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保护生物学》简介 (研究生用32 学时 2016年秋修订)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课程简 保护生物学为林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设选修课,是研究生教育阶段林学学科知识体系组成部分,对本科阶段相关知识的拓展,以及与动植物保护实践的结合,增强研究保护生物学方面研究能力。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濒危动植物保护实践案例分析,使研究生能掌握系统的保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基本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能够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保护生物学产生及其发展趋势;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基本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就地和迁地保护;大熊猫保护案例分析;濒危植物保护案例分析。 课程内容 整个课程9章,系统的保护生物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主要讲授保护生物学学科产生背景、学科发展;生物多样性产生与演化及灭绝机制时;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特点和保育原理;物种形成与物种灭绝机制;物种编目、濒危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就地和迁地保护对策;大熊猫保护案例分析;濒危植物保护案例分析。 课程特色:以讲授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结合各章基本内容,配合相应案例讲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保育理论和技术,注重保育技术,使研究生能够在自己研究领域运用保护生物学理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 绪论(4学时) 1.1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3 人类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1.4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 1.5 保护生物学诞生 1.6 保护生物学结构与特征 1.7 保护生物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2.生物多样性(6学时) 2.1遗传多样性(2学时) 2.1.1基本概念 2.1.2遗传多样性的起源 2.1.3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和检测方法 2.1.4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2.2物种多样性(2学时) 2.2.1概念 2.2.2全球物种多样性概况 2.2.3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 2.2.4我国物种多样性 2.3生态系统多样性(2学时) 2.3.1概念 2.3.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2.3.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 2.3.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态及其监测 2.3.5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2.3.6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4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应素(2学时) 2.4.1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 2.4.2大陆漂移与生物多样性 2.4.3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 2.4.4第四纪冰川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4.5青藏高原隆起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物种和物种形成(2学时) 3.1物种概念 3.2物种的起源和形成 4.物种的灭绝机制(2学时) 4.1外部机制 4.2内在机制 5.物种编目、濒危等级和保护优先序(2学时) 5.1物种编目和监测 5.2物种濒危等级 5.3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 6.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2学时) 6.1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6.2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 6.3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 6.4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评价 7.物种的迁地保护(2学时) 7.1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 7.2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 7.3迁地保护中行为发育机制 7.4迁地种群的管理 7.5植物园 7.6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7.7保护繁育专家组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 8. 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和中国环境保护立法(2学时) 8.1国际环境法概论 8.2国际野生生物法 8.3中国环境法概论 8.4中国有关野生生物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 9案例(8学时) 9.1大熊猫保护案例(4学时) 9.2 濒危植物保护案例(4学时) 主要参考书 1. 张恒庆等,2009保护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 2. 将志刚等,1997 保护生物学,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张文辉等,2015,秦岭濒危植物种群生态与保育技术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