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摘要]综观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都市经济圈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而出现的,而且在所在国都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比较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以及我国的都市经济圈发展,可以发现其具有规律性的特点。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是城市化先进国家,尽管国情与我国不同,但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都市经济圈的发展经验对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都市经济圈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都市经济圈的发展。综观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都市经济圈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而出现的,而且在所在国都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历程 
  欧洲是世界城市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也是最先出现都市经济圈的地区。伦敦1800年就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城市郊区所组成的都市经济圈,圈域半径约13公里,总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60万人;到1971年形成了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经济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半径约65公里、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多万的都市经济圈,是英国的经济核心地区。到1990年巴黎都市经济圈面积扩展到942平方公里,人口832万;如果把巴黎市和7个郊县看作巴黎大都市经济圈,则巴黎大都市经济圈占法国国土面积的2.18%,容纳了法国全国人口的18.8%,聚集了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就业人口的21.6%和对外贸易额的25% 
  美国是继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形成了以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为代表的三大都市经济圈。纽约大都市经济圈是以曼哈顿岛为中心,覆盖1万多平方公里,囊括1800多万人口的大都会地区,是美国甚至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1990年,洛杉矶大都市经济圈覆盖范围内人口达到1300多万,中心城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人口达到310万,是美国重要的军工基地和文化娱乐中心。到1990年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拥有市区人口298万,芝加哥大都市经济圈人口810多万,是美国内地重要的金融、贸易、文化和重化工基地。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代表的三大都市经济圈。东京大都市经济圈是由内核区、中层区、外层区组成的半径100多公里、面积3.7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化地区。2000年聚集了4130万人,占日本全国人口的32%左右,是日本金融、贸易、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大阪大都市经济圈圈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7.2%;人口2000多万,占日本总人口的16.5%,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基地和西日本经济中心。名古屋大都市经济圈是以名古屋市为中心,包括岐阜市、丰田市以及四日市等环状城市带共同构成为一体的半径达5070公里的城市化地区。 
  欧、美、日尽管国情不同,但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都出现了都市经济圈这种空间经济形态,表现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都市经济圈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综观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都市经济圈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强核阶段。都市经济圈都经历了一个核心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小的一般在二、三百万,多的可以达到七、八百万。都市经济圈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影响力与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影响力密切相关。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都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的都市经济圈。当然,并非所有中心城市都催生了都市经济圈,只有那些发展条件优越,而且善于抢抓发展机遇的中心城市最终成为都市经济圈的强大核心。强核阶段的发展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个阶段,欧洲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100多年时间,日本用了八、九十年时间,表现出明显的赶超发展的态势。 
  第二阶段是外溢阶段。核心城市规模太大产生了一系列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诸如交通拥挤、地价飞涨、环境污染、人居环境恶化等等,由此内生了一股外溢的力量,其动力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郊区化。这个阶段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强化于四、五十年代。科技进步,特别是汽车步入家庭,是这个阶段的明显标志。政府的引导,比如规划建设绿带卫星城新城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是布网阶段。城市功能的外溢和城市人口的郊迁,使城市建设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都市郊区不再是中心城市的附属,而是大都市经济圈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区。建设城郊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枢纽、海港枢纽、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基本上高质量地完成了布网阶段。 
  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环境保护主义在全球盛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大都市经济圈的全球竞争力成了国外主要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有效地整合大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包括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管理整合等等。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情况不同,采取的整合手段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同。一般地说,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而日本则十分重视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第五阶段是耦合阶段。都市经济圈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大促使若干都市经济圈相互重叠、渗透、融合,形成了规模更大的都市经济带。在欧洲地区,著名的都市经济带有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都市经济带和巴黎�鹿特丹�鲁尔都市经济带。在美国,著名的都市经济带有波士顿�纽约都市经济带和芝加哥�底特律都市经济带。在日本,著名的都市经济带有东京�横滨都市经济带和大阪�神户都市经济带。这标志着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更高级和更成熟的阶段。 
  我国城市发展尽管历史悠久,但直到改革开放前还一直处于强核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进入外溢阶段,出现了都市经济圈的雏形。本世纪初,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先后进入了布网阶段,并面临着整合的艰巨任务。总体而论,我国的都市经济圈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都市经济圈有较大的发展差距。  都市经济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以及我国的都市经济圈发展,可以发现其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第一,都市经济圈多分布在大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开发历史较早,适合人居和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的成本较低,是都市经济圈滋生和发育的主要地区。比如,伦敦都市经济圈发育在伦敦平原;芝加哥都市经济圈发育在北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区;东京都市经济圈发育在东京湾平原地区等。而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也都在平原地区。 
  第二,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有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驱动。可以说,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心脏,驱动了整个都市经济圈的运行。有时,驱动都市经济圈运行的可能有多个经济中心城市,如东京都市经济圈的东京和横滨;大阪都市经济圈的大阪和神户;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香港和广州;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北京和天津等。 
  第三,都市经济圈一般都有大的港口。港口是都市经济圈发展的门户。世界上主要的都市经济圈都有大的港口,比如,伦敦都市经济圈的伦敦港(泰晤士河的出海口);巴黎都市经济圈的巴黎港(塞纳河上的港口);纽约都市经济圈的纽约港;东京都市经济圈的东京和横滨港;我国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上海港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天津港等。 
  第四,都市经济圈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关系。都市经济圈的经济建立在内部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基础之上,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分工协作网络,其标志是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联系便捷,专业化功能区遍布,生态环境良好,分工协作有序,空间管制得力,经济运行高效。 
  第五,都市经济圈一般是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往往突破了行政区的界限,成了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因而存在着大量的跨越行政区的协调任务。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与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不同,都市经济圈内部行政市的数量比我国同样规模都市经济圈内部行政市的数量要多,跨行政区协调的任务更为繁重。总之,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大的都市经济圈都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都市经济圈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待通过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启示和借鉴 
  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是城市化先进国家,尽管国情与我国不同,但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都市经济圈的发展经验对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都市经济圈在聚集经济和人口、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过度聚集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交通拥挤、地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等也不容忽视,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缺陷,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都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20世纪40年代,为了防止伦敦城无限制膨胀,英国议会制定了绿带法,并在其外围规划布置了9座新城,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不仅推动了伦敦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伦敦伯明翰大都市经济带的形成。1994年,大巴黎地区制定了总体规划,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目标,将区域划分为建成空间、农业空间和自然空间三种空间,提出三种空间应彼此兼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东京大都市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中心城区的摊大饼扩展。1959年第一次首都圈规划就参照伦敦模式在建成区周围设置宽度为510公里的绿带,并在其外围布置卫星城。1976年提出分散东京中枢管理职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的设想,规划了筑波、多摩、港北、千叶四个新城。近几年,中国发改委组织专家分别编制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标志着三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重视组织的协调作用。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是典型的跨行政区区域规划,靠各行政主体自觉自愿、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划是不现实的,靠上级政府强制推行也是有难度的。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在实施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日本为了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往往把规划上升为地方法律,极大地强化了规划实施的力度。欧美,特别是美国则十分重视跨行政区的协调组织或者都市区政府的作用。纽约大都市经济圈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着郊区无序开发、缺乏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和绿色空间被侵占等问题。为了城乡协调发展,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协调组织,既有政府支持的组织,也有民间成立的非赢利组织。比如1898年成立的大纽约市政府、1929年成立的区域规划协会、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纽约大都市区委员会等等,它们积极倡导区域规划和区域合作,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说明的是,这些跨行政区的协调组织或者都市区政府的存在,并没有剥夺地方政府的权力,而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补充。它的存在极大地强化了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权威性,并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可能。我国的三大都市经济圈所缺乏的并不是规划,而是缺乏像日本那样把规划上升为法律,并严格执行规划的制度,也缺乏像欧、美国家那样形式多样的协调组织或者都市区政府,这正是我们所要借鉴和改革的方向。 
  第三,重视自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特别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自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洛杉矶大都市经济圈,联邦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很有特色。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授权下成立的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主要负责管理区域的大气质量规划,包括交通拥挤控制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1970年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提出了不同污染物的联邦标准,达不到这些标准的城市将受到惩罚,如联邦资助的减少。这就极大地强化了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的权威地位,并间接促进了地方政府在环保领域内的区域合作。在华盛顿都市经济圈,华盛顿大都市政府委员会(都市区政府)的作用有目共睹。长久以来,美国联邦法律要求交通、住房和环境拨款通过区域组织予以分配,那些不参与这些组织的地方政府没有资格获得联邦拨款。这就极大地调动了都市经济圈内地方政府参加大都市政府委员会的积极性,并间接促进了都市经济圈内的区域合作。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长久以来习惯了行政命令式的宏观调控。美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的经验

 

为了学习欧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笔者赴德国的埃森,考察了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由11座城市和4个区构成,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是欧洲现在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鲁尔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这里先后遭遇煤炭危机钢铁危机,使鲁尔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使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对此,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转型,使鲁尔区的经济再造辉煌。

    第一,制定总体规划。鲁尔区发展初期,缺乏对土地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规划,造成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区域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之后,又分别通过法律一再扩大其权力,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对矿区的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鲁尔区总体发展规划对于调整鲁尔区的经济及社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使这一百年老工业区再次充满了活力。

    第二,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长期以来,煤产业和钢产业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经济结构老化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资助下,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管理。对煤炭和钢铁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鲁尔区建成了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的交通网,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区内600公里高速公路,730公里联邦公路,1190公里乡村公路组成了鲁尔区内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使得区内任何一个地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公里。

    第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有:

    (1)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药产业。鲁尔区是世界上医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世界顶尖的医疗技术到传统的治疗手段,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医疗领域。区内的研究机构、医疗教育机构,为制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吸引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创新企业进入。目前,医药产业共吸收就业28万,是鲁尔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2)物流产业。鲁尔区以区位条件、交通设施以及工业底蕴为基础,通过市政当局推动、国际物流企业参与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约有3000个物流企业,覆盖鲁尔区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就业人数达18万人。

    (3)化学工业。鲁尔区曾是德国化学工业的先驱,焦油化工产业衰落后,鲁尔区积极开发碳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品。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具有明显的后向关联度,拉动了鲁尔区的经济复兴。新型化工产品安全、高效,具有清洁及可循环利用性,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4)文化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是鲁尔区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特色之一。1998年,鲁尔区制定了一条区域性旅游规划,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工业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开发工业旅游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成为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

    第四,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持。鲁尔区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目前,全区有30个技术中心,600个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注意形象。由于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如今鲁尔区已经变成环境优美的公园绿地、幽雅的产业园区,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新型产业发展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环境。

    鲁尔区转型的启示

    目前,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市(镇),许多城镇资源枯竭,面临城市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产业的收缩,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城市发展后劲不足,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成功为我国探索传统老工业城市(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注重城市形象的改变。鲁尔区产业的成功转型,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重塑了自己的形象。过去,人们对鲁尔区的印象是:矿区,人的脸是黑的;与煤和钢有关,男人辛苦;污染严重,不适合于居住;河流是污水的通道,几百年来一直是排放废水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印象在逐步改变。环保型的工业园区不断扩展,不断探索和改造,用新的可持续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利用问题,与新型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超出了传统恢复环境的思路。所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必须从重新塑造形象开始。

    第二,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鲁尔区分布着一个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各个城市相互协作,共同治理污染。尤其是对于流经这些城市的共同的河流进行重新整治,先治理小河流,再治理主河道,流经各个城市的小支流在进入主河道时都已经被净化。合作的重要性就在于,许多环境问题是跨越区域和相互依存性的,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共同的配合行动。

    第三,始终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鲁尔区的创新就在于,它把各个城市的历史挖掘出来,文化保留下来。在那里,工业的历史名胜,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卖点,埃森的矿区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把城市变成一个公园,用机械化向游客展示工业时代的文明;把工厂变成一个艺术馆,人们在废弃的工厂里举办上万人参加的大型音乐会;把以前的车间变成大型餐厅,给周边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正是由于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使鲁尔区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现出来。

    第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必须未雨绸缪。鲁尔区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是成功的,但也是痛苦的。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倒闭,工人技能单一,老龄化严重,使该地区失业率曾经高达10%-20%。经过长期的探索,才最终找到使城市走出困境的途径。我国的许多资源型城市资源已经枯竭(如抚顺、个旧等),或者资源即将枯竭(如大庆等),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为了避免由此而造成的痛苦,必须未雨绸缪,使城市能够平滑地转型。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是对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经济本质的最充分表达。这种本质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形成和谐、协调发展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与生态经济属性 
  狭义的社会是指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撇开之后的社会其他方面的内容,并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并列,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社会包括狭义的社会方面的内容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然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这里所说的社会确实指狭义的社会。 
  然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社会,则是广义的社会;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这里的社会并非只指狭义的社会,应当是包括狭义的社会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和谐地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 
  按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现代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与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使现代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绝对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生态危机实质上是社会危机、文明危机。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证明这样一个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设想中,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形成经济和谐;自然界的高度发展,形成生态和谐;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的基石。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意蕴 
  胡锦涛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8个字的科学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前面20个字是表达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后面的“8个字是表达人与自然及人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关系和谐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我把它概括为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四大和谐论。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的存在危机,同时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危机,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危机。因此,重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体,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从相互分离走向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经典描述。因此,人与自然应该也必须是和谐发展,即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和谐、人的身外自然与人自身自然相和谐,尤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排放废物量与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共同生息与和谐、协调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不仅是指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甚至还包括人们的思想活动。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使人们的各种利益有机结合和均衡统一,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所在。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才能化解人们的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广大劳动者都能各尽其能地劳动,各得其所地生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可见,人际关系应该也必须和谐发展,不仅要代内相和谐,而且要代际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一代更比一代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着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两者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因此,人与社会应该也必须和谐发展,个人依赖社会与社会约束个人相适应,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体社会利益与需要的实现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相适应,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平等和利益分享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着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主体条件。人自身形成和谐的关系,就是指人的身心健康即心态和谐,它包括生理和谐、心理和谐以及生理与心理和谐,这既是人的各种器官、功能的完好程度,又是人与各类物理、生物、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同进化和谐关系。因此,人自身必须和谐发展,首先要有健康的人身,应该实现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的和谐发展;还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能正确处理个性和谐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和谐关系,真正融入自然和社会,推动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四大和谐的有机整体 
  首先,上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还体现在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上,或者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丰富内涵的现实表现。这些特征包括,以人为本、充满创造活力、各得其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等等。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特征形成了四大和谐的有机整体。当代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导致人自身关系的不和谐。同时,理论证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孤立实现的,它作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谐,是和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关系的和谐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谐,必然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关系和谐的基础,并成为整个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谐又必须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关系的和谐作为其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因此,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追求和推进实现,也就要求和推进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的不断追求和递进实现。于是,不断追求和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四大和谐就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和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从此现代人类进入了生态时代。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就是顺应了这个大趋势和正确解决了这个历史课题,具有划时代的国际意义。四、生态社会是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 
  20世纪80年代之时,一些西方社会科学家、未来学家就提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递进的顺序是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阶段论。其中,前工业社会的意图同自然界的竞争,工业社会的意图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即同人化的自然界竞争),而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明显,这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规律的概括只是强调竞争,而否认和谐发展。这样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就必然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学家试图以系统整体观和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为基础,来构造全盘改造工业文明社会的方案,最终建立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理想的生态社会生态社会是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一个真正建立在生态学原则上,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社会。其后,英国学者伊恩莫法特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景象,并称之为绿色社会模式。我认为,绿色社会模式,不仅是生态社会模式的形象概括,而且是四大和谐有机整体的生态社会的绿色概括。它们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学者对人类社会发展远景也提出了探索性看法,相继提出了生物工程社会生态化的生物产业社会等概念。 
  生态社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大约到21世纪后期,就会有些国家进入生态社会。所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态社会并列为人类社会文明递进的发展序列,是符合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进程的。生态社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确实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生态社会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而且是一个与之相应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人的生理和谐、心理和谐以及生理与心理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 
  (刘思华 全国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