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羊双羔素提高粗毛羊和不同品种绒山羊繁殖率不同品种绒山羊繁殖率的研究
背景:我国绒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的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海拔500~4000m的干旱、半干旱地形复杂的山区和荒漠、半荒漠化草场以及高原草地上,分布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气温变化剧烈,植被稀疏,风大沙多。绒山羊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绒细度细,产绒量少,繁殖率低,一年一胎,一胎一羔,自然双羔率仅有5%左右,具有比其他家畜更强的对恶劣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它们对低质草场利用能力强,适于在各种草场上放牧,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畜产品(绒和肉)。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绒山羊的养殖模式将会发生变化,绒山羊半舍饲和全舍饲养殖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养殖成本会迅速提高,经济效益降低。
我国是养羊大国,主要饲养绵羊和山羊,绵羊中粗毛羊所占比例很大,分布也很广泛,粗毛羊品种较多,类型复杂,毛色、生产性能及体尺体重极不一致,繁殖性能也有较大差异,主要品种有藏羊、蒙古羊和哈萨克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我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但生产力低,羊毛品质差,不能纺织成高级呢绒,仅能供制作地毯,一般羊年产毛量1.0~1.5kg/只。这类羊长期生活在气候严寒地区,青草期短,终年放牧,棚圈条件差,造成其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繁殖的优良特性,排卵率和产羔率不高,繁殖率101%~105%。随着我国对草原保护力度的加强,粗毛羊夏季放牧、季放牧加补饲饲养模式逐渐形成饲养模式逐渐形成。提高粗毛羊繁殖率乃是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突破口。
目的意义:提高绒山羊繁殖率,降低其养殖成本,增加其养殖效益;提高粗毛羊的繁殖率,增加牧户和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方法:通过对不同的绵羊和山羊,在配种前42d进行第1次免疫注射(睾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21d进行第二次免疫注射,注射部位为颈部皮下,剂量为1ml/次。绒山羊包括辽宁绒山羊、新疆绒山羊、陇东绒山羊、河西绒山羊,绵羊包括滩羊、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大尾粗毛羊。
结果:辽宁绒山羊、新疆绒山羊、陇东绒山羊、河西绒山羊这几种绒山羊较对照组的产羔率分别提升34.31%、25.49%、24.76%、12.50%。滩羊、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大尾粗毛羊这几种粗毛羊较对照组的产羔率分别提升19.51%、33.87%、14.33%、19.35%、43.35%。表明双羔素确实可以提高不同品种绒山羊和不同品种粗羊的双羔率和产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