及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提示;三是支持兴趣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如能让学生在本章中对同理心技巧的练习中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